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外交既需韬光养晦也要奋发有为论文

新时代中国外交既需韬光养晦也要奋发有为论文

编者按

为聚焦党校学员“两带来”,发挥党校优势、体现党校特色,本刊与中央党校教务部合作,开设“党校学员‘两带来’”栏目,每期从党校学员“两带来”问题中选取两个问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解答。

问题

[5] Hillary Rodham Clinton, Secretary of State, Interview With Greg Sheridan of The Australian, Melbourne, Australia, November 8, 2010,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11/150671.htm.

新时代中国外交是否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如何处理好韬光养晦同积极作为、奋发有为的关系?

新时代中国外交既需韬光养晦也要奋发有为

文_ 刘建飞

近年来,在一些领导干部中以及学术界,对我国外交的“韬光养晦”方针议论颇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还要不要坚持“韬光养晦”,如果要坚持,是否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矛盾;二是如果还需要坚持,如何处理好同积极作为、奋发有为的关系。解决这两个问题,对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外交战略、理解我国的对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员工适应性指员工以一种与情境相匹配的方式,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人际行为进行有意识地调整,以满足所感知到的顾客需求。本研究采用Gwinner等[29]开发的服务情境下的量表,包含10个项目。该量表综合考虑了服务互动过程中人际适应性以及服务提供适应性的双重重要性,如“我通常会调整我说话的语气、语调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顾客”测量人际适应性,而“根据顾客的需要,我向顾客建议和提供不同的服务”测量服务提供适应性。

一、认清“韬光养晦”方针的精神实质

坚持韬光养晦方针还有利于稳定中美关系。美国战略思想界有相当多的人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将之作为研判外部力量是否有挑战美国意图的重要依据。在当前中美经贸、科技竞争加剧,美国加大干预台湾、南海等事务力度的情况下,弱化而不是强化意识形态对立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时特定形势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守拙”的“拙”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面对苏东剧变和西方高调意识形态进攻,中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怕鬼,不信邪”,这是非常正确的战略抉择。但毕竟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我们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处于明显弱势。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善守拙,同西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对抗,肯定会招致对方的全力攻击,不利于我们集中精力谋发展、推改革、促开放。

结合“善于守拙”和“绝不当头”这两个词,可以理解,“韬光养晦”之要义就是“韬意识形态之光,养经济发展之晦”。当然,“韬光养晦”也可以引申为在总体外交中保持低姿态,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不扩张。这正是“韬光养晦”的精神实质。据此分析可以看出,“韬光养晦”在目前不仅并未过时,而且是我们应当长期坚持的方针。

“绝不当头”,当时主要是针对有人主张中国应取代苏联充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头,同西方意识形态进攻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可想而知,如果中国当时当了这个头,势必导致同西方世界的全面对抗,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会严重恶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就不会出现。

仙居境内北有大雷山,南有括苍山,两大山系自东向西延伸,两大山系中间形成永安溪干流河谷平原,而对不同乡镇古树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统计计算,发现南北两侧的各项指数均高于中间,可见仙居古树的物种多样性和仙居地貌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物种多样性是衡量特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指标。安岭乡、溪港乡、淡竹乡、广度乡和朱溪镇等山区乡镇古树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东部平原乡镇,说明除各自的自然条件差异外,人为干扰也会破坏古树生长,物种呈不稳定状态,故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而古树在山区这种天然状态下不断增加,故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

二、“韬晦”与“有为”是有机统一体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中西力量对比上,“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并未根本改变。在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力量同资本主义力量相对比还处于明显弱势。在当前国际竞争中,在经济和诸多安全领域,西方很难形成共同对华的局面;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大西方”有高度一致性。目前世界上有2/3以上的国家实行西方模式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同体”这个国际组织有130多个成员。而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数量少,而且其中多数国家又力量较弱,尤其是由于国家利益使然,很难拧成一股绳。如果我们同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上升为中西关系主线,甚至压倒其他领域的交往合作,会极大恶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大国关系格局中,很容易形成“一对多”的局面,即中国一家对其他多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外交坚持韬光养晦仍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同西方搞意识形态对抗,有利于我们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世界总体和平与发展。

本文通过为脑出血病人提供康复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较好,有效的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原因是:护士在病人住院期间提供全方面的指导,在心理上,消除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疾病,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在体位上,为病人提供正确的休息姿势,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有助于加快残余脑细胞恢复,增强机体自主神经功能恢复[4],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在饮食上,多食用高蛋白质的食物,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及免疫力,在康复训练上,为病人提供跨步行走及坐位平衡训练方法,在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有助于增强肢体功能的灵活度,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2]。

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当年邓小平就强调要“有所作为”。这表明,“韬晦”与“有为”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的关系,是有机统一体。“韬晦”是总的姿态和基调,“有为”是在“韬晦”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维护国家利益,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塑造战略机遇期。至于如何有为,要依据自己的实力以及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党的十七大后,党中央提出“韬光养晦,积极作为”。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寓意中国外交要奋发有为。无论是积极作为,还是奋发有为,都不是同韬光养晦截然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可以说,过去是韬光养晦基础上的有所作为,现在是韬光养晦基础上的奋发有为。当然,既然是奋发有为,就肯定极其引人注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韬光养晦的一面关注不够,甚至以为韬光养晦已经过时。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方针是20多年前邓小平确立的;当时的背景是,国际上苏东国家纷纷改旗易帜,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西强我弱”态势十分明显;在当时情况下,提出这一方针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已有能力更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并向外拓展利益,尤其是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如果我们再坚持“韬光养晦”方针,会束缚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在国际舞台上主动作为。那么,“韬光养晦”是否真的过时了?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弄清“韬光养晦”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当年,邓小平并不是孤立使用“韬光养晦”这个词的。实际上,他先后在不同场合总共用了8个词,32个字,即“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善于守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埋头苦干,绝不当头”。后来学者们认为“韬光养晦”一词是“32字”方针的核心所在,就干脆用这个词来代表“32字”方针,有时也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来表述这个方针。要搞清楚“韬光养晦”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将“8个词、32个字”联系起来看,尤其要明白“善于守拙”和“绝不当头”的含义。

当然,新时代中国外交要奋发有为。这种有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关涉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必须更加有为,对侵害中国国家利益的行为要敢于发声亮剑,尤其是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上绝不能有任何含糊;二是要积极塑造国际环境和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此就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治理体系变革,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负责大国的作用。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局势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有能力主动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分别于试鸭3日龄和28日龄晨(08:00)对试鸭进行空腹称重。试验期间准确记录各重复耗料量,试验结束时称剩料重,并计算初重、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

三、坚持韬光养晦要重在行动

新时代中国外交要奋发有为,同时又不能背弃韬光养晦这个基调。那么,应该如何在新形势下处理好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的关系?笔者以为,是否坚持韬光养晦,不在于是否把这个词挂在口头上,而在于实际行动中是否保持低姿态,是否避免同西方搞意识形态对抗。在保持低姿态这一点上,容易产生误解的是“不当头”。当年邓小平提出“绝不当头”实际上是同不争霸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一贯坚持的不结盟政策紧密相关的,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国际事务中都不担当、不发挥大国作用。在推进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能够惠及全球的事务上发挥引领作用是完全必要的,并不与“不当头”、韬光养晦相排斥。

有学者认为,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是必要的,但在当前形势下,鉴于“韬光养晦”一词容易引起歧义,建议用“谦虚谨慎”取而代之。笔者认同这种观点。

“韬光养晦”的直接含义,是隐藏锋芒、修身养性、弥补不足、待时而发。古人在使用这一词语时,主要是指低调的行为方式,既适用于逆境,也适用于成功之时。而且,低调的行为方式并不意味着不作为,而恰恰是要更好地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韬光养晦”不同于“卧薪尝胆”。

不过,古人也有“韬晦之计”之说。《三国演义》中就将刘备在曹营时每日在后园种菜并亲自浇灌之举称为“韬晦之计”。美国重要鹰派学者白邦瑞就将“韬光养晦”译成与“卧薪尝胆”相近的意思,就是:掩盖自己的能力,隐藏真实意图,等待时机向对手发起攻击。这是很负面的含义,有权宜之计的味道。其实,当初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方针也是在内部讲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被公开使用。从词义上讲,用“谦虚谨慎”来表达“低调的行为方式”确实会更好一些。

不过,“韬光养晦”已经被公开使用,其精神实质也为人们所了解,词语本身的歧义已经被消化掉,而且从近30年来的实践看,“韬光养晦”方针行之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再使用“韬光养晦”这个词语,会让外界产生猜疑,以为中国的对外政策有了重大调整,中国放弃了低调的行为方式和不搞意识形态对抗的政策。较为稳妥的做法应该是,今后在我们的正式文件中可交替使用“韬光养晦”和“谦虚谨慎”这两个词语。这样有助于使人们理解,中国坚持“韬光养晦”就是要保持谦虚谨慎的行事风格,在国际舞台上坚持不当头、不扛旗、不扩张、不称霸,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范丽君)

标签:;  ;  ;  ;  ;  ;  

新时代中国外交既需韬光养晦也要奋发有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