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是城邦国家还是领土国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巴达论文,国家论文,城邦论文,领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斯巴达到底是城邦国家还是领土国家?
问题源于读顾准先生的书。顾准说:“斯巴达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城邦,西方历史家通常都赞同这种说法。它在古希腊史中是一个变例。”[1]这种观点与一般国内通行的教科书明显不同。国内教科书中的观点很明确:斯巴达是城邦国家。
一般教科书中的观点
石泰峰认为,斯巴达是城邦(市)国家。“在古希腊境内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其中最大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雅典的政体形式是奴隶主民主制。斯巴达的政体是奴隶主贵族制。这是两个不同的城市国家的典型。”[2]“斯巴达城邦国家形成于公元前9世纪。”[3]
皮继增也认为斯巴达是城邦国家“这一时期兴起的希腊城邦中,雅典和斯巴达发展为两个最大的城邦,它们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雅典是奴隶制民主制的典型,斯巴达则是奴隶制贵族政体的典型。”[4]
由嵘主编的《外国法制史》的表述如下:“公元前12—前8世纪的‘荷马史诗时代’,整个希腊世界出现数以百计的具有主权性质的独立的城邦国家,著名的有雅典、斯巴达、米利都、叙拉古、科林斯、卡尔息思等。”[5]“斯巴达,或称拉栖第梦,与雅典同为希腊世界的两个盟主,并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斯巴达国家产生于公元前9世纪,是在武装征伐的过程中形成的,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强化国家专制主义与民族制度的结合。”[6]
以上不同的论述,仅仅表现在语言的差别上。综合起来看,有两个立足点是一致的:一是肯定斯巴达为城邦国家;二是强调与雅典有差别,从政体上讲,这种差别在于一个是贵族政体,一个是民主制。由于这三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叙述国外法律发展的历史,考察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法律的得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因此,“斯巴达”问题只是用做背景介绍。所以,一般意义上讲,他们只是从世界历史的有关课本中转述,个人再具体研究的可能性不大。
历史学教科书及专著中的观点
其一,历史教科书的观点。邓炎熙、张君谅主编《世界古代史》中论述道:“早期希腊本土先后建立起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其中著名的有埃奥利亚人建立的特尔斐、底比斯、爱奥尼亚人建立的米利都、以弗所和雅典、多利亚人建立的斯巴达、科林斯和阿哥斯等。这些城邦在形成过程中由于阶级力量的对比和斗争的不同结果,而产生不同的政体。主要两类:一是统治阶级中大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如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另一种是以斯巴达为代表的贵族寡头政治,它是由极少数贵族掌握国家政权。”[7]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中说:“斯巴达是希腊最大的一个农业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肥沃的拉哥尼亚平原,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8]“雅典和斯巴达日后发展为两个最大的城邦,有关他们历史情况的资料又较多,因此叙述古代希腊历史一般都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主。”[9]
乔明顺主编《简明世界史》的说法是:在公元前8-6世纪,“希腊各地先后形成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较为著名的有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米利都、以弗所,南希腊的科林斯、麦加拉、斯巴达、阿哥斯,中部希腊的雅典、特尔斐、底比斯等。”[10]斯巴达城邦实行奴隶主贵族寡头政体,是希腊城邦中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的典型。[11]“马拉松战役后,希波双方积极备战。希腊31个城邦结成联盟,推举斯巴达为同盟军队统帅。”[12]然而,同书中又有斯巴达领土国家的表述:“斯巴达国家正是在这种征服与被征服的激烈斗争中,在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最后形成的。”[13]“斯巴达国家形成之后,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对外用兵,成为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具侵犯性的城邦。”[14]
查更为详细的世界史书,以刘家和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世界上古史》为代表,说法是: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活动,其殖民活动又是在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条件下进行的。“在为数众多的希腊城邦中,最强大而又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它们在奴隶制的经济和政治上各代表一种类型,它们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两个希腊奴隶制城邦集团的两个霸主。”[15]“斯巴达城邦采用奴隶主贵族寡头政体。”[16]从以上可以看到乔书、刘书等所谓“斯巴达国家”,实际上是在城邦的意义上来叙述的,并非前后文的矛盾。如刘书“在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激烈斗争的过程中,斯巴达国家大约到公元前七世纪已完全形成了。”[17]
其二,世界史专著中的观点。吴于廑先生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一书中说:希腊各城邦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奴役被征服的本地居民,长期的停止在自给自足的农业上。社会上既没有兴起足以和传统贵族相抗衡的阶层,政权也始终操在保守的寡头贵族手里。这种城邦的典型就是斯巴达。”[18]明显的,吴先生也肯定斯巴达是城邦国家。
陈远峰著《希波战争》中的论述是:“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各城邦国家已先后形成,内部相对稳定……巴尔干希腊已成为境域广阔的希腊世界的中心,在这里出现了两个强大而有势力城邦——斯巴达和雅典。”[19]
冯作民编著、黎东方校订的《西洋全史》中对(三)“希腊城邦”中的说法是:其一,“多利亚人建的最大城邦是斯巴达。”[20]“当公元前七七六年举行第一次奥林匹克大会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已经有很多城邦,其中雄视全半岛的有阿哥利斯、美西尼亚、拉哥尼亚等三州之地。这三大势力都是多利亚族,也都是拥立海克利斯子孙为王。其中阿哥利斯威震半岛,美西尼亚也不相上下,只有拉哥尼亚力量最为薄弱,而斯巴达城就是拉哥尼亚的首府。”其二,“当年的斯巴达城,只不过是拉西提蒙和一个小镇。”“所谓‘拉西提蒙’乃是个地名,位于泰伊哲塔斯山之楚,攸罗塔斯河之谷,所以斯巴达人对外也自称‘拉西提蒙人’。在太古时代的几百个希腊城邦,大多数都是建在形势险要的丘陵之上,并且在周围修筑坚固的城墙。其中唯独有斯巴达城,是建立在四战之地的平原之中,附近全是一片可耕的沃野,因而才取‘可耕沃野’之意,就把国家命名为Sparta了。”[21]
以上从历史教科书到研究专著,世界史方面的学者均持“城邦说”这一观点。而且,从叙述中的语气来看,都十分肯定。特别是世界史方面的老前辈吴于廑先生,是公认的重量级学者,难道他的看法会有问题?
工具书中的观点
《辞海》的解释较为简明:斯巴达是“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可是,在叙述这个“城邦”的历史发展过程时,却是带有强烈的领土国家的意味:“公元前2000年代末叶多利安人的一支由北方迁入,占领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约前8世纪征服西邻美塞尼亚,并建立起斯巴达国家(因斯巴达城而得名)。斯巴达人以剥削希洛人(国有奴隶)和庇里阿西人(半自由民——原文注)为生。实行寡头统治,成年男子皆为战士。”[22]显然,这种叙述前后有矛盾。
梁实秋在新版的《百科大辞典》中解释如下:“斯巴达(Sparat)古希腊城邦之一。为公元前2000年末叶,多利安人南迁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拉哥尼亚(Laconia)所建立的城邦。公元前7-8世纪间征服美尼西亚,成为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势力最大的城邦。”[23]
《简明不列颠百科会书》(第7卷)中是这样介绍的:斯巴达是“希腊拉科尼亚地区古都。史称拉塞达埃蒙,今拉科尼亚首府。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埃夫洛塔斯河右岸。现城市周围古迹稀少,说明斯巴达城邦军事首领的简朴。斯巴达城邦建于公元前9世纪,实行寡头统治。公元前8-5世纪征服了阿卡迪亚、阿尔戈斯和麦西尼亚。公元前5世纪后,统治者忽视艺术、哲学和文学,热衷战争与外交,建起希腊最强大的城市。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斯巴达成为希腊最强大的城邦。罗马帝国征服伯罗奔尼撒后,公元396年,斯巴达城被西哥特人毁坏。”[24]
《世界历史词典》中解释道:斯巴达是“古希腊的重要城邦。亦称拉西第梦(Laced-aimon)。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境内的攸洛塔斯河右岸。公元前二千年代末期,其中的一只占据拉哥尼亚,逐渐转为定居,结成五个村社。约前九世纪建斯巴达城,这一只多利安人便得名‘斯巴达人’。斯巴达人继续征服邻近各区,前八世纪开始西邻美塞尼亚,大约在此过程中创立斯巴达国家;又在南意大利建殖民城市塔林敦。”这是很好的证据,说明斯巴达是领土国家,而且海外有殖民地。同时,“斯巴达以农立国,不重视甚至限制工商业活动。农田靠被征服的希洛人(国有奴隶)耕种。”[25]再次证明斯巴达是领土国家。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Ⅱ)中的斯巴达条下是这么解释的:“斯巴达(Sparta),古代希腊的很重要城邦。史称拉剀达伊蒙。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科尼亚。”毫无疑问,这是肯定“城邦说”。然而,在关于斯巴达城邦的来历上,却又是这么叙述的:“约公元前10世纪,多利亚人建立了斯巴达城。该城由4个村庄组成,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完全没有城墙。到8世纪末,斯巴达人建立起一个基本统一了拉科尼亚的城邦。约公元前735年—前715年,斯巴达初步征服了西邻美塞尼亚;继而于公元前7世纪末镇压了当地人的大规模起义,将该地区完全占领。约在此过程中创立了斯巴达国家。9-7世纪,斯巴达在向外扩张的同时,内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并逐步形成一套有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26]这种解释,斯巴达不是明显的领土国家吗?可是,以上各工具书的表述也极为明确:斯巴达是城邦国家。就在最近的有关希腊城邦的研究中,依然将斯巴达作为城邦来看待。“斯巴达公民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城邦”,“在斯巴达,对共餐制的参与甚至是强迫性的。观戏补贴和强制性的共餐制都说明,公共生活对城邦来说非常重要。”[27]
问题的再研究
按理,从法律史的叙述,到世界历史的叙述,再到最权威的工具书的解释,都肯定斯巴达为城邦国家(尽管这其中有些问题,上文已涉及),也就是说,从细枝末节到根子上都如此肯定,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应该就此画个句号了。可是,顾准为什么会说:“斯巴达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城邦”?而且强调:“西方历史家通常都赞同这种说法。它在古希腊史中是一个变例。”
经过考证,我认为:斯巴达是领土国家,顾准之说应予以提倡与补充。原因如下:
第一、先看城邦国家和领土国家的含义。“城邦即通常所说的城市国家,译自英文City-State……”[28]更确切地说:“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独立主权国家”,“这里所说的‘独立主权’的意义是相对的,因为按照希腊人的概念,甚至‘参加’在某个‘帝国’内的城邦,只要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还是一个城邦。”“以一具城市为中心”的这种说法,显然就排除了领土广阔,包含多个城市的国家。“那种国家是‘领土国家’,而不是城市国家了。”“城邦首先是迥异于‘领土国家’的‘城市国家’。”[29]“城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小国寡民的规模,整个希腊世界包括数以百计的独立城邦。每一城邦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有乡镇。城邦是城市和周围农村构成的整体。”[30]那么,究竟该如何解释领土国家?“这里所说领土国家类型的城邦,并不是指若干城邦的联盟,因为联邦内诸邦是自治的,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主权。这里指的是斯巴达,某种程度上特萨利亚(Thassaly)也是,拿斯巴达来说,它以万人左右的特权公民统治区域广阔的边区居民所住的区域和市邑,统治为数众多的农奴身份的黑劳士。”[31]“边区居民”的位置何在?“修昔底德告诉我们,斯巴达南边一个海岛锡西拉(Cythera)为边区居民所居住,有他们自己的城市,在这个城市范围内他们有某种程度的自治权,然而,斯巴达的军政大计他们无权参与,他们的城市还有斯巴达特派的‘事务官’(总督),他们要交纳贡赋。”[32]事实上,“锡西拉”只不过是举个例子而已。具体看,斯巴达的边区居民占地辽阔,“以锡西拉的例子来推论,由万人左右的公民组成的斯巴达国家分明是一个领土国家,锡西拉之类边区居民城市则是这个领土国家的一个自治市”。同时,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土地私有制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公元前8世纪的比奥提亚诗人希西阿德的诗篇中,已经提到土地私有制发展的深入和普遍。”[33]
第二、从生产力、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上看。先看生产工具。虽说冶铁技术“大概首先发源于高加索”,但是“公元前1000年时,地中海世界已进入铁器时代。”[34]在8-6世纪前,因为铁器的制造和普遍使用,希腊各地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铁矿的较普遍开采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工效高的铁制工具,以前不用铁的生产部门现在也可以用铁了。在农业方面,以前的木梨便安上了铁铧,木梨本身也废弃原始的单条木构而更多地采用较牢固灵巧的复合结构。”另外,铁锄刀、铁锹等工具也广泛使用。由于农业生产者广泛地使用铁器,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才有可能成片地开垦和深耕,从而使各地的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时希腊各地都迅速展开伐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的生产过程,平川地带基本上都已开成田畴,坡地则种上了橄榄等果木。荷马时代的旷地较多、人烟稀少的情况逐渐改变了。”[35]再看土地面积。“公元前7世纪时,斯巴达人为三万,希洛人为二十五万。[36]每一个斯巴达人所得土地面积保证每年可以收获七十麦斗粮食,他们麦子所得土地每年可以收获十三麦斗。”[37]按每一麦斗合52.5公升计算,斯巴达的耕地面积是约30多万亩。因此,陈同燮先生说:“斯巴达是一个奴隶占有制国家,全境面积约有八千七百多平方公里。”“斯巴达的奴隶属于国家的,不属于私人所有。”[38]显然,与以商业和手工业闻名的雅典相比,斯巴达农业和手工业更占优势。它属于伯罗奔尼撒南部肥沃的拉哥尼亚平原,发展农业得天独厚。[39]这样,农业种植面积的扩大无疑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领土的广阔。斯巴达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它拥有3000平方英里以上的版图,而其他大多数城邦的面积平均不足100平方英里,甚至进行过统一运动的雅典最多也不过1060平方英里。”因此,相形其他希腊诸邦,“斯巴达更接近于奴隶制小帝国。”同时,有一数据可以从侧面提供佐证。根据“普鲁塔克的说法,来库古把斯巴达的土地分成了九千份,分给了同样数目的斯巴达人”。“来库古把剩余的拉科尼亚土地分三万份给了当地的自由居民庇里阿西人。”[40]另外,从斯巴达的人口数量上也可以得到间接证明。“来库古立法时约有九千户斯巴达公民家庭得到了土地”,按一户三人计算,有近三万人;再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在某个历史时期“公民人数不少于一万人”[41]加上数十倍于他们的黑劳士和庇里阿西人,人口总数近20万,这显然是一个古代城邦难以容下的人口数。再者,作为旁证,在研究希腊人移民边疆的原因时,有学者提出人口过剩说:“认为古风时代的希腊人口突然增加,原有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希腊城邦一般没有常设军(斯巴达除外——原文注),因而不可能吞并邻邦的土地。为了缓解人口的压力,所以出现了大殖民运动和海外土地的拓殖。”[42]
第三、从统治方式上看。斯巴达的统治方式有别于以雅典为代表的其他城邦国家。公元前8-6世纪,希腊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各城邦的对外移民运动,“它是城邦政治、经济扩张的一种形式。”[43]最初,这种移民由政府组织并主持,可在移民到达目的地后,立即筑城和分配土地,建立起新的城邦。“参加移民的一般都得到一份土地,成为新邦公民。于是在母邦的那种财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又在新邦重复演现出来。”[44]这是希腊城邦扩张的普遍性。而斯巴达不同。“斯巴达于公元前8世纪扩张的重要方式是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邻邦,包括美塞尼亚。斯巴达人没有按传统的希腊方式将战败的美塞尼亚人卖往国外,而是留下作为奴隶使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斯巴达“致力于控制已占有的城邦”。“生性谨慎而又时刻惧怕美塞尼亚奴隶起义的斯巴达人,将伯罗奔尼撒同盟作为防御工具,而非用于侵略目的。”[45]显然,斯巴达不是在建一个完全脱离自己的新城邦,而是要征服它,控制它,并并入自己的版图。“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斯巴达城对其他定居地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定居地上的居民在斯巴达城邦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46]因此,从统治方式上看,斯巴达明显不同于其他城邦,其领土国家的特征性更强。同时,还应该进一步看到,在具体的统治方式上:“为了巩固对人数十倍于他们的美塞尼亚人的统治,具有非凡意志、纪律和忠诚品质的斯巴达人将其社会变为武装的军营。农业劳动交给奴隶们执行,贸易和手工艺操作则由被征服的希腊人从事,他们虽是自由的,但无任何政治权利。斯巴达人只需学会一种技艺:军事。”[47]也就是说,斯巴达对于被征服的、划入其版图之内的地区,实行军事高压。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斯巴达的国家性质是领土国家了。另外,“公元前369年美塞尼亚人从斯巴达退出,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国家”[48],试想,如果斯巴达是城邦国,美塞尼亚人从其领土退出,进而建立自己的国家,这又有多大的空间呢?
第四,从史书、工具书表述上的矛盾来看。前文所述各种史书和工具书,在对斯巴达进行介绍时,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城邦”这个概念。对其表述的一致性,说明了学界在认识上的基本统一。不过,当我们更细地分析这些史书和工具书的进一步论述时,矛盾却出来了。这个矛盾在于:一方面肯定斯巴达为城邦国家,另一方面却在很大程度上论述其领土国家的性质,而且,论述的内容及其分量显然更重些。一般说来,这些书的论述模式是这样的:先用一句话标明斯巴达是城邦国家,然后展开论述。在叙述上,史书方面,以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为代表:“斯巴达国家是在多利亚人侵入拉哥尼亚平原和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形成的。斯巴达人把原有居民大部分变成了奴隶,称为希洛人;小部分驱逐到边远地区和原住边远地区的居民组成为一个阶层,在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称为皮里阿西人。而全体斯巴达人则成为统治者,成为斯巴达国家的全权公民。”[49]工具书方面,先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约公元前10世纪,多利亚人建立了新巴达城。该城由4个村庄组成,……”。“在起初,斯巴达也和其他希腊人的早期城邦一样,分成几个血缘部族。后来渐渐出现了地域性的行政区,称为‘俄巴’,意思是村社。在斯巴达,一共有五个‘俄巴’。因此,历史学家认为斯巴达最初大概是由五个农村公社联合而成的。”[50]再以《世界历史辞典》为例,“公元前1000年末期,其中的一支占领拉哥尼亚,逐渐转为定居,结成五个村社。斯巴达人继续征服邻近各区,前八世纪开始西邻美塞尼亚,大约在此过程中创立斯巴达国家;又在南意大利建殖民城市塔林敦。”[51]最后,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斯巴达(Sparta),古代希腊的很重要城邦。”在肯定“城邦说”时,却又是这么叙述的:“到8世纪末,斯巴达人建立起一个基本统一了拉科尼亚的城邦。约公元前735年—前715年,斯巴达初步征服了西邻美塞尼亚;继而于公元前7世纪末镇压了当地人的大规模起义,将该地区完全占领。约在此过程中创立了斯巴达国家。9-7世纪,斯巴达在向外扩张的同时,内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并逐步形成一套有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52]这种解释,直接证明了斯巴达是典型意义上的领土国家。
第五、通过一份原始资料,可以旁证斯巴达是领土国家。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说:“依我的意见来看,斯巴达人开始实行这些暴行(指对占领地的残酷统治——笔者注)还是在较后的时期,特别是在大地震(公元前464年。参见普氏的《西门传》,第十六章。——原文注)以后,其时希洛人与美塞尼亚人一道起义反对斯巴达人,在他们的土地上造成了大片的破坏,同时给他们的城市带来了很大危险。”[53]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斯巴达的统治,“但是由于庇里阿西人分散在许多公社中,暴动起义不算频繁,还不至于成为斯巴达人的心腹之患。”[54]从希洛人和美塞尼亚人至少十倍于(见前)斯巴达人的情况来看,“给他们的城市带来很大的危险”这话反衬出斯巴达是个领土国家。如果是类似于雅典的城邦,这种起义是直接危机到政权的生存的,不会只是“危险”,这是其一。其二,“在他们的土地上造成极大片的破坏”,“庇里阿西人分散在许多公社中”从正面证明,比起希腊的城邦国,斯巴达的疆域是相对广阔的。如果再考虑到那时城市范围的有限,则更进一步证明斯巴达是个领土国家。关于这一点,顾准也有论述: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征服了它的邻邦……速次征服之后,斯巴达夺得了拉哥尼亚以外另一片广大富饶的农业地区,这片地方面积几乎和拉哥尼亚一样大。”“所谓的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历时20多年,传统说,战争期间如此之长,动员规模如此之大,斯巴达的男丁悉数从军,战争结束归来时,后方的妇女和边区居民‘私通’生下来的‘私生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这些私生子被斯巴达人驱逐出去,移居意大利南部的塔林顿。”[55]
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考证及论述,可以认为:斯巴达是古希腊非常典型的领土国家,而不是城邦国家。
余论
综上所述,斯巴达不是城邦国家,而是领土国家。或者说,斯巴达先是一个城邦国家,后来慢慢发展成为领土国家。因此,我建议:其一,有关《世界历史》的教材应该做修改,明确标出斯巴达为领土国家;而不能再与雅典放在一起,笼统地称之为城邦国家。其二,即使不修改,在教科书中也应明确注出这一观点,由学者自己去评判。否则,斯巴达是城邦国之误还会在其他史书中出现,会以讹传讹。
不过,我们还必须看到,作为一个领土国家,斯巴达的疆域也是有限的,以至于“斯巴达想进一步征服更多的地方时就碰了壁。”[56]
标签:斯巴达论文; 雅典论文; 公元前2000年论文; 希腊历史论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论文; 希腊移民论文; 伯罗奔尼撒论文; 半岛城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