辇立华1,王耀杰2(1 河北省唐山市丰宁中医院 河北唐山068350;2 河北省唐山市丰宁县医院 河北唐山068350)
【摘要】目的:应用临床干预护理的方法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并观察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收治的400 例孕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对照组孕产妇应用一般护理加下肢与体位活动,观察组患者应用术后对照组护理方法加用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应用护理干预、药物预防的方式能有效减少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剖宫产术;护理【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6-0867(2015)02-0185-01
剖宫产手术后的孕产妇经常会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hrombosis, DVT),是剖宫产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于术后2-5 天。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严重者危及生命;导致并发症、死亡率升高。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率的上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升高到10%[1]、死亡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2]。本文通过传统护理与早期护理干预加用药物治疗对比,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加用药物治疗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DVT 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共收治实施剖宫产术的孕产妇共计400 例,按照随即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0 例。
对照组孕产妇应用常规护理加下肢活动与体位活动,观察组患者应用术后下肢活动与体位活动加用药物(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4000IU皮下 1/d)治疗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方式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孕产妇年龄在18~35 岁,平均年龄为28 岁。平均孕周为(36.00±5.20)周。手术时间为50~80min。
1.2 方法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采用心电监护方式对患者实施48h 实时监护,观察患者术后临床表现以及生命体征变化等,对患者尿液、神志以及瞳孔状况进行记录并进行临床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析与处理,避免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等问题。护理:术后给予去枕平卧6 小时期间,由护理人员和家属辅助对产妇下肢进行轻柔按摩30 分钟,随后辅助产妇进行膝关节、踝关节屈伸活动30 分钟,共行3 次治疗周期。6 小时后鼓励产妇进行翻身运动,采用自由体位,12 小时后由护理人员家属辅助产妇下地活动。
观察组:产妇予以常规的护理方式下肢活动与体位活动加用药物(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4000IU 皮下 1/d 连用5 天)治疗的方法。
2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临床资料描述统计采用百分比,组间比较X2 检验,以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结果对照组并发肺栓塞有5 例,观察组无肺栓塞病发患者。对照组患者下肢肿胀及疼痛患者28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 例,平均住院时间15 天;观察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患者10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 例,平均住院时间7 天。所有发肺栓塞、DVT 患者,均经积极抗凝活血治疗后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
观察组换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4 讨论剖宫产术后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常见,发病率升高到10%。DVT 诊断标准:体温升高,多在37.5~38.5℃之间,皮色无变化或有瘀斑等,下肢肿胀,剧烈疼痛,跛行或不敢行走,低热,产妇情绪烦躁,呼吸加快,胸痛。如单侧发病,患肢皮温高于健侧[3]。
病因学上分析:剖宫产手术造成血管内皮系统的损伤及内源性刺激因子的释放激活凝血系统,改变红细胞表面的电荷,血液黏度增高,血流减慢加快凝血;除此之外手术本身激活应激反应及内分泌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发生率[4]。
本研究中,对照组并发肺栓塞有5 例(2.5%),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 例(10.0%);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 例(1.0%),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剖宫产术后常规的护理方式下肢活动与体位活动加用药物(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4000IU 皮下 1/d 连用5 天),可以有效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国内研究证明:肢体锻炼,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时观察等是预防DVT 的有效措施,可以在DVT 形成前提前布局效果甚著[5,6]。
在影响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7]:妊娠、剖宫产术是独立危险因素,妊娠晚期血小板功能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III 水平降低等促进血栓的发生。再者高龄、肥胖和感染是其次的危险因素。患者年龄越高,手术耐受性越差,手术后也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合并感染的患者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8]。
参考文献[1] 李国新. 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措施. 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 2014,08(135),184[2] 张秀梅,侯娜.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护理体会.吉林医学,2014,5(12),2648[3] 陈尚轩.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当代医学 .2013 19 133-134[4] 李薛鹏. 妇产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点分析与防治措施 [J]. 中国实用医刊, 2013,40(15): 6-8[5] 屈新云. 优质护理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形成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2015, 1(22),158-160[6] 尹姣, 秦云君, 肖锐等,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J]. 武警医学, 2013, 12(08) 26-28[7] 张宪军, 李桂芬, 赵宁等. 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2013,16(2):111-112[8] 孙冬梅, 马彦超. 丹参酮预防产后血栓形成的研究[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4,26(1):18-19作者简介:辇立华,主管护师,妇产科,河北省唐山市丰宁中医院 068350通讯作者:王耀杰,主管护师,妇产科,河北省唐山市丰宁县医院068350
论文作者:辇立华1,王耀杰2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5
标签:下肢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率论文; 静脉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