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选区制度与日本两党制的目标_众议院论文

小选举区制与日本的两党制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党制论文,日本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作为日本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在1996年众议院大选中首次被采用。日本政界认为,“政党、政策本位”的小选举区制,是日本政党政治向健全的两大政党制转换的一个目标。然而,众议院选举的结果,自民党复权,在野党势力大减,两党制目标尚远。日本的政党政治想以英国的两党制为模式进行改革,可是又显得条件不太成熟。

一、小选举区制——从“派阀本位”到“政党、政策本位”

作为选举制度,一选举区选出1~2名候选人的称为小选举制。从落选的可能性出发,各政党推举1名候选人参加竞选,所以又叫做“政党本位”的选举。如美国议会的众参两院、英国的下院,采用的是典型的小选举制。一选举区选出3~5名候选人的叫作中选举区制。候选人超过6人的称作大选举区制。

日本的众议院选举,战后一般采用中选举区制。在中选举区制度下,同一选举区可以推选复数的候选人。在自民党执政时期,中选举区制的众议院竞选不是在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进行,而是在自民党内部的各个派系之间,整个选举呈现同党志士之间的格斗。所谓自民党总部的选举对策委员会已经起不了任何作用,从每个候选人的立场来看,所能依靠的只能是派阀的帮助,借助派阀的力量去排除同一政党中其他的候选人。自民党派阀的形成与发展,中选举区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中选举区制被称作“派阀本位”的选举。

“派阀本位”的中选举区制对自民党长期执政极其有利,这是因为政策方面的争议与投票行动本身没有关系。以1989年日本参议院选举和1990年的众议院选举为例。日本参议院选举是采用小选举区制,政党之间政策论战与投票有密切的关系。当时的选民强烈反对消费税的实施;再加上里库路特股票贿赂案件,选民对自民党表示极大的不信任。所以在那次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没有获得半数以上的席位,执政党和在野党势力逆转,自民党遭受了历史性的失败。可是半年以后的1990年众议院选举就不同了。由于众议院采用的是中选举区制,它不是“政党本位”的竞争,而是同一选区内自民党内几个派阀之间的较量。政策的分歧没有影响选民的投票行动。在那次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并没有因为消费税和股票贿赂事件而败北,自民党政权仍然得以维持。

1996年的日本众议院选举是战后首次采用小选举区制,又加上了比例代表并立制。新选举制度以选择政权机能的小选举区制和能够多方面反映民意的比例选区为基本内容。它作为日本政治改革法案的重要一环,在1994年年底的日本国会上通过。

小选举区制比例代表并立制的基本内容如下:

1.小选举区制,一个政党只能推选1名候选人。

2.众议院的议员总数由511人减少到500人,小选举区定数为300人,比例选区定数为200人。

3.二票制,即投票人投两张票,小选举区的一张选票写上候选人的名字,比例代表选区的选票写上政党的名称。

4.选举日期缩短。1980年的众议院选举总共持续20天,1990年减少到15天。为了减轻候选人的负担,1993年减少到14天。1996年的众议院选举仅为12天。

5.有效票数的限制。在小选举区,得票最多的当选。然而,如果没有达到有效投票数的1/6的话,不能当选。

6.强化连座制。所谓连座制,就是说与候选人有一定关系的人一旦在选举中违反有关规定,候选人当选无效。连座制在这次众议院选举中首次运用。连座制的对象不仅仅是政党、工会、宗教团体、后援会等等,就连地区的党支部也是连座的对象。处罚相当严厉,除了“当选无效”以外,5年期间不准成为候选人。

首次实施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是向“政策、政党本位”选举制度的转换,是日本政治制度改革以及两党制的一大目标。主要的6大政党,即自民党、新进党、社民党、新党魁党、民主党、共产党,围绕着日本当前面临的行政改革和财政改革两大课题进行政策论战。据日本原副首相、现在从政界引退的藤田正睛说:“这是继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注:1996年10月21日〔日〕《读卖新闻》。)

二、在野党势力大减——两党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1995年以来一直是由自民党单独执政。1993年由于自民党的分裂,日本政治进入了一个非自民党的联合执政时代。宫泽、细川、羽田、村山、桥本,内阁频繁变动。1996年众议院选举,自民党的奋斗目标是超过半数,重掌政权。计划小选举区获187议席,比例代表选区获65席位,确保252议席。

新进党的目标是成为第二大党,向比较第一党迈进。具体目标,比例选区获定数200议席的1/3;在小选举区的50个重点区,成为比较第一党。总目标获过半数的席位。

社民党由于众多的党员退党参加了民主党,所以土井党首提出“从零开始出发,无论如何要获得20议席以上。”

民主党的目标是要超过现有的52议席。

新党魁党感觉到新选举制度对小政党不利,可是该党无论如何要保持众议院解散前的9个议席。

共产党在比例选区的最低目标是20议席,再加上小选举区的席位,超过20议席是颇为自信的。

1996年日本众议院投票选举于10月20日在全国同时进行。各党的选举结果请参阅下列图表:

如上图表所示,自民党无疑是第一大党。小选举区的议席超过了半数,尤其是在冈山、富山、岐阜、岛根等县,自民党独占议席。不过,在冲绳、滋贺,自民党失去了全部议席,这是自民党成立以来首次出现的议席空白县,就连自民党的总务会长盐川也落选。尽管自民党的议席较以前大幅度增加,可是在比例选区没有获得半数的席位,从整体500个议席来看,自民党在众议院的席位仍然没有过半数。新进党与自民党相比,在比例选区方面获得了与自民党相近的票数,可是在小选举区的票数远远落后于自民党。社民党的议席减少一半。新党魁党惨败。民主党维持选举前的水平。共产党令人刮目,成为日本第四大党。

自民党没有获得超过半数的席位,从理论上说,自民党仍须与社民党、新党魁党协商联合执政。可是社民党的党首土井认为,社民党在众议院的势力仅15席,是自民党势力的1/16,即使与自民党合作,也不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由此土井表示“阁外合作”,不参加联合政权。新党魁党也采取了“阁外合作”的方针。所以,日本政治又重新回到了自民党单独执政的时代。

从4年前自民党分裂、非自民党联合政权诞生以后的日本政界分化组合的潮流来看,1996年众议院选举带来的新的政治走势,更加促进了政界的大流动。

首先看新进党。众议院选举即将举行之时,原众议院7名新进党议员退党。接着以原官房长官熊谷弘为中心的数十名新进党党员集体退党。这一系列事件动摇了新进党作为第二大党的地位。就连新进党的支持团体刘价学会也对新进党失去了信心,该团体准备要重新考虑选举以前仅对新进党一党支持的做法。在众议院选举中受挫的新进党,围绕所谓的责任问题,党内出现严重对立的两派,即支持小沢党首的俱乐部和得到原首相细川、羽田支持的反小沢俱乐部。新进党在众议院选举中仅得到156席,少于选举前的160席。小沢党首表示自己责任重大,随时准备辞职。然而他又意识到一旦辞职,由他发动的改革可能会受到挫折。带着这个问题,小沢与羽田、细川商谈新进党如何重建。可是细川却明确地提出分党方案,他说:“如果小沢不辞职的话,就起草一份分党协议,根据协议分党。协议离婚。”(注:1996年10月22日〔日〕《读卖新闻》。)

其次再看其他政党的状况。民主党对于新政权的对策,尤其是在与自民党如何联合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今后民主党内的分歧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曾经是执政党之一的社民党,由于支持该党的工会组织转而支持民主党,所以参议院的一部分社民党议员以此为理由,强烈要求在下一届参议院选举以前退出社民党,参加民主党。改名为社民党的社会党,与它最兴旺的时期相比,现在的众议院议席仅占当时的1/10以下。就算把社民党的议席和共产党的议席加起来的话,以前的革新势力仍然不到众议院议席的10%。日本新闻界评论说:“新进党后退,民主党进展不顺利,社民党、新党魁党的历史作用已经终结。”(注:1996年10月22日〔日〕《读卖新闻》。)原日本副首相藤田正晴指出,日本政治不会如此简单地趋向安定,围绕安全保障问题和福利政策的选择,政党的分化组合将不断加速,估计这一过程要延续到2005年左右。

对于两大政党制来说,如何健全在野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例如在英国,在野党领袖的使命就是代替国民去迫使首相持有责任感。在国会开会的时候,在野党领袖坐在首相的对面,代替国民来监督首相,起到了“影子首相”的作用。如果国民对这位在野党领袖的工作给予较高评价的话,那么下届选举他可能会被选为首相。而在日本的在野党始终处在一个较弱的位置上。在55年体制形成后的1956年,当时的鸠山一郎内阁曾经提出两大政党制和众议院的小选举区制,由于遭到以社会党为中心的在野党一致反对而受挫。40年以后的众议院选举,是战后首次采用小选举制,(还加上了比例代表制)。其结果是:自民党经过3年3个月又重新执政。在野党势力大减。社民党、新党魁党“阁外合作”;民主党与新进党并列,在政策方面采取部分合作。可以说,这是向两大政党制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期政权。

三、“政党本位”的选举制与两党制目标

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作为日本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在1996年众议院选举中首次被采纳。日本民众期待着新的选举制度能促使日本转向健全的两大政党制。投票前夕,新闻界纷纷发表评论,认为“政策、政党本位”的选举制度,为今后日本是否进入两大政党时代定下基调。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政治的“市场化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是日本进入两大政党制时代的先兆。

何谓政治的“市场化现象”?这些专家学者认为:冷战结束以后,市场经济呈全球化趋势,可是,政治世界也呈现出“市场化现象”,政治世界与经济市场密不可分。经济的世界,迎来了全球规模的竞争时代,企业的协作、合并、高科技产业的形成、新产品的开发,这一切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政治世界也是如此。一方面政党分化、改组,另一方面新的政党不断涌现。社会党的衰退,很像“重、厚、长、大型传统产业的衰退”,1996年众议院选举中,新的候选人不断出现,又好像受欢迎的新产品登场。政界又被称作政治市场,民众在经济市场中是消费者,在政治市场是有权者。在损益很明确的经济市场,民众是在比较各个企业和各种商品后才采取明智的行动;在政治市场,政党好比企业,政策好像商品,在政治市场,选民也好像在经济市场一样,努力地致力于明智的选择。

总之,所谓的政治“市场化现象”,是针对在“政党本位”的选举制度下,选民能够围绕政策的论战去选择政党,从而有政权更替的可能性。这是参照英国模式的设想。可是,从日本选举的实际情况来看,以政策作为争论焦点的两大政党制,以及作为政策、政党、政权选择的选举,还是不太成熟的。

诚然,从表面上看,有自民党、新进党两大政党,以及称为第三极、第四极的民主党、共产党,似乎可以看到在向两大政党制靠近。然而其内涵,与英美等国家在选举制度上的比较,有很大的差异。

在英国的选举,有权者与其说选择人物,还不如说是选择自己支持的政党。再进一步说的话,即在投票的时候,有这样一种意识,希望自己支持的政党领袖成为首相。这种意识,在美国总统的选举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其结果是:被选出的首相必须对国民负有直接的责任。然而在日本的选举,尽管实施新的选举制度,可是人物本位的选择还是没有改变。从舆论调查的结果来看,选民投票的时候,以候选人所属的政党以及该党的政策为投票基准的占36%,而与候选人自身有关的要素,如“人品、亲近感、将来性”等等的占66%。(注:1996年11月4日〔日〕《读卖新闻》。)在小选举区,重视的仍然是候选人的人品、能力等等要素,作为新选举制度宗旨的“政策本位”的选举,并没有被选民充分接受。有70%的选民认为:“比例选区是政党的选择,小选举区是人物本位的选择。”(注:1996年11月10日《日本经济新闻》。)换句话说,在日本要选出对国民负有直接责任的首相,其选举结构呈现二重或三重的性质,透明感不强。

新选举制度被称作是“政党、政策本位”的选举,然而,民意的反映和政权的选择这两方面究竟怎样来起作用呢?

在300议席的小选举区,自民党39%的得票率获56%的议席;新进党28%的得票率获32%的议席;民主党11%的得票率获6%的议席;共产党13%的得票率,议席数不到1%。显然,小选举区制对大政党有利,如果500议席全部是小选举区制的话,第一大党是很容易单独组织政权的。比例代表制从理论上说是反映了民意,可是所有的议席都是由比例代表来分配。政权似乎不是由选举来决定,而是由各政党之间的协商、甚至是通过讨价还价来划分比例。

从小选举区和比例代表选区来看各政党总的议席获得率,自民党48%、新进党31%、民主党10%、共产党5%。这与中选举区制度下的1993年选举相比,自民党37%的得票率获议席44%、共产党8%的得票率获议席3%。从得票率和议席获得率的关系来看,中选举区制和新选举制度,在反映民意这一方面来看,没有很大的差异。

是否真正实现“政策中心的选举”,是两大政党制的关键。当然,各政党重视选举时的承诺,纷纷提出行政改革的设想。可是,选举中的政策论争很难深入,各候选人仍然把重点放在利益诱导的地区发展方面。露骨的利益诱导不能说是公平的选举。

对新选举制度批评最集中的是重复候选制度,即在小选举区落选的候选人可以在比例选区重新当选。在重复候选制度下,“败者复活”的候选人有84人,占比例选区的42%。(注:1996年11月5日《日本经济新闻》。)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民意。

总之,“政党、政策本位”的小选举区和比例代表并立制是日本政党政治向两大政党制转换的一个目标。然而,上述的问题点表明,日本要实现两党制目标,从目前来看,还显得不成熟。

标签:;  ;  ;  ;  ;  ;  ;  ;  ;  ;  ;  ;  

小选区制度与日本两党制的目标_众议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