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螺内酯、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研究选取我院接收的6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螺内酯、贝那普利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本次研究采取常规单一疗法与贝那普利、螺内酯相对照的方法,与对照组(42.42%)相比较,观察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90.91%)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54.55%)相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利用贝那普利、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协同作用好,此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螺内酯;贝那普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心脏病由各种病因发展到终末阶段导致的疾病是充血性心力衰竭[1]。冠状动脉硬化、内分泌疾患、肺气肿、急性肺梗塞、高血压、心瓣膜疾病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表现出心力衰竭,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我院自2014年9月~2018年2月期间,对6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贝那普利、螺内酯联合治疗方法以及常规治疗方法,对比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2014年9月~2018年2月收治于我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采取贝那普利、螺内酯联合治疗方法)以及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 31 ~ 79岁,平均(60.00 ± 6.12)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11.00 ± 2.77)年;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 32~ 77岁,平均(59.50 ± 3.60)岁,病程2~21年,平均(11.50± 3.12)年。两组患者在上述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上,不存在影响组间药物治疗对比的差异,P > 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临床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推荐的心力衰竭临床评定患者;(2)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3)纳入治疗前均持续接受血糖、肝肾、血脂、血尿常规患者;(4)排除严重电解质紊乱患者;(5)排除甲状腺疾病患者;(6)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7)排除肝肾功能异常患者;(8)慢、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9)排除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10)排除3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1)排除3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治疗措施,主要内容有实施低流量吸氧、防止进行高强度劳动、确保低钠低脂饮食以及卧床休息等。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单一治疗方法,给予贝那普利治疗。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514),每日1次,每次5mg,1个疗程为持续6周治疗,后期以临床具体情况为根据,逐渐提高用药剂量,对单日最大用药剂量注意,≤40mg。观察组患者实施贝那普利、螺内酯联合治疗:贝那普利用量与单一组用量相同。螺内酯(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273),每日1次,每天20mg,1个疗程为持续6周治疗。
1.4 观察指标
(1)心功能疗效;(2)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疗效评价
(1)心功能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体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或达到I级;有效:改善进食,体征、症状有所减轻,心功能改善≤I 级。无效:体征、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有效/例)/总例数×100%;(2)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出现头痛、
体位性头晕、体位性低血压、恶心、呕吐、血钾升高、肌酐升高、咳嗽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研究获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资料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分析;心功能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 <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3例;对照组患者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19例。观察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42.42%),组间比较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未发生30例,发生3例;对照组患者未发生15例,发生18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54.55%),组间比较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上比较严重的一类综合征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该病属于超负荷心肌病,其发展发生机制为重塑心肌,有较多可供选择的药物,目前,联合治疗方案得到极大的重视[3]。贝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阻止血管紧张素发生转化,使得血管扩张。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会被激活,使得醛固酮、Ang II增加,心肌收缩蛋白合成增加,钠水潴留产生随之增加,心肌得到重塑,心功能改变,进而干预神经内分泌的产生。螺内酯是醛固酮特异性拮抗剂,可对心肌血管纤维化、激活交感神经、细胞凋亡等有直接作用[4]。
相关研究发现,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3.88%,LVEDD、LVESD以及LVEF水平分别为(45.6+3.2)mm、(35.4+1.7)mm、(46.9+4.5)%,心电图情况明显改善,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次研究采取常规单一疗法与贝那普利、螺内酯相对照的方法,与对照组(42.42%)相比较,观察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90.91%)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54.55%)相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利用贝那普利、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协同作用好,此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卢有魁.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89-91.
[2]谢树学.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估[J].医药前沿,2016,6(23):150-151.
[3]鲁东波.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 临床疗效评估[J].医药前沿,2017,7(12):113-114.
[4]袁雪.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估[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5):603-604.
论文作者:陈配桄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内酯论文; 患者论文; 普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疗效论文; 充血性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