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内涵论文,目标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全面、重点、客观衡量与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的程度及其进程的目的和要求出发,进一步界定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标志、目标及其衡量与评价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的过程和效果两方面,选择、建立了一套较全面、系统、简明、适用、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内涵 目标 评价
目前国内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途径、措施等定性认识方面,对其定量研究甚少。而如何正确衡量和评价这一转变实现的程度和进程,显然是推进这一转变的前提和基础。
一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
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是确立转变目标、衡量和评价其实现程度及进程的基础。笔者认为,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应是指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具体模式。它是增长手段和增长目标的统一,其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要素投入量的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利用方式。在这种利用方式下,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把生产要素更多地投入生产过程,尽可能地扩大生产的外延,即依靠高投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在这里,生产要素投入后,其效能能否充分发挥、利用效率能否提高并不重要。因此,其经济增长往往是以要素效率的损失和浪费为代价的。生产要素的这种利用方式可称之为粗放式利用,由此实现的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另一种是以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为主要特征的利用方式。在这种利用方式下,所关注的重点是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如何充分提高所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生产要素的这种利用方式可称之为集约式利用,由此实现的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由于要素效率的发挥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集约的现时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从要素配置疏密布局特点上着眼的集约,如通过以资金密集或技术密集配置方式替代部分劳动资源,从而加大高新科技成果的投入与应用,以达到降低消耗水平、提高附加值率、提高要素综合利用效率的目的。这是典型的集约化经营行为。二是从微观管理上着眼的集约,如企业采取新的管理方法,或采用新的技术、工艺,或科学地安排生产规模、厂内布局等,从而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营运效率,同时也即提高了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显然这是集约经营行为。三是从宏观管理上着眼的集约,如科学安排、调整社会产业结构、推进行业规模经济,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充分、合理地组织协调好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全社会的生产要素配置得以优化,要素效率得以充分的发挥和提高,这显然也是一种集约化经营行为。因此,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不能简单化、片面化。这里既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经营管理问题;既是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而且需要各方面转变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二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目标、及其评价的原则
目前国内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主要是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效果来概括的,如有人把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三高”、“三低”,即高速度、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益。但笔者认为,仅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效果来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尚不够全面。因为经济运行的实际效果除了受经济增长方式——要素分配和使用情况的影响以外,还要受社会供求平衡状况、经济管理体制、国家产业政策、社会就业和分配制度、企业经营机制、劳动资源的素质水平、自然资源及其他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等诸多既定相关因素的影响,以及各种具体决策和实施情况的影响。如前所述,经济增长方式是增长手段和增长目标的统一,因此,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应从要素配置特点和具体效果两方面来认识。据此,可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概括为:侧重以“平铺式”配置生产要素,强调外延的迅速扩大,忽视结构优化,资本技术构成、要素利用效率、总体经济效益水平较低。它以要素效率的牺牲为代价,以其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
基于上述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主要标志应该是:要素配置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导向,在加大更新改造投入的同时,加大对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资金和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基础产业的投入,社会资本技术构成、要素综合利用效率、经济总量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率,以及总体经济效益水平,逐步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
据此,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目标是:
1、充分提高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2、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
3、稳定提高社会总体经济效益水平;4、形成优良的结构和良性循环。
根据上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标志及目标,要正确衡量和评价其实现的程度和进程,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选择和建立若干统计指标,构成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其衡量和评价的科学性,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守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即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的程度及其进程,既要从其实现效果——要素利用效率及总体经济效益水平来衡量和评价,也要从其实现过程——要素配置和使用状况来衡量和评价。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总体经济效益水平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目标和根本目的,如果不能改变要素利用效率和总体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显然是未完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但如前所言,要素利用效率和总体经济效益水平并不完全由经济增长方式所决定,它还受社会供求关系、经济管理体制、社会就业和分配制度等相关因素及各种具体决策水平与实施情况的影响,此外,还要受各方面转变协调配合情况的制约。因此,未达到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总体经济效益水平的目标,并不等于完全没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以,仅看其实现效果——要素利用效率和总体经济效益水平,而完全不考虑其实现过程——要素配置和使用状况,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状况的衡量及评价则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2、战略性原则。即考核、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的程度和进程,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的拥有状况和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和我国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技术政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政策目标相一致,才能促进结构优化,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效益。
3、客观性原则。即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状况的衡量和评价,必须要从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就业压力大;资金和资源相对不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尚处于较低阶段;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出发。否则,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衡量及其评价就会因脱离实际而失去意义,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以致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4、重点性原则。即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状况进行衡量和评价,应当有所侧重。既要看其实现过程,又要看其实现效果,但应更侧重于实际效果;既要从国民经济总体上综合衡量,又要对不同的产业、部门区别对待。我们当前考察的重点应是物质生产部门,尤其是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
5、动态性原则。即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状况的衡量与评价,应以纵向动态比较为主。因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行业或部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条件不同,粗放与集约的标准不同,横向比较可比性不强,比较结果只能作为评价参考。此外,也无法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主要应立足于自身现有水平,从动态上观察其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实现转变目标的程度和进程。
6、可行性原则。即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状况的衡量与评价,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具有可靠的资料来源。其资料来源可建立在现行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但又不能完全受其限制,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增设新的调查项目,以满足全面、准确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状况的要求。
7、渐进性原则。集约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不同的标准和目标,因而对经济增长转变的衡量与评价也应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其指标体系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现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
三 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状况的指标体系
按照上述原则,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和进程,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建立如下指标体系:
(一)从其实现过程——要素配置和使用方面,可设置以下四项指标:
1、人均物质生产费用提高率。人均物质生产费用是物质资料消耗价值与投入劳动力人数之比。它是综合反映报告期社会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来考察其实现程度,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社会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状况。或者说,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表现在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上。人均物质生产费用提高率是反映资本技术构成提高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考虑到工业与农业是我国两大主要物质生产部门,而且有着显著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集约化水平及进程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设立这一综合指标的基础上,还应分设工业人均物质费用提高率和农业人均物质生产费用提高率指标。
2、固定资产装备程度提高率。固定资产装备程度是固定资产总额与劳动力人数之比,反映报告期劳动力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因为固定资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物质技术保障,因此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也必然反映在劳动者固定资产装备水平的提高上。固定资产装备程度提高率是反映社会资本技术构成提高状况的又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工农业两大部门之间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建立这一综合指标的同时,还应分别建立工业固定资产装备程度提高率和农业固定资产装备程度提高率指标,以反映这两大主要物质生产部门集约化增长实现的程度和不同进程。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固定资产装备程度除了按劳动力人数计算之外,还应按土地面积计算,即计算平均每单位农业用地面积(或耕地面积)的固定资产拥有量。因为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农业经济增长的集约化水平应更集中地反映在单位农业用地面积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上。
3、新增劳动力人均投资额提高率。新增劳动力人均投资额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投资总额或基本建设投资额与新增劳动力人数之比。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通过优化资本存量结构来实现;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要靠新投入资本——资本增量的合理配置来实现。利用该指标可衡量报告期新投入资本的技术构成水平的提高状况,并可据以分析它对报告期总体经济增长集约化的水平提高程度的具体影响。
4、更新改造投资比率提高率。更新改造投资比率是指更新改造投资额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之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扭转投资中忽视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倾向。因为更新改造投资额集中反映的是内含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水平,基本建设投资额集中反映的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水平,因此利用该二者比率的提高率可侧重反映这一转变的实现状况。此外,更新改造投资一般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而且其直接目标主要就是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消耗水平,因此更新改造投资比率的提高,是通过优化资本存量结构来提高总体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具体表现。
(二)从其实现效果——要素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方面,可设置以下六项指标:
1、技术进步贡献份额提高率。技术进步贡献份额也称技术进步贡献率,它综合反映各要素利用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技术进步贡献份额可按以下方法简单测算:
设y为经济增长率,k为资金投入增长率,l为劳动投入增长率,α、β分别为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A为技术进步贡献份额,则:
式中y可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k应按资金占用总量计算;1可按劳动力人数计算;β可用劳动报酬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估计;α=1-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诸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因此该指标是综合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状况的一个主要标志。为了侧重反映工农业两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差异状况,也应在该综合指标的基础上再按工农业分设。
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可用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劳动者人数对比计算,它是反映劳动投入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衡量、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反映工农业两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差异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不同进程,也应在该综合指标的基础上分设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率。
3、增加值率提高率。增加值率在这里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与总产出之比。它一方面反映产品的附加值率高低;另一方面反映物质生产资料的消耗水平,是反映物质要素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改变经济增长的高消耗状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率,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消耗、高效益,是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目的。所以,该指标是我们衡量、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状况的重要依据。为了反映工农业两大物质生产部门的不同特点及其转变进程的差异,也应在该综合指标的基础上分设工、农业增加值率提高率。
4、工业能源产值率提高率。工业能源产值率可用工业增加值与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对比计算。它可以综合反映工业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我国能源供应量不足,综合利用效率低,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节约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因此,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侧重点。因为能源消耗量最大的是工业部门,所以工业能源产值率提高率是我们从宏观上衡量、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5、工业资金利税率提高率。工业资金利税率是工业实现利税总额与资金占用总额之比,它综合反映着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水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何,在绝大程度上反映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经济效益水平,而从国民经济总体上提高经济效益水平正是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目的。因此,该指标是我们衡量、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状况的又一重要依据。
6、农业土地生产率提高率。农业土地生产率可用农业总产出与农业用地面积对比计算,它综合反映着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状况对我国的整个政治经济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农业的发展在客观上要受农业自然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限制。我国土地资源不足,是世界上人均土地拥有量较少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只有立足于现有土地资源,以不断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土地生产率,从而才能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不利条件下实现农业总产品的稳定增长。因此,农业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状况,是我们从宏观上衡量、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状况的一个重要视点。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全面、准确地衡量与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的程度和进程,而且可以反映出转变进程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从而可据以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进一步提高其效果。但利用上述指标体系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状况作出综合评价,还需要区别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出各指标的重要性权数,并选择相应的综合评价方法才能完成。因篇幅所限,该问题将另撰文论述。(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注释:
〔1〕陆百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管理世界》,1995年第6期。
〔2〕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
〔3〕马洪《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光明日报》,1995年12月2日。
〔4〕何伟《正确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日报》,1995年12月4日。
〔5〕曾培炎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计划出版社。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论文; 集约化管理论文; 配置效率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集约化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