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小学 138000
语文阅读理解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它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显然,提高阅读理解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的是我们长期的积累和练习。要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辅导,要有针对各年级不同难度的阅读理解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才能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插上翅膀。
一、兴趣是前提
1.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阅读。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阅读。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娓娓宣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迭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不无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3.创设丰富的情境。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语言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4.评价激励。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殷切的鼓励去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让他们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二、方法是关键
1.朗读。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1)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地读,做到不加字、不漏字;(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读流利;(3)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读。在指导学生默读时:(1)要指导学生读时不出声、不动嘴巴、不指读,用眼睛扫视;(2)指导学生读时逐渐加快速度;(3)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并提出问题,用自我设疑、释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以及内在联系。
3.略读。
略读就是快速地浏览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根据需要快速地搜集课文中的某些信息。这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某些问题的粗浅认识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借图阅读。
借图阅读就是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进行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看插图,通过反复观赏画面,反复揣摩课文相应词句,图文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推想阅读。
推想阅读法首先是“推”,就是推理、推测。“推”的根据有两条:(1)相关字句的上下文;(2)自己平时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其次是“想”,就是设想、猜想,就是在推测的基础上“设想”出自己对未知语句或语段的认识。
6.笔记式自主阅读。
笔记式自主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圈点、勾划、批注和摘录,适时地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练习是基础
1.词的练习。
(1)换词练习。课文中有的词语用得十分准确、巧妙,可以引导学生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从而领悟如何准确地运用词语。(2)增减词练习。教师首先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需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去掉,然后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原词的独特作用。
2.句子的练习。
(1)变换句式练习。变换句式就是变换句型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诱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力度或特点,把思维引向深入。(2)转换语言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课文提供的可进行语言转换的材料,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替换或重组课文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3.课堂小练笔。
(1)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2)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3)补写,发挥合理想象。
四、习惯是保证
1.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的习惯。读“正确”就是每个字读准确,每个词、每句话读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培养学生静思默想的习惯。
3.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质疑问难是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关键。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读书的经验,对于指导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1)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的好方法。(2)摘记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论文作者:刘淑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阅读理解论文; 教师论文; 指导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要有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