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研究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成果转化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化生产使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转化为生产力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共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生产劳动由简单向复杂转变,生产规模由小型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正在发生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不断出现,使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融合进入生产过程已越来越明显,其科研成果共同转化为生产力。当然,二者转化的功能不尽相同。自然科学是通过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技术,再经过生产加工直接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形成现实生产力。社会科学其转化方式,通常表现为直接性、间接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生产力作用有时难以表现明晰,有时不好量化。但二者不管怎么说都属于生产力范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着同样的本质属性、本质互通、本质交融和本质一体,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非演绎推理。钱学森曾经指出:“真正的建筑哲学应该研究建筑与人、建筑与社会的关系。”(见《哲学·建筑·民主》1996年6月28 日《文汇报》第3版)那就是说,封建社会的皇帝、垄断资本家, 他要求他的庄园和宫殿花园一样,老百姓住的是什么建筑?不管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建筑学也融进了哲学观点。他还说,我们要建立一门科学,“就是真正的建筑科学,它要包括的第一层次是真正的建筑学,第二层次是建筑技术性理论包括城市学,然后第三层次是工程技术包括城市规划。三个层次,最后是哲学的概括。”(出处同上)这足以说明建筑工程学是和社会科学直接、间接的揉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隔离。
“二战”后,发达的资本主义之首的美国,不仅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而且更十分重视它在经济生活中的推广应用。资本主义国家科研成果,其中60%是美国研究成功的,70%又是在美国首先应用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同样,“二战”后,作为一个战败国的日本,经济崩溃的程度,据世界经济学家分析,起码落后于美国20年。然而,它们很快重新崛起,经济实力跃然居上。何故?就是善于引进利用外国先进科研成果,为我所用,使之竭力转化为生产力。据报载:1950—1975年的20几年间,日本共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成果达26000多项。一方面, 促进了他们传统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推进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从而,带动了这个列岛之国的经济腾飞,一跃实现了现代化生产规模。据统计分析,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中,资金的作用只占20%,劳动力的作用仅占10%,而科技进步的作用却占了60%以上,可谓一举可观之比。
我们考究和探索上述发达国家科研成果的转化,其中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的转化,即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运用,是生产、技术、组织、运行和管理行为的协调运作的结果。“管理是一种技术”,也是生产力。电脑也是综合科学技术的运用,这些都广泛地运用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和法学等。这就是说,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生产中,企业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经营、生产、技术、质量、劳动和财务等整体运行,使得各类学科穿插频繁,自然地揉合为统一的科学体系之中,在生产过程中相互渗透、介入,转化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我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指引下,科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据统计,这个期间我国共取得12万项重大科研成果,创造经济价值达2800亿元。这当然是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同现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同当前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要求作衡量,差距仍然是不小的。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仅占30%上下。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根源,一是科研管理同经济管理体制长期存在不协调的现象,至今没有多大改变。科研和经济分离、科研和生产脱节、科研开发缺乏市场需求观念,有的甚至解决不了经济建设中的应急所求,“两张皮”弊病影响尤深。致使一些科研成果无人青睐,只能停留在展览表上,长期休眠不醒,这种现象不仅使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企业现实所需的生产力,也直接影响知识分子兴业建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企业缺乏进行“第二次创业”的能力。由于一些企业长期效益低下,造成资金短缺,科研开发基金不足,没有多投入的能力,致使引进科研成果无法到位。不能不承认,目前尚有少数企业承包人抱有短期行为,无长远规划蓝图。据统计,我国目前冶金、机械、化工、电子行业的技术开发资金在其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5%、1%、1.1%和5.5%,可见基数之低。现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企业里,从事科技开发人员占企业全员的50%,而我国尚不足20%。此种状况,势必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的时间拖长,影响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给提高经济效益带来困难。三是技术市场发育太慢,层次过低,开发不足。
上述论及的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存在的一些情况,也有科研本身存在的问题,其表现不单就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社会科学因素在内。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邓选》第二卷第181页)这就是说,理论落后于实践, 社会科学研究还远远满足不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正如当前一些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也有许多企业成功地扭亏为盈,出现这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不是设备不好,而是企业科学管理不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的思想、组织、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情况,企业必须向科学化管理要效益。这种问题正是企业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整体运作转化的程度相对迟缓所致。
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如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基本途径,笔者认为,至少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加快改革,使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这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内部动力。没有商品化,也就没有产业化,反过来,产业化又推动了商品化。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无不表明,只有把科学研究成果成功地转化为商品,才能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据资料统计,日本有史以来只有5人获得诺贝尔奖,而英国仅一个卡文迪许实验室先后有50 人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二战”以来,日本在经济发展上却远远超过英国。难怪世界上流传着:英国的科研,日本的商品,美国的市场。日本就是靠科研商品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所以才启动了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商品化、产业化来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第二,加快开发技术(含社科研究成果,下同)市场,这是科研成果和市场结合,使企业产生高效益的重要途径。列宁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这说明,市场是和社会分工、商品生产相联系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对于技术市场也是如此,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科学技术。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因此,培育和开发技术市场,势在必行。对于技术市场,它也同生产资料、金融、劳务、房地产、信息和证券市场一样,完全受竞争规律、价值规律所支配,受竞争机制影响,发挥优胜劣汰作用。技术市场也是天然的平等派,在市场的交易和竞争中,企业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会充分调动起来,也将使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样,才能促使更多的高新研究成果、拳头产品适合大中小型企业,推动新技术大量上市,出售自己的成果,以满足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多层次企业的需求,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使科研成果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给转化现实生产力提供机缘。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科研法规,从而使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纳入法制轨道。
第三,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笔者认为,自然科学有高科技,社会科学也有高精尖。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高精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一旦被亿万群众所掌握,再依据理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付诸实施,就会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社会生产力。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只要在实践中坚持这一观点,就会推动转化的顺利进行。
第四,强化企业家及职工科研意识,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我国目前企业的厂长、经理来讲,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特别是新科技革命的冲击,许多企业家的领导、决策和管理能力不能相适应,对新形势下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科研手段的运用大都不甚了解。诸如,不经科学论证,盲目上项目;没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电子计算机的新知识而不能确立企业最优化的实施方案。所以企业家必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才能参与科研实践。有了这样的实践,企业家才能深切地感到,科技落后,企业就被动,效益就上不去。怎么办?那只好寻求新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企业家科技意识增强了,就会使科研成果不会闲置在市场上无人问津。如果企业家都是如此,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定加快步伐。对于企业家是这样,而广大职工群众也必须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目前我国职工科研素质,就总体来说,可以维持正常生产的知识需要,但若想满足科技进步的要求,距离还相差很大。诸如,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接受高新科研成果知识不足,“一专多能”的技术骨干、创新技术人才都不算多,被动地接受科研成果的职工还不在少数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科研意识,对科研转化为生产力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对全员职工进行科学技术培养教育、素质教育。学科学,用科学,人人都成为运用科研成果的内行,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否则,势必影响生产,妨碍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难以奏效。因此,作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的各企业,都要鼓励全员职工投身于科研推广应用这项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