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历史课堂民族精神的教育
胡文平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南岸 401336O)
摘 要: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脚步的日益加快,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也随之相互激荡,这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国人的民族精神意识日益淡漠。泱泱大国,中华民族要永久发展,就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赖于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勇挑重担,通过历史课堂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具有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发奋图强、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1]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堂;民族精神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鲁迅先生认为民族精神是最宝贵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民族精神就是要爱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民族团结、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只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才能进步、才能强大。那么,历史课堂如何应该怎样培养中学生的民族精神呢?
熊庆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1893年生于云南弥勒,1969年去世。曾留学比利时、法国,1933年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他在数学方面极有建树,同时专注于人才教育,主张“科学救国”,主持创办东南大学数学系和清华大学数学系。
一、在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论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以来,在国家和民族危亡关头,很多爱国人士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甚至不惜以身报国。翻开中华民族历史长卷: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壮志饥餐胡虏肉”“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天下谋永福”的林觉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的李大钊、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的毛泽东等等。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尊敬。[2]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讲述这些历史人物时,要饱含激情地将他们的一言一行展现在学生面前,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灵魂,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自己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二)通过对历史人物时代精神风貌的归纳,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为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故事展现出来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共鸣。如不畏强暴主张禁烟的林则徐,敢于撞击敌舰的邓世昌、勇于探索的孙中山等等人物,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这样的重要人物不胜枚举。他们展现出的精神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也有力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教师也可讲述当今社会的名人故事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如淘宝创始人马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等等,他们都有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三)通过对历史人物事迹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都有大量的英雄人物,他们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挽救民族的危亡。如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谭嗣同等。在近代,如在抗日战争中的出现的无数英雄人物,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各种形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正是因为有这些具有民族精神的人,中国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师通过历史课上对这些人物事迹的描述和评价,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和勇担责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3]
主要可以从五个维度(外在环境支持、组织文化、社区治理服务、社区治理成效、特色与创新)来考量,每个维度下又可以细化为多个指标要素。多个指标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进而升华,一方面可以活化为和谐的土壤或升华为和谐的种子,提升社区的文明度、和谐度、美誉度;另一方面,凝聚成合力可以形成社区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同时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势能,不仅可以冲销社区治理成本,提升社区治理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和水平。
二、应联系时事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国从古至今,上下五千年,处处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材料。中学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在真实的爱国主义的史实中熏陶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走出历史,联系现实来培养民族精神。如关注今天的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这将引导学生思考:先辈们为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同样有责任维护好民族的利益和国家统一。[4]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要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重任,就必须从国家、社会、人类的角度,从更宽阔的视野、更高的境界去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价值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时事材料,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关心社会、关心天下的民族精神。
三、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值得汲取的教训。历史学从根本上说要服务于现实。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知识都是历史的,都是对过去经历的经验总结。“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过去中了解今天,进而开拓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过去,也就失去了今天和未来。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通过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借鉴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进行专题教育,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好时机
比如,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中华民族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示纪念。学校应举办板报、手抄报或者故事会等,纪念屈原叹“天地之悠悠、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来临前,教师应利用一些课堂时间来回顾五四历史,以激励青少年学生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在这些时间,教师通过资料与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可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崇尚和平,理性爱国,开拓进取,增强国力——这才是我们民族精神在今天的正确体现。这种教学,相信未来:我们中国会少一些愤青,多一些理性而智慧的爱国青年!
411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angiopep-2-modified brain-targeting polypeptide micelles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民族,就一定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历久不衰。一个人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赖于具备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观。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们要发挥历史的作用,用历史知识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他们未来能勇敢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7.
[2]张莹.浅析中国精神的弘扬[J].山西青年,2016(18).
[3]卢秀玲,王哲.论民族精神的构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
[4]苏凯霞.走出历史,走进现实[J].快乐阅读,2013(12):81.
作者简介: 胡文平(1966.8—),女,四川内江人,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历史学学士,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