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服务的产业性质是确定无疑的
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活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的扩大,一部分表现和认识能力较强的人逐渐脱离原来的岗位,成为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劳动者。文化服务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文化服务,创造对社会具有效用、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即文化服务产品。
产业就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部门。过去,人们把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称为产业革命,以为只有工业才是产业、只有工业部门才是产业部门。这就过于狭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一切创造效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是生产社会产品;按社会分工,生产不同产品的部门都是产业部门。所以,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三大产业部门划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观念。文化服务部门,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部门。因而,文化服务的产业性质是确定无疑的。
文化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一项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影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文化服务的商品生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属于弱质产业,需要各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因此,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国家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也有利于调动文化服务劳动者的积极性,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1.生产文化产品,创造物质财富。在现代社会中,不少文化服务产品象工业品一样被生产出来,如书籍、电影及其他音像制品,有的称为文化工业。文化服务产品是具有思想内容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就是物质财富。文化产业既然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就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发达起来。美国的好莱坞、百老汇就是以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的主要产业而富甲一方。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文化沉积十分丰厚,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一旦开发利用,使资源变为产品和商品,我国的文化产业必然成为优势产业。文化产业迟滞多年,现在得以认识,并力求加快发展,就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教育人,陶冶人,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由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构成的。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靠自学,二靠社会文化服务。一般地说,社会文化服务是主要的方面。文化服务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人、培养人,使普通人变成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或脑力劳动者。文化的涵盖面很广,教育、体育、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戏曲、电影、出版等等,都是文化的范畴。单就文学艺术而论,这种形象化的教育,更为人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功效也很大。总之,文化服务越好,人们的文化素质越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大。
3.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文化服务产业第一是培养教育人,造就有文化的劳动者,包括科学技术专家。第二是创造或生产科学技术。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都同时兼有培养教育人才和创造科学技术双重任务。而知识产业主要是由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信息服务三大产业构成。在这三大产业中,文化教育是为科学技术部门和信息服务部门提供高知识劳动者的基础产业部门。没有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一切社会都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衰落。现代社会是以服务生产为主,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取决于学习文化与掌握知识的程度。所以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正是这样,“科教兴国”将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力量源泉。
文化产业的作用是随着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的。当文化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时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高,作用微小;一旦成为支柱产业甚至主导产业,其地位与作用就会大大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全国和在各省、市、区,都有支柱产业的条件,问题在于努力。
文化服务商品市场的开拓
文化产业必然也必须依靠市场,按市场需要生产文化服务商品。
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是十分辽阔的。我国是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的广袤无垠,是任何国家和地区所不能比拟。按1997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为4185.64元, 其中文化教育和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448.38元,占10.7%。1997年的城镇人口为36989万人,文化服务消费则为1685亿元。农村居民为86637万人,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为1617.15元, 其中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148.18元,占9.2%,合计为1284亿元。这就是说,1997 年我国文化产业就有近3000亿元的市场。平心而论,3000亿元的文化服务市场因受到限制还是不大的。一是居民购买力不高,如果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市场还会扩大。如美国,1994年人均消费支出31751美元, 其中文化服务消费占10%,即3175美元,比我国人均文化服务消费高出数百倍。可见,提高居民文化服务消费水平,具有很大的潜力。二是我国文化服务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再加上无偿服务习惯的影响,促使文化服务消费水平低。这说明扩大文化服务消费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很大,文化服务的国外市场也十分辽阔。第一是汉文化圈市场。这是指受我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缅甸等等,他们有5亿以上人口,日本、韩国、 新加坡等国又是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这是我们文化服务出口的第一目标市场。第二是华侨市场。华侨遍及全世界,中国文化是他们的精神和魂魄,有深切的感情。满足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不仅是扩大市场问题,重要的是把海外赤子的心与神州大地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第三是欧美市场。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异国他乡民族文化的了解,并从中吸取营养,是不同国度的人民的普遍愿望。尽管有的人可能热烈一些,有的人可能淡薄一些,这不影响市场的开拓。还要看到,欧美市场是居民购买力较高的市场,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旺盛。我们更应重视。
总之,我国文化服务商品的国内外市场都是浩瀚难测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特别是在服务贸易中,文化服务是我国的优势产品和拳头产品,大力发展,利国利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不可估量。
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思考
发展文化服务产业,开拓文化服务市场,是互为条件的。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但市场的开拓要依靠产业的经济力量与组织力量。因此,对于文化服务产业来说,首先是组织产业,接着是开拓市场。
1.办好骨干企业,组织联合“舰队”。我国文化产业的目前情况是,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半企业半事业单位三种形式同时存在。这种情况可能保持较长时期。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文化部门应以发展文化服务企业为主。在一个产业部门中,任何时候都是大、中、小企业同时存在的,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发展的自然过程,是随着资本的集聚与集中,大企业逐步形成。但自然过程太慢。在文化产业资本已有一定集聚与集中的情况下,可以在一些大、中城市率先建立一个或数个大型文化服务企业,使他们成为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2.重视流通过程,办好中介企业。文化服务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是紧密结合的,边生产、边消费,商品的物理运动是没有流通过程的。但是,商品的价值运动却有流通过程。这一流通过程是,文化服务商品的买和卖。先有文化服务商品的买和卖,然后才有文化服务商品的生产。这就是说,流通在先,生产在后。例如,一台戏剧的演出,要先卖票,观众到来,然后启幕开演——生产或提供服务。尽管具有实物形态的文化服务商品可以先生产、后出售,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按定单生产仍然是最可靠的经营方式。所以,从文化服务商品的特征出发,要把流通放在第一位,切实做好先流通后生产,先买卖后服务。因此,在文化产业中,要高度重视中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一个文化服务的中介企业可以为多个企业服务,让他们在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和组织生产中发挥作用。在大企业或集团公司中,文化服务的中介企业或流通企业也会具有龙头作用或核心作用。
3.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服务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文化服务商品市场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的方向与规模。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是文化服务生产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最扎实的一步。这一步走好了,生产和流通都会顺利进行。市场调查对企业的微观活动是不可短缺的,对国家的宏观管理尤其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中观管理也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大多数是从事业单位经过改革转向企业经营,经济力量薄弱,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的及时而又正确的指导,往往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建立市场调查研究机构,经常开展市场调查研究活动,是文化服务的立业之本。
4.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市场发展。文化活动包括娱乐活动,不具商业性质。但只要有活动,就会带来商业机会。因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必然扩大文化服务消费,同时还会培养一批爱好者,戏迷、影迷、歌迷、舞迷等等,他们既是文化服务商品的消费者,又是开拓文化市场的先遣队。文化活动与文化服务的紧密关系,是经久不衰的。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以活动带产业,是积极和稳妥的。
5.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和协调。产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客观存在,主动同相关产业部门搞好合作与协调,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合作与协调,须提到首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便从政务活动范围转向生活消费领域,旅游服务也从接待或招待转变为商业经营,实行了产业化。旅游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服务自然是一种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内的一个行业。由于旅游业已经有20年的产业史,国内外旅游市场均有一定规模。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携手并肩,共同前进,将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和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