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五行》的结构与哲学意义
王 海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 科研部,贵州 兴义 562400)
摘 要: 新出土的楚简和帛书《五行》,篇幅简短,但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所涉问题较为复杂。《五行》28章分别从“五行”命题的提出、“五行”命题的具体展开及“五行”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展现了从人道的善经过超越而达到天道的德即“成圣”的内在修行实践过程,对今人治学、做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简帛《五行》;天道;人道;仁义礼智圣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本,其中有一篇专讲仁、义、礼、智、圣的轶文,分“经”与“说”两部分。经研究,一般认为前面之“经”文即《荀子·非十二子》中所说的“真先君子之言”:“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即后世所称儒家“思孟学派”的来源。但“思孟学派”学说代表作《五行》两千多年来一直未曾发现。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书中,也有一篇内容与帛书“经”文相同的文献,文首冠有“五行”二字。这两篇文献证明,以前人们推测帛书《五行》即早期儒家思孟一系之《五行》是完全正确的。
1998年《郭店楚简》发表以后,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楚简和帛书《五行》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取得了很大成绩,澄清了许多问题。但《五行》问题较为复杂,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依据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参考帛书《五行》的“经说”部分,尝试梳理《五行》的逻辑结构,并探讨《五行》的哲学意义。
一、《五行》篇的逻辑结构
(一)“五行”命题的提出
整个《五行》由二十八个章节组成[1](100-103)。 章节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联。
《五行》开篇即提出“五行”这个概念,并加以论述:“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强调“五行”的两个层次“形于内”与“不形于内”之别。
第二章继续对“五行”这一命题展开论述。文曰:“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仁、义、礼、智、圣五者形于内且达到了“和”的境界,就达到了儒家伦理学的最高范畴“德”[2](132)。 仁、义、礼、智四者形于内且达到了“和”的境界即是善。善是人道,而德是天道,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层次之分,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这就是君子;志于君子之道为志士。其结构为:
四行和——善——人道——志士
本文收集的42例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在8岁~74岁。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全腹部疼痛,有的患者表现为腹膜炎征象,部分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创伤性昏迷。42例患者均采用飞利浦64排128层CT行薄层扫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及窗技术进行图像处理,进行观察分析。
五行和——德——天道——君子
新近一期《中国纪检监察》披露,在安徽省无为县“凶名赫赫”的“海老大”周帮海,因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被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没收全部个人财产,其他团伙成员也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君子的关键则是要存“心中之忧”:“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在这组命题中,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相当于说君子“如果没有……就没有……没有……就没有……”。从中可见儒家实践修行次第之严密:君子首先要有“中心之忧,然后是“中心之智”,再后是“中心之悦”。否则,“不安”“不乐”的结果便是“无德”。
总而言之,现阶段房屋建筑工程数量及规模已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因此为更好的保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实现工程稳定有序建设目标,相关管理部门就应从认清建筑土建施工中质量监督管理重要性入手,结合工程具体建设需求,构建科学且长效土质量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更好的降低工程事故发生几率。
(二)“五行”命题的具体展开
紧接着的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补充说明,从反面论证了君子应如何成就“德行”。文曰:“善弗为无近,德弗为志不成,智弗思不得。思不精不察,思不长不得,思不轻不行。不行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善是要去“为”(行、做、实践)的,德是要去“为”(行、做、实践)的,智是要去思的,若不为不思,则最终的结果将是不安、不乐、无德。
圣——玉音
这时,另外两个当班的周燕和李洪也来上班了。这两人是与刘莉一个组的,他们资格也比刘莉老得多,所以常常迟到也是正常的。周燕说:“有了小刘我们轻松了不少啊。”胖乎乎的李洪也哈哈笑着说:“那是,小刘这丫头就是勤快,今年我们一定报她为站内的业务标兵。”
仁之思也精——精则察——察则安——安则温——温则悦——悦则戚——戚则亲——爱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仁。
智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忘——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智。
圣之思也轻——轻则形——形则不忘——不忘则聪——聪则闻君子之道——闻君子之道则玉音——玉音则形——形则圣。
第五、六、七章对仁、智、圣三者进行了全面论述,三者之间各有旨归。
第八、九章是对君子的重要品质“慎其独”的论述,可以看作是对第三章“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子”的补充。
第十章提出:“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有与终也。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紧接着第十一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提出:“金声,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其对应关系为:
善——金声——人道(四行和)
第四章也可看作是对第三章的进一步补充:“不仁,思不能精,不智,思不能长。不仁不智……不仁,思不能精。不圣,思不能轻。”同时又引出第五、六、七章:
智——见而知之(明明)
为什么“人道”与“金声”之间、“天道”与“金声而玉振之”之间会有关联呢?笔者认为,此处之金、玉应具有宗教神学色彩,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意义,是人格化了的,应是一种艺术神器,在当时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3](112)。贵州大学哲学系张连顺教授认为,“金声”指铜,代表礼乐文化,是青铜文化;“玉振”是指黄帝文化。尧舜的礼乐文化,偏向于人道之善,黄帝文化偏向于天道之德,而人的生命是要始于人道之善而终于天道之德,所以叫“金声而玉振之”,由“金声”起始,归于“玉振”,这样的人才叫有德之人。只有“金声”不能叫有德,只有“玉振”也不能叫有德,只有经过“金声”而达于“玉振”才能够叫有德。“金声”是自度,“玉振”是度他,“金声而玉振”就是自度且度他之圆满,这就是德的境界。
第十一章后半部分至第十四章对“聪、明、圣、智、仁、安、乐、得”“变、悦、戚、亲、爱、仁”“直、肆、果、简、行、义”“远、敬、严、尊、恭、礼”的关系展开了论述,其核心是突出德、仁、义、礼的重要性,其逻辑次第为:
第二十七章:“天施诸其人,天也。其人施诸人,狎也。”此章紧承上章。前面“天施诸其人,天也”当属于天道层面,后面“其人施诸人,狎也”当属人道层面。
不变——不悦——不戚——不亲——不爱——不仁
不直——不肆——不果——不简——不行——不义
不远——不敬——不严——不尊——不恭——无礼
第十五章解释了所谓的“不聪”“不明”“不圣”“不智”,可看作是对第十一章的正面补充:
为防止机器人在无条件执行前行巡检命令时因运动性物体干涉导致撞击危险的发生,并且希望机器人能够具有自主检测障碍物采取主动措施的功能,在机器人前部使用了红外测距传感器模块(GP2Y0A02YK0F),即红外避障模块.该模块不受电磁波的干扰,不受周围可见光的影响,为非噪声源,不会对工厂的检测设备造成干扰,故可以在昼夜进行工作[6].
不聪——未尝闻君子道
不明——未尝见贤人
不圣——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
不智——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
第十六章论述了“智”“圣”:
此前对于防震器好坏的标准是在受到多少个G (重力加速度)的撞击下,摆轮轴榫不会损坏。而KIF重新定义了这一标准,以钟表受到撞击后归回原位的能力来做评判,这是确保机械表走时精准的重要指标。KIF为此在2011年6月8日申请了瑞士专利CH705075。KIF与Incabloc防震器相比,两者的主要结构差异不大,仅能由最外层不同形状的弹簧片来加以区别。
板栗姐姐:我也注意到韩鹭遥小编辑对“顶书活动”的规则进行了补充说明。这个补充说明,对于读者理解全文的内容大有帮助。而反观蔡新奥小编辑,虽然在此处也点出了“顶书活动”,但是对于活动的规则缺少必要的解释,读者阅读起来仍会有一定的疑问。
德——金声而玉(即圣)振之——天道(五行和)
圣——闻而知之(赫赫)
然后引用《诗经》中“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加以说明论证。
第十七章解释了聪、圣、义、德、明、智、仁、礼,得出“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的结论,并引用《诗经》“文王在上,于昭于天”予以赞颂。此章是对前一章的进一步补充说明,同时也进一步补充了第十一章。
在相关系数方面,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第三大题相关系数很低,而且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第二大题和第三大题相关系数很大,而且是显著的.这说明,选择题因为有备选项可以校验和提示,而且还有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可以运用,其与填空题和解答题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填空题和解答题这类主观性试题对于考生的测量质性方面具有很多相同的特征.
第十八章先论述了智、仁、义、礼:
智——见而知之
仁——知而安之
义——安而行之
在“人道”的“善”的境界和“天道”的“德”的境界中,“仁”是第一个提出并强调的伦理道德规范。在《说文解字》释“仁”曰:“亲也。 从人从二。 ”[5](221)但这并非“仁”之最初本义,据新出土的文献郭店楚简《五行》,“仁”是从身从心,而非从人从二,“仁”字从“二”无所取义。其实“二“可能并非”言行无二之“二”,而是古文字中的一个省形符号的讹变[6](129-130)。 可见“仁”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关系,强调的是人自身同自身的关系,强调了人身心要合一,一个人如果身心不能合一,就无法达到义、礼、知、圣。
仔细分析文中对智、仁、义、礼的层层解释,可以看出,整个论述是按照“见—知—安—行—敬”的顺序层层推进的,得出“仁,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和也。和则同,同则善”的结论。此处只论述了仁、义、理、智四行的人道层面,也可看作是对前一章的进一步补充。
第十九章应是对前面第十二章中变、悦、戚、亲、爱、仁的补充解释,第二十、二十一章分别为对第十三、十四章的正面解释。
第二十二章提出“简”“行”“匿”等概念,开头说:“不简,不行。不匿,不辩于道。”然后解释简、匿:“简”为有大罪而大诛之;“匿”为有小罪而赫之。最后得出“有大罪而弗大诛也,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赫,不辩于道也”的结论。紧接着的第二十三章是对第二十二章的引申。开头说:“简之为犹练也,大而晏也。匿之为言犹匿匿也,小而轸者。”接着对简、匿、强、柔进一步归纳。结合第二十二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其内在的逻辑:
简——即有大罪而大诛之——即义之方也——强(特点)
匿——即有小罪而赫之——即仁之方也——柔(特点)
最后引用《诗经》“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加以论证。
(三)历史回顾与总结
第二十四章:“君子集大成。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也,各止于其里。大而晏者,能有取焉。小而轸者,能有取焉。胥肤肤达诸君子道,谓之贤者。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知而事之,谓之尊贤者也。前,王公之尊贤者也;后,士之尊贤者也。”该章首先论述“君子集大成”,与第三章“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子”乃同一层意思。“大而晏者,能有取焉。小而轸者,能有取焉”与第二十三章的简、匿有密切关联。后面所论述的尊贤部分与第二十章的“贵贵,其等尊贤”意思一致。
第二十五章主要论述心与耳目鼻口手足等感官的联系,指出耳目鼻口手足乃“心之役也”。后面得出结论“和则同,同则善”,可见本章和第十八章是有内在逻辑关联的。
第二十六章:“目而知之谓之进之,喻而知之谓之进之,譬而知之谓之进之,几而知之,天也。‘上帝临汝,毋贰尔心’,此之谓也”。此章论述了达到“天道”的几个认知体验方式,即通过目知、喻知、譬知和“几知”,最后达到“天道”。结合前面的认识可知,实质上,“目知”与“喻知”当属“人道”层面,“譬知”与“几知”当属“天道”层面。贵州大学哲学系张连顺教授认为,这“四知”当属于儒家从凡夫位到圣人位的实践密修之法。
③毋贰尔心
④几知 ②上帝临汝
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仁、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五行》第十八章)
②喻知
①目知
即通过以目而知、以喻而知、以譬而知的显法阶段,培植仁慈第二种资粮,然后进入因几而知的“密法”层面,最终达到“毋贰尔心”即一心圆融的圣人果位[4](24)。
不聪——不明——不圣——不智——不仁——不安——不乐——无德
第二十八章:“闻道而悦者,好仁者也。闻道而畏者,好义者也。闻道而恭者,好礼者也。闻道而乐者,好德者也。”此章对好仁、好礼、好德分别给予了论述:
好仁——即闻道而悦者
好义——即闻道而畏者
好礼——即闻道而恭者
偷偷拿走我的画的人是秦晴,因为他也有和我一样的爱好,却只能背着爸妈进行。爸妈发现后,一怒之下将其“毁尸灭迹”。
综上所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就是物资采购及流通管理的精准性。因此,需要施工企业职能部门重新定义联系关系,有机运作,在整个建造过程中控制物资的采购及流通,实现物资供应准、周转快、损耗低、费用小,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均衡有序生产,加速项目有限资金的周转率,降低建造成本,实现精准物资管理的内涵和最终目标。但在实践中,不能盲目推进,要在建立满足要求的硬件基础后,再逐渐驱使企业软件系统的有机运行。
好德——即闻道而乐者
该章应是对前面所有章节的一个归纳总结,陈述了人们对“道”的不同态度所呈现的不同品质;从侧面告诫人们该怎样去对待“道”、怎样去修“道”。
综观整个《五行》篇,章与章之间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二十八个小章节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主要提出“五行”这个命题,阐述“五行”发生认识论的概要,并借发生认识论来讲天道、人道。第二部分为第三至二十三章,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对“五行”具体展开,解释了关于认识论的“心”及“心术”。第三部分是第二十四章,阐述了“君子集大成”,是对前面章节的一个历史回顾,对君子之道的一个历史概括。第四部分为第二十五至二十八章,此部分可以说是对整个《五行》的一个归纳总结,第二十五章对“心”与“体”的关系作了一个总结,心体之关系最后归到“心”。第二十六至二十八章阐述了儒家“四知成圣”及人们该怎样对待“道”,提出了儒家实践修行的宗教神学内容。
二、《五行》篇之哲学意义探讨
(一)《五行》篇的主要哲学内涵
《五行》篇的重新发现,使传说中的《五行》变为现实的《五行》,丰富了孔子之后的儒学思想,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五行》篇开篇即说:“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仁、义、礼、智、圣五者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仁、义、礼、智、圣不形于内谓之行。作为“五行”的仁、义、礼、智、圣为何还会有“形于内”与“不形于内”之别,“形”究竟所指为何?“形”字大概最初之本意是形成之意[5](253),但“形”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形”通“型”。《说文解字》云:“型,铸器之法也,从土,刑声。 ”[5](402)“型”本为铸器之法,即铸器所用的模型或模具。由此可推知,“形”取“型”或更为准确,“内形(型)”就是被塑形于内心。则“行”当解释为“真实存在的表象”,而“形于内”之“五行”当为“体验之象”。此处之“行”与“德之行”的统一,即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接着《五行》提出第二个命题:“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仁、义、礼、智、圣形于内而后达到“和”之境界就是“天道”的“德”的境界,这当是圣人之境界,若没有达到“德之行五和”而只达到“四行和”,那这只达到“人道”的“善”的境界。若“五行皆于内而时行之”则谓之君子,这就达到了“天道”的“德”的境界。
礼——行而敬之
在日常生活中、工作、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凡涉及数量关系和形式方面的问题,都要用到数学。培根说过:“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王”。因此在教学中,介绍数学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不仁,思不能精。(《五行》第四章)
仁之思也精,精则察,察则安。(《五行》第五章)
知而安之,仁也。(《五行》第十八章)
不能身心合一,则思就不能“精”,如果是身心合一之思,则“察”,可见仁之重要性。可以说,仁是义、礼、知的基础,义、礼、知都是由它而生发的。
仁,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和也。和则同,同则善。(《五行》第18章)
当q=1,2,3,...,l时,设第q组样本输入x q=[x 1q,x 2q,x 3q,...,x nq],期 望 输 出 d q=[d 1q,d 2q,d 3q,...,d mq],则节点i在第q组样本输入时的网络实际输出y iq见式(2)。
人内在的仁外化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就是义和礼。《说文解字》释“义”曰:“己之威仪也,从我、羊。”释“礼”曰:“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履,践履也,谓脚踏实地去做。礼即是依据某种方式而实现某种目的的实践活动[7](129)。由自己内在的“仁”出发,外化为外在的规范,对于自己而言要符合“义”,对于社会规范而言要符合“礼”。
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行之而时,德也。(《五行》第十七章)
③譬知 ①天德
尊而不骄,恭也。恭而博交,礼也。(《五行》第二十一章)
造价的计算和确定与项目的直接建设成本密切相关。施工单位在竣工结算时可能会提高配额,取高物料价格差从而增加工程造价。此外,一般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国家可能不断发布新的定额标准。有些施工单位就会延后工作量所适用的时间,目的就是获得更高额的定额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要保证工程价格的准确合理,必须严格造价管理,加强定额管理、材料价差调整管理。
如果说仁是对君子之道的把握和省悟,那么义可以说是悟知后的实行[2](135)。而礼则是为义、为践行君子之道制定的外在社会规范,义、礼则都是由仁所生发的。在更深的层次上,必须用知(智)来规范义和礼,即还必须上升到理性自觉的层面。《说文解字》释“知”曰:“词也,从口,从矢。 ”[5](148)释“词”曰:“意内而言外也。 从司,从言。 ”[5](126)释“矢”曰:“弓弩矢也。 从人,像镝栝羽之形。”[5](148)所以知的本义可以说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说话。
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五行》第十八章)
可见,须先知,才能义、才能礼,知是义、礼的前提。智是心灵的坚定,是直观状态中的判断。
达到了人道的善之后,最终还要指向天道的德的境界,“四行和”的最终指向是圣的境界。何为圣?《说文解字》释“圣”曰:“通也。从耳,呈声。”圣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通人道,还要通天道,这就最终达到了天道的德的境界。圣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它是知、礼之由生也:
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五行》第十七章)
圣,知礼乐之所由生也,五行之和也(《五行》第十七章)
所以,从人道的善超越而达到了天道的德,从四行和到五行和,君子最终集大成,完成了从人道上升到天道的过程。
《五行》篇不仅展示了仁、义、礼、智、圣本身,还指明了“成圣”的内在修行实践次第,从人自己内在本然的仁出发,外化为义、礼,并用理性自觉的知去加以引导,而最终达到了圣,起步于善,归善于德,起步于人道,而最终归为天道。对待“道”应有正确的态度:“闻道而悦者,好仁者也。闻道而畏者,好义者也。闻道而恭,好礼者也。闻道而乐者,好德者也。”
(二)《五行》篇的启示
对于“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的“五行”,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五行”说究竟存不存在,“五行”究竟是“五常”还是“五德”,一直争论不止。马王堆帛书及郭店楚简出土《五行》篇后,终于水落石出。《五行》篇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对待古代历史文献当秉持什么样的态度,是信古、疑古,还是释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次,对待儒家思想应持什么样的态度?过去很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就是简单的道德说教,没有精深的思辨体系和超越的、形而上的内容。如今《五行》的出土为我们展示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高深且超越的形而上思辨体系,对重新认识儒家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五行》篇本身所包含的重要思想内容,对我们治学、做人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五行》中关于仁、义、礼、智、圣的基本思想对人们为学、做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4]顺真.西田哲学的儒教来源[J].吉首大学学报,2006(4).
[5]许慎.说文解字[M].班吉庆,王剑,王华宝,点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6]刘宝俊.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7]顺真.新道学生死观[M].香港:香港中华巢经文化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61(2019)05-0007-04
收稿日期: 2018-10-30
作者简介: 王海(1990-),男(穿青人),贵州织金人,哲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标签:简帛《五行》论文; 天道论文; 人道论文; 仁义礼智圣论文;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科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