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地区)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国论文,亚洲论文,纺织品论文,地位论文,在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背景
传统上美国一直是标准的棉纱、棉织品和人造纤维的高效生产者。同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机器和人员的生产率以及机器的使用率都相对高。这种效率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美国一直面临着一个统一大市场,使它能够大量地生产各种产品。但是美国的高工资率意味着劳动更密集的部门难以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品竞争。
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分三步进行,先是生产纱线,然后是布匹,最后有约一半的布匹被用于生产服装。按1991年消费的纤维比例来计算最终用途,39%被用于生产服装,15%被用于家用织品,21%被用于生产地毯,21%被用于工业部门,4%被出口。每一阶段都可能涉及贸易。从1975年以来,美国的纺织品和布匹的进口一直在增加。但相对国内生产而言,进口的纺织品仍相对低:1990年仅67亿美元,比英国的进口低。
美国的织造商似乎更关注服装的进口,其价值1990年约占国内生产的一半。服装生产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劳动最为密集的部分,因此是美国最缺乏优势的部分。进口的服装大多来自亚洲,是用外国的布料生产的。按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的计算,按平方码计算的进口纤维品占服装市场的64%。这一分析不仅包括了进口的成品服装,也包括美国生产服装所消费的进口纱线和纤维品。
美国对纺织品和服装的关税相对高。按从享受最惠国待遇的国家的进口加权计算,1989年的平均关税是16.9%。对羊毛布料的关税特别高,平均约占36%,羊毛西装占25%。对面料征收的关税高于对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显示对国内生产羊毛服装,即男西装的歧视。对人造纤维布料征收的关税也特别高,平均为19.2%,最高可达42.4%。
中国是美国生产商最担心的国家。1982年美国从香港、台湾、韩国、中国和日本进口的纺织品按价值和平方码算,超过了总进口的50%,服装超过71%(372.7千万平方码)。到1991年, 由于从中国的进口增加,总平方码数上升到523千万平方码,而此时从日本、 香港和韩国的进口却减少了。现在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外国纺织品提供国,其1990年的份额占到了总额的11%。在服装方面,中国占美国1990年进口额的14%;香港占17%。美国生产厂家对于进口的主要商榷点(抱怨)是:中国总是超过给它的配额。去年中国有30个品种超过了配额,结果产品被存放在仓库里,直到第二年的配额开始了才拿出来。泰国也经常超过给它的配额。另一个抱怨是中国和巴基斯坦通过其他国家“转运”它们的产品。这样一来,巴基斯坦单子上的额度只占其实际出口的一半。1992年,中国作为最大的外国供应国的地位主要基于其合法的20亿美元的出口。但该行业的有关人士声称中国的实际出口接近40亿美元。
这些迅速扩展的进口显示它们对零售商富有吸引力。零售市场的价格竞争激烈,传统的百货公司已敌不过沃尔马特(Wal-Mart)和克马特(Kmart)这样一些货价便宜的零售店的竞争。 零售商和买主都喜欢自由贸易, 因为这可以减少他们的购买成本, 增加他们的选择范围。 1985年美国成立了零售业贸易行动联盟“以反对……限制性政策,支持自由贸易”。然而也出现了诸如“骄傲地在美国精制”这类的运动来促进对美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的销售。沃尔马特也打广告,宣传其销售美国生产的产品。这些运动基本上都失败了,因为人们发现一些所谓的美国商品也是国外生产的。
此外,美国的服装制造商协会最初强烈反对进口,1989年也改变了其立场。这是因为其支持力量大都来自大公司,而这些公司许多都有工厂在国外,并且自身也做进口生意。
因此在美国市场上存在着各种针对保护主义的抵销力量。然而,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是主张保护美国纺织品生产厂家的最激进、最有影响的游说集团,制造商们对反对保护的各种观点也十分熟悉。当我说美国从中国进口更多的东西能扩大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机器设备时,该协会某成员的答复是:进口的支付者是纺织厂商,而不是波音公司。
美国也出口面料和一些服装。它自50年代以来一直在出口斜纹粗棉布,它也出口便服和运动服,尤其是用特别的纤维, 如莱克拉(Lycra,一种弹性纤维——译注),制作的这类服装。
尽管对进口有各处抱怨,总的说来美国纺织业象美国其他制造业一样有利可图,虽然这种状况在1988—1991年间有所恶化。服装业一般说来也是赢利的。1992年纺织业获得了21亿美元创记录的利润。
2.生产成本
我们先考察纺织业的成本。在我参观的工厂中,工资在每小时6 —11.50美元之间,依工种和经验而定。但大多数在每小时8—9 美元之间,这个数字按美国的标准是偏低了,但高于最低工资率。大多数工厂对加班工作付1.5倍的工资。倒班补贴非常低或者根本就没有。此外, 实际工资似乎一直没变,尽管受教育要求似乎在提高。一个经理告诉我,纺织厂的雇员80%会接触计算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懂计算和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在南方一个失业率特别高的地区,一家工厂正通过要求其雇员完成高中教育来做到这一点。但失业率低的北卡罗莱纳(约3 %)的公司没有坚持这一要求,而依靠自学连同社区大学的教育项目。公司声称它们在雇用劳力和让雇员超时工作方面没有困难,此外,工厂实行几班倒。但他们喜欢好雇主的名声,因此在裁员时按后进先出的原则办。
对劳动者的教育提出要求,部分原因是公司对新机器的投资。所调查的纺织厂大都在投资。工厂对投资期望的收益率是15—20%。借款的成本在7—7.75%之间,这反映了政府执行的低利率政策。 该利率也低于1988年11月到1990年8月间的10.5—12.05%的利率水平。纺纱和织布的设备如超过了7年便被认为过时了, 尽管大多数纱厂显然仍保留了它们的一些老式锭子,因为老式环纹锭子比它们正投资的开口锭子纺的纱更结实。新的设备速度更快,自动化程度更高。结果是更少的劳动和有时更少的空间却提供更大的产量。
美国纺织业每个工人每小时的直接工资和总工资成本大约是其发达国家竞争者,如西德、意大利和日本的60%。美国的夜班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其竞争者却占总工资成本的20—40%。这一定是美国设备使用程度比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厂家更高的原因(美国每年使用达7373小时)。但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每小时成本要低得多,设备使用率也比美国高。纺织业人均小时成本,美国是10.3美元,西德是17.0,意大利是17.3,日本是16.4,而中国为0.3,香港为3.4,印度为0.6。
在服装方面,除了香港,所有国家(地区)人均小时成本都比纺织业低。美国为6.77美元,西德为14.81,意大利为13.50,日本为7.44,中国为0.24,香港为3.39,印度为0.25。
实际劳动成本不仅要看工人的工资高低,也要看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根据对每个工人创造的附加值计算,1980年,纺织业美国为最高,其次是意大利和德国。在服装业德国最高,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这些测量方法的问题是,贸易限制本身会提高这些国家的价格,并因此提高附加值。
更直接的测度方法显示,如每个工人每小时生产的平方米的布,尽管在80年代末美国的生产率比香港的高,但这并不足以补偿其更高的工资成本。
服装业的产品差异更大,比较也更加困难。然而1990年,R ·维瑞特分析了四道生产程序:纺纱、织布、染色和精制以及包装在美国、高工资欧洲和东南亚生产50/50聚脂棉衬衣的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在纺纱、织布、染色和精制方面,东南亚的成本仅为美国的85%。东南亚最大的优势是在包装阶段,其成本仅仅是美国的53%。这主要是东南亚的劳动成本要低得多,仅及美国的39%。每件衬衣的成本,包括原材料、劳力、能源、包装、折旧、金融和销售成本,美国是5.92美元,高工资欧洲是8.87美元,东南亚仅为4.05美元。
3.技术专长
在获得机器设备方面美国并没有什么优势。一些加工和精制设备是由美国公司提供的,但所有纺纱和织布设备都是由日本和欧洲公司提供的。美国生产锭子和织机的公司在80年代消失了,主要原因是它们没有在研究开发方面投资,尽管它们有大量的流动资产。因此在使用基本机器方面,美国的公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同样的机器设备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得到。
然而,美国在产品创新方面有一些优势,尤其是一家大型私人公司米利肯(Milliken)公司的创新。它对人造地毯绒面的染色方法是直接喷射绒簇。此外它还通过热处理改善地毯的膨松性。结果,铺在地上的地毯片看上去就象中国地毯一样,跟房间严丝合缝。该公司对其技术保密,并利用该技术生产地毯供应国内市场和出口。
美国的纺织公司还有其他专有知识的优势吗?据最大的公司说,当它们碰到技术困难时,它们都在公司内解决,但对机器设备生产厂家的依赖也很大。机器设备生产厂家也对使用新织机的工人提供培训。此外,人造纤维生产厂家也提供帮助。
然而,美国的公司确实认为自己在染色和精制方面,尤其在生产粗斜纹布方面,有特别卓越的能力。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在达到规范标准方面的困难,究竟是因为设备差呢,还是因为缺乏技术或经验,还不清楚。
4.设计
设计包括对面料的颜色和图案,以及对服装的样式的设计。最重要的设计成份是颜色,而颜色显然又要依赖可获得的染料。美国有一个颜色协调委员会。该会每年聚会两次来协调颜色问题。任何人包括外国人都可以加入该协会,只要他们同意遵守规定标准,并每年付394 美元会费。
美国有专门的设计院。但面料设计必须从全世界挑选:欧洲、日本、美国,还有可能包括香港。一些大公司自己也有设计部。它们有时同人造纤维厂家共同设计,然后劝说零售商使用该面料。这时广告费常由零售商或人造纤维厂家承担。举行这类活动的原因,以及传统上由布料厂家生产样品布条方法的衰落,是因为零售商或服装生产厂家可以拿着样品布条找亚洲的生产厂家提供面料。因此,在厂内进行的面料设计也在衰减了。图案常常是向设计公司购买的。购买要么是一次买断,要么是按一定的百分比向创新者支付。
印花设计常被授予商标。但这显然不能防止巴基斯坦、韩国和中国盗用美国的设计、图案和标志。它们将美国的设计、图案和标志用于它们的产品,然后在第三国销售,同美国的合法产品竞争。但是要将染色纱线织的面料注册商标是不可能的,例如染色纱线织的方格布。显然,在美国模仿服装样式是合法的。这是为什么时装展览仍然在欧洲而不是在美国举行的原因。
计算机的运用使人们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复制和修改设计。现在的一台机器可以使一个印花图案在几个小时被改好,而过去需要花好几天,并浪费大量的胶卷。改好后用激光在镍板上刻出模板。使用这种模板的新轮转印刷机价值200万美元。此外, 还有将染料配成不同亮色的电脑。加卡织机(Jacquard Loom)也电脑化了, 因此只消换一盘电脑软件就可以改变设计。
这种设备令人印象深刻。购买设备的公司显然从中得到许多好处。然而,这种设备全世界的厂家都可以买到。
如果设计能力能加强一个公司在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它对公司就是至关重要的。公司的这种竞争地位有时要依靠美国市场的特殊需要,如美国的床大,需要大的织机生产大的床单,有时公司还需要同家俱商或汽车生产厂家合作才能满足美国的特殊需求。
在服装方面也有一些设计院组织生产,并以它们的牌子销售产品,但它们自己没有任何生产设备,如在英国一样,零售商似乎也在开始这样做了。这些人的兴趣在于得到尽可能多的供应商的选择,因此主张自由贸易。调查对象告诉我,更轻柔、更时髦的面料只有亚洲或欧洲才有。外国厂家也愿意小批量生产这些面料。然而,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情形那样,它们一般是以服装的形式进口的。美国厂家最强的竞争优势似乎在生产粗斜纹布工作裤和运动衣上。
5.迅速反应
所有的生产厂家似乎都意识到它们相对于进口货的天然竞争优势在于能够对市场迅速作出反应。
一家美国或外国的生产厂家实际需要的反应时间取决于订单要的是新设计,还是现有的设计。对于新的印花面料,估计要花2—4周生产样品,然后按新样品生产又需要6周。这家公司同意, 香港的反应同样快。巴基斯坦的厂家需要一周来生产样品,然后需要一年来提供最终订货。
对其他种类的面料而言,需要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公司是否有纱线。获得纱线可能需要两周时间。然后又需两周的生产时间。一家工厂声称已把重复订单的供货时间从30天减少到了14天,新订单的时间减少到了三个月。对于家俱面料来说,美国生产厂家的地理优势显然使它们获得了竞争优势,因为许多买主买了新的房子之后希望四周之内便得到订货。
一个运动服生产厂的经营者说他曾想用美国的布在国外生产服装,但生产速度不够快。在中国、香港和菲律宾,生产时间要6个月, 在墨西哥要三个月。面料还可能在海关被卡住。尽管他发现中国的面料质量不够好,但他归根结底是在同中国生产的服装竞争。
对电子销售点系统的投资也很大。一个纺织品生产老板说他一年就花了1400万美元在电脑化方面,零售商、服装生产商和面料生产商的目的是要将销售信息立即转到生产线上,这样不但服装生产商,而且面料生产商都能预期会有多少再订货。
6.质量
“质量”在这里的意思是没有疵点。美国生产的面料质量高。美国生产商显然在继续努力保持高质量。一般的标准是每一百码不超过一个疵点。服装制作程序越自动化,面料的质量就越重要。但如果考虑到进口品的竞争,质量和价格显然需要折衷。
质量既可以反映一个公司的状况,也可能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状况。一个顾客声称,象中国这样的国家可生产任何质量的产品,但其向美国的出口只限于最好的产品。被问及的对象喜欢按质量来评价国家的竞争优势,他们认为质量最好的面料是土耳其生产的(尽管价格也更高)。亚洲国家(或地区)中,日本、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以及中国被列为高质量国家。日本的成本高于美国,因此可以不考虑,香港、台湾和韩国的成本正在上升。他们觉得令美国感到关注的竞争者是中国,其次是泰国和马来西亚。
巴基斯坦和印度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好。这可能是因为纱线质量差、织机老化和质量管理不严的缘故。它们最大的问题是染色和精制。这些国家生产的粗斜纹布和条纹布从来不被人接受。但印度是第三大商业面料的供应国。
被问及的对象指出,供应国的“质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可生产的产品范围。在此之前,5个国家(或地区):日本、香港、台湾、 韩国和中国被视为是第一流的,能够生产许多种类的织品和服装。尤其是中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别大,因此任何东西都能生产,同时,中国的成本并不象其他4国(或地区)那样迅速上升。 中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中国欢迎外来投资,欢迎技术和金融知识的流入,此外还因为它得到了对纺织进行科学研究的纺织大学的技术支持。
接受询问的人认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生产范围比较小。巴基斯坦主要生产宾馆用毛巾、床单和枕套。在高质量市场上,它占据末流地位。
在服装业,日本和韩国名列榜首,台湾和香港地区也被视为高质量产品生产者。中国和泰国生产中等质量到优良质量的产品。
印度生产的产品范围不如中国广,也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例如,它生产非正式场合穿的衬衫而不是正式场合穿的衬衫。它是美国市场妇女外套第二大供应国。这一观点得到了出口方面的资料的支持。据有关研究,从价值上看,印度整个出口的70 %是由下列四类产品构成的:(1)妇女罩衫和男人衬衫;(2)妇女礼服;(3)裙子;和(4)长、 短裤。
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被视为处在标尺的下端。印度尼西亚的产品质量差,据说它正接受新加坡的技术援助和管理援助。
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都必须进口面料来生产出口服装。进口一般来自台湾、韩国或日本。但印度公司不允许进口面料来出口。
这些关于进口服装的质量的观点得到了贸易统计资料的证实。这反映在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的价值上。比如,非编织棉衬衫,美国的平均价(1991)是6.09美元,台湾的价格为该价的1.06倍,香港为1.30倍,韩国为1.05倍,新加坡为1.69倍,马来西亚为1.39倍,泰国为1.07倍,菲律宾为0.91倍,斯里兰卡为0.79倍,印度为0.82倍,中国为0.98倍,巴基斯坦为0.69倍,印尼为0.91倍,孟加拉国为0.53倍。毛衣,美国的平均价是14.18美元。中国的平均价是该价的1.64倍,印度为0.82倍, 巴基斯坦为0.45倍,印尼为0.75倍,孟加拉国为0.39倍,而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分别为:1.12、1.25、0.59和1.08倍。
7.目前的形势
目前美国纺织、服装业面临来自国外低价和流行样式两方面的竞争。在低价方面,棉制品的主要竞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人造纤维产品主要来自韩国、台湾和香港。羊毛产品主要来自南美洲。
一个购买高档便装的买主认为,较时髦的产品来自欧洲和亚洲。在高档产品中,最好质量的衬衫面料来自中国、韩国、香港,最低质量的来自日本、中国和香港。欧洲和亚洲的面料供应商更具灵活性,更愿意小批量生产。但有关的运输使他们执行订单的时间比美国的厂家长60%,从订购面料到供货要10—12周。当然,空运可使该时间缩短到6—8周。
美国目前销售的高级衬衫有一半是进口的。美国厂家已放弃了轻薄面料市场,尽管该产业的发言人声称美国至少还有三家工厂在生产高质量的精纺衬衫面料,但处境艰难。
因此目前极时髦的产品都是进口的。这些产品必须提前好几个月订购,如果产品十分抢手,也只有等到下一时令才可能再进到货,至少从多纤维协议国进货是如此。美国的生产厂家成了临时性生产者,买主在不能及时进口追加订货时才去找它们。
摘译自(英)《世界经济》1995年第7期
曾忠禄摘译系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标签:设计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