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贸易理论中规模经济若干问题的认识_规模经济论文

对新贸易理论中规模经济若干问题的认识_规模经济论文

对新贸易理论中规模经济若干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规模经济论文,理论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0)04-36-04

随着微观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学中的运用和推广,普遍用于分析生产函数的规模经济被引进了国际贸易理论,从而使传统的贸易理论突破了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所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并成为新贸易理论的主流观点。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两位著名代表人物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合著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自1985年出版以后,就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里程碑式的书”(萨谬尔森语),也自然成为研究新贸易理论不可缺少的经典文献。国内近年涌现了大批介绍和评价该理论的文章均以此书为主要依据,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也因此而产生。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规模经济”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由此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并影响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把握。从总体上看,这些模糊的认识主要源于研究者对“规模经济”在新贸易理论中的倾向性重视不够,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静态的规模经济”和“动态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分析方法仍然是微观经济学中传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显然用静态模型分析动态问题是有风险的,为此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特别指出和强调说明“动态的规模经济”。[1](P.47)但这并非意味着存在两种规模经济:静态的和动态的。事实上,从规模经济的基本概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规模经济根本就是一个动态问题。

首先,规模经济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更普遍的表达。所谓规模报酬递增或者规模收益递增是描述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一个术语,凯思和费尔指出:“生产函数显示规模收益递增时,意味着一个既定的在生产中产出增加的百分比需要一个较小投入增加的百分比……当厂商期望投入价格可以不变时,规模收益递增也是意味着随着产出增加平均生产成本下降。”[2](P.308)其数学表达式通常是:对于生产函数f(L,K),若有:tf(L,K)<f(tL,tK),(t>1),则说明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即投入增加t倍,获得的产出增加大于t倍。

上述表达意味着规模报酬递增建立在两个重要前提之上:一是公司投入的比例不变;二是投入品的价格不变。以此为前提生产函数显示规模报酬递增的结果是平均成本下降。从而我们可以认为规模报酬递增着眼于描述公司短期生产成本变化。对于公司长期生产而言,投入比例与要素价格都是变化的,此时规模报酬概念就不适用了。“规模经济”这个术语则直接说明了由于更大的生产规模而导致的每单位产出的成本的减少。[3](P.178)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指出:“规模经济”包括规模收益递增的特殊情形,但它更普遍,因为它使厂商能够改变生产水平时改变要素组合。[4](P.178)对规模经济的表述他们选择了成本——产出弹性,具体是:

Ec=(△C/C)/(△Q/Q)=MC/AC,当成本——产出弹性EC<1时,即MC<AC时,规模经济存在。可见,“规模经济”不同于描述公司短期生产成本的“规模报酬递增”,其基本概念是建立在长期的、动态的基础上的。

其次,从规模经济的性质来看,其基本特征为动态性。对规模经济的性质分析可见于凯思和费尔,他们认为规模经济有两个性质[5]P308:一是技术方面的原因,即新技术使用降低了单位成本。此时公司采纳新技术,可能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减少了单位产品的劳动耗费;或者是使用相对价格较低的要素替代相对价格较高的要素投入,从而减少了单位产品的成本;或者是各种投入的量不同程度地得到节约,从而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投入量。二是纯粹规模方面的原因,如大批量定货获得的价格优惠使要素价格下降而导致平均成本下降。两个性质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投入比例的改变,后者侧重于投入价格的改变,都是动态问题。

最后,学习曲线和学习效应的有关理论为“动态的规模经济”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1936年经济学家怀特在飞机制造和实践中确定了学习曲线。他通过实践证明,积聚的产品每翻一番,每架飞机的成本便会有一定程度(如20%)的下降。随后,阿罗提出了所谓“干中学”理论,认为普遍存在于制造业的“学习效应”,使产出扩大的同时,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导致平均生产成本下降。阿罗特别强调,一个国家的技术(特别是工艺技术)依赖于这个国家过去生产的产品数量总和,拥有最大积聚产品数量的国家通过过去不断的学习效应达到最低成本,因此要比较少积聚产品数量的国家拥有更好的出口机会。波士顿咨询公司于1974年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所有的成本,即销售总成本、研究和发展总成本以及其它各类总成本通过经验和积累都有学习效应,并将描述学习效应的曲线——学习曲线改称为经验曲线[6](P.21-23)。该理论表明,即使是纯粹的规模扩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同公司生产和管理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因此,规模经济根本是动态的。

综上所述,所谓“静态的规模经济”和“动态的规模经济”是两种不确切的说法,鉴于比较静态分析的局限性,由报酬递增入手分析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适用于规模经济的情形。

二、关于“专业化”与规模经济

对这个问题的说明可以参见马歇尔(Marshal,1920)和史蒂格勒(Stigler,1951)的理论。前者认为: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及专业化能带来规模节约的经济效应。后者却认为: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和固定投资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带来节约成本的效果,劳动分工的扩大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但由于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的研究表明:贸易模式反映了比较优势再加上用以实现规模经济的专业化。[7](P.36)从而使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又变得模糊起来,以为二者存在某种必然联系,仔细分析,其实不然。

首先,专业化生产未必产生规模经济。对这个问题只不过需从资源配置的效率说明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我们来看看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就会更明了。规模不经济指较之产出的增加,投入的增加更多的情形,原因可能是公司内部管理效率低下,或者是公司规模受外部市场的限制。简单地说就是复制一家同原来一模一样的公司,然后将两家合为一家,新公司的产出却小于原公司产出的两倍。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专业化生产如何有效地解决管理低效和市场限制问题,换言之,专业化生产可能比非专业化生产能更集中地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也能更专注于市场扩大,但未必凑效。显然,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更好地获得规模经济,并非带来规模经济。

其次,专业化并非实现规模经济的唯一途径。规模经济的实现着眼于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在投入比例不变时,可以由于学习效应或纯粹规模导致的投入价格下降等原因而获得。此时,所获得的规模经济的确可以归因于专业化。

最后,专业化基础上产生的规模经济是公司内贸易的基础,也是跨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对公司内贸易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公司为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8](P.1-9)。这种贸易导致所谓“垂直专业化”的分工形式,即跨国公司的某种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由地处不同的国家的子公司完成,处于某一生产阶段的子公司就会从其母公司或其他公司输入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后输回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然而出口贸易交易成本终究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假如公司所拥有的优势有较大的可转移性,国外的控制成本比较低,这时拥有专业化规模经济的公司会选择直接对外投资。显然公司内贸易与直接对外投资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替代的,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国际贸易可以完全被国际生产所取代。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一国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的取得与其国际贸易的增长未必是同步的;一国通过大量中间产品贸易所获得的国际贸易的增长未必是其获得规模经济优势的结果。

综上所述,对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关系的正确把握是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

三、关于“规模外部经济”

微观经济学定义规模外部经济为由于行业扩大而导致单个厂商的长期成本曲线向下移,亦即行业发展降低了厂商的平均成本,使厂商获得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对公司而言,存在两个层次的规模外部经济,一层是国内的产业规模对公司生产率的影响;另一层是国际的产业规模对公司生产率的影响。也就是说,单个厂商以从行业规模扩大(国内的、国外的同行业规模扩大),或者是更普遍意义上的世界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经济增长中所获得的有利影响,便其生产率提高,平均成本下降,而厂商原则上并不需要为此付费。这种由于外部世界普遍地规模扩大而引发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就是厂商获得的规模外部经济。相应地,当行业规模扩大导致内中厂商长期平均成本提高,则使厂商获得规模外部不经济。当规模外部经济存在时,行业中较弱小的公司有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它们可以通过与业内其他公司之间的合作,共享管理、信息等资源。这个过程可能表现为专业人才培训费的转移、减少,同行先进管理经验的获取,接受其他公司技术创新的“溢出”等。在对创新企业保护较少的情况下,行业中某一厂商率先创新,并获得规模经济,其它厂商将先后随之获得规模经济,行业迅速扩张,直至规模不经济出现。由于规模经济的源泉是技术进步,因此规模经济的源泉主要在发达国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贸易大国。因而对于贸易“小国”而言,理论上获得了相对更多的取得规模外部经济的机会。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指出:它从来自外部的或者说是“国际的规模经济”中可以获得相当的利益,而且这种得益,要超过它从国内的规模经济中所得的利益[9](P.65)。可见一国,尤其是小国对其公司能否获得规模外部经济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规模外部经济可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贸易小国落后于大国的现状,但可以改变小国之间的竞争实力。因此政府固然应该想方设法保护本国的优势产业,同时更应该帮助落后产业获得“世界的”或“国际的”规模经济。

四、重要启示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说明,我们可以得到几点重要启示:

第一、单个厂商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规模经济,一是依靠自身能力,开展技术创新或引进新技术来取得规模效益;二是在行业乃至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下获得规模效益。

第二、与其说专业化生产是促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条件,不如说它是规模经济的结果和表现。因此,试图靠专业化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做法很难凑效。

第三、一国的贸易依存度越高,从国际的规模经济中获得的利益的机会也应该越多。但一国能否获得更多的来自国外的规模经济,还要取决于其政府政策,如关税、贸易补贴乃至汇率政策的运用,通过降低投入品的价格使本国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此外,基础设施、信息等行业的垄断,会减少国内厂商获取更多的规模外部经济的空间。

第四、一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可以从是否通过对外贸易获得更多的国际的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考虑。比之于大量中间产品的进口,发展中间产品进口替代应该更有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因此,当一国加工贸易在出口增长中的份额过大,如当前中国已达1/3,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难以持久。

收稿日期:1999-09-16

标签:;  ;  ;  ;  

对新贸易理论中规模经济若干问题的认识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