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小城镇小学教育现代化工程案例研究_教育现代化论文

苏南小城镇小学教育现代化工程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个案论文,小城镇论文,小学教育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以苏南小城镇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对梅堰中心小学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进行剖析,探讨了苏南小城镇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规律和途径。

* **

教育现代化工程在苏南农村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和小城镇群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全面启动。个案研究是探索教育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模式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个案研究,我们一方面能深刻了解苏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把握教育现代化结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江苏省吴江市梅堰中心小学地处新兴的小城镇梅堰镇,它是一个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较早、发展较快的学校。在苏南小城镇小学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通过对这所学校的个案研究,分析该校的教育现代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轨迹,进而认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并力求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人们所借鉴。

一、个案研究的背景—一苏南小城镇社会向现代化的演进

改革开放的浪潮把苏南农村卷入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漩涡中,推动了苏南小城镇的兴起,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群体网络,这是苏南农村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形成,小城镇的发展又繁荣了商品经济,促进了社会现代化。小城镇发展一方面成为苏南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依托,另一方面又带动了其周围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梅堰镇是改革开放浪潮中新兴的一个小城镇,并成为苏南著名的“科技之镇”,镇区由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高科技开发区四部分组成。剖析梅堰镇向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小学教育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苏南小城镇经济的崛起对小学教育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苏南小城镇的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工养农、以工带农、多种经营、突出特点、全面发展的区域经济。从90年代起,它以新的姿态异军突起,进入了一个依靠科技进步、优化技术结构,注重高质量、高效益的新时期。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科技型的生产方式转换,科学技术在小城镇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从一般区域经济向特色区域经济转换,要求有自己过硬的“拳头产品”、明显的经济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从内向型销售方式向外向型销售方式转换,小城镇经济向国外拓展,集经济、外贸、技术于一体,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梅堰镇就是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初步形成了微电子、精细化工、涤纶纤维三大既富有时代性,又具有战略性的高新技术行业,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特色。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导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另一方面又促进技术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就要求人才的素质结构、人才的群体结构和社会功能必须与之匹配。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工程,面对小城镇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势头,小学教育要形成与苏南小城镇经济协调发展并适度超前,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没有小学教育现代化,如果没有小学教育的超前和领先,便不能长久保持苏南小城镇经济和科技上的超前和领先。苏南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树立长期优先发展教育的观念和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观念,努力形成小学教育与小城镇经济协调发展并适度超前,使苏南小城镇教育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小学教育要瞄准当地小城镇特色区域经济,根据当地特色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小学教育适应小城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苏南小城镇文化的发展对小学教育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苏南小城镇群的兴起及成为其周围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使原来的小城镇文化发生了两个文化。一是小城镇文化自身的演变。(1)作为劳动、劳动形式及产品存在的物质文化向时代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2)作为社会关系、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制度文化向开放性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使捆绑在土地上的农民解脱出来,在乡镇企业这个舞台上大展宏图,发挥才能。现代化的生产促使农民守纪律、讲信用、注重实效。他们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不仅参与国内市场,而且跻身国际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屡屡获胜。(3)作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和未来方向发展。改革开放前,苏南农村人们植根于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乡村农业经济社会中,大部分人的思想还被深深锁困在几乎与近代科学绝缘的传统意识之中,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小城镇发展使人们走出了传统世界,不再使自己屈从一成不变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而更加积极、主动、有效、乐观地对待自己的个人生活和集体命运,他们正视现实,设计未来,并通过自己的奋力拼搏来获得美好的未来。二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小城镇文化的变异。随着小城镇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凭借先进的交通工具、通讯和信息手段,各种社会文化间的接触是跨时空和高效率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与小城镇文化接触,对小城镇传统文化产生“挑战”和冲击,使小城镇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苏南小城镇小学教育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发挥出教育的文化功能。苏南小城镇文化有着丰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内涵,要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使之进一步传承、活化,在小学教育中发挥作用。通过小学教育现代化,推动小城镇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之更接近理想的发展道路。

3.以小城镇中心校为主干的苏南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对教育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苏南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给苏南发展基础教育注入了活力,苏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居首位。1993年,苏州六县(市)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在全国第一个全部实现。苏南农村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呢?(1)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达到了较高水平;(2)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涌现出一批管理上水平、办学条件上档次、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3)以小城镇中心校为主干,辅导校为中介,带动村小教育的这一模式进一步加强,中心校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主导、示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只有抓好小城镇中心小学现代化建设,才能通过它的辐射作用,带动广大农村小学的教育现代化,使苏南农村小学整体向教育现代化推进。

二、个案现状评定—一面向21世纪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雏形

个案评定是通过对教育现代化个案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正确认识研究对象发展的特点、所处的水平以及与其它学校的差别。

梅堰中心小学教育现代化工程从1989年开始,已取得可喜的进展,达到了国内农村小学的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接近了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的水平。梅堰小学教育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首要条件。梅堰小学以人才观转变为导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又善于合作,促进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打基础。他们把培养跨世纪小城镇基础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做到品行好、观念新、双基实、思路广、能力强、身心健、适应快。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一是开放观念。梅堰小学注重加强与小城镇社会的联系和双向的影响,加强同小城镇社会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把社会作为教育现代化基地,把学校教育现代化置于社会现代化发展之中,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受活的现代化教育。二是个性教育观念。他们以“开发每个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导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发现、培养小学生的爱好、特长,让小学生在科技、交往和社会活动中发展个性。三是终身教育的观念。从对小学生终身负责出发,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将来学习、工作建立丰厚的生长点,打好发展的基础。四是世界意识。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同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的交流、吸收,借鉴他们的现代化教育经验,使我国的小学教育跨入世界教育的先进行列。

2.办学条件现代化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所学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梅堰中心小学办学条件在许多方面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下面我们把梅堰小学的办学条件与日本1990年统计数据作比较。

(日本小学情况摘自朱永新主编的《日本教育概览》山西教育出版社)

梅堰小学现代化办学条件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校园园林化、怡人化。校园合理布局,实行功能分区,兼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现了优、雅、趣、动、墙上校训醒目,宣传窗布置有方,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陶冶。为了开展活动课的需要,校园内有红领巾广场、小饲养场、小气象站、小植物园等。二是教学设施齐全、标准化。有微机室、自然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阅览室、语音室、电视演播室、阶梯教室等,均达到了标准水平。三是教学手段现代化,把新的科学和技术应用于小学教育中,全校建成广播、电视、微机三位一体教育信息传递系统,通过便于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的电光声教育技术媒体进行教学。为扩大教育信息,加强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教育效益创造了条件。

3.教学内容现代化

梅堰小学教学内容现代化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现代化的信息渗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渗透现代化的信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编写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乡土教材。其次,构建以必修课为主体的发展课、活动课、特色课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必修课就是小学大纲上所规定的课程,一定要开足、开齐、上好。发展课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以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他们开设了英语口语训练、英文打字、微机操作等课程。活动课程有科技、工艺、宣传、服务四大类十五项。特色课是结合小城镇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情况,进行现代化专题讲座。还举办“现代科技节”、“现代艺术文化节”等。

4.教学方法现代化

教育实践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现代化教学方法是开拓性的教学方法。梅堰小学在这方面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在激发动机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二是注重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把引导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勤学、善学,由消极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三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心灵手巧。在具体做法上做到“四导、五给”。“四导”是积极引导,不断开导,个别辅导,注重指导;“五给”是给学生思维时间、主动提问、自我训练、动手操作和反馈检查的机会。

5.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

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在文化修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上都有较大提高,符合时代要求,梅堰小学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青年教师21人,他们就把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放在青年教师上。制订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上岗一年达到“教学常规养成”的目标,二年达到“课堂教学合格”的目标,三年达到“业务能力达标”的目标。从长远来说,要求青年教师实现自身现代化,切实做到:(1)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2)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处理现代化信息的能力;(3)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爱心;(4)具有开拓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梅堰中心小学对青年教师坚持“四抓”:一是抓职业道德的提高,二是抓学历水平的提高,三是抓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四是抓教师科研意识的增强。

6.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梅堰小学几年来实践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做法有:(1)加强科学管理。校领导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广泛引入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经验,对照自己校情,加以吸收利用,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指示、总结提高等环节实行最优控制,使人力、物力、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切实做到管理目标明确,管理组织最佳,管理结果高效。(2)加强开放管理。聘请华东师大、苏州大学、南京师大、上海师大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成立教育智囊团,聘请镇领导、乡镇企业家及学生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及时吸收社会各方面信息,开展专家和家长对学校工作咨询活动。(3)加强民主管理。定期召开教代会对学校重大决策进行民主讨论,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征求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咨询,了解教师心理状况,使学校工作走上民主的轨道,从而进一步唤起教师主人翁意识,并让这种意识释放出强大的能量。(4)加强效益管理。梅堰小学制订了《教师工作考核制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和《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切实做到赏罚分明、奖勤罚懒,为教师创设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5)加强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中来,如计算机辅助管理等,尽量采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意识,使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学生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1991年该校被苏州市树为“四个一流”的旗帜(一流校办企业,一流教育管理,一流教学设施、一流教学质量),1993年被吴江市评为窗口学校,成为苏南农村小学教育的一枝奇葩。

三、个案的成因分析—一社会和学校教育现代化动力的合理组合

个案的成因分析是对个案对象现状进行原因分析。梅堰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小城镇建立经济、科技、教育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是教育现代化的外部原因。

梅堰镇坚持“科技兴镇,教育为本”的发展战略,注重科技投入,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他们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不断使之成为加快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坚实基础。梅堰人认为,梅堰镇的今天就是靠人才的引进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今天的科技和经济是昨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和经济。为了梅堰的将来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小学抓起,从基础抓起。梅堰镇政府始终把办好梅堰教育,促进梅堰经济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它列入科技兴镇的规划之中。1989年到1993年全镇平均每年拿出200多万元用于梅堰中心小学的硬件设施改造和建设,在中心小学初步达到现代化的基础上,一所现代化的幼儿园和一所现代化的中学正在建设之中,与小学相配套。这一切,为梅堰小学进一步向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2.发展校办企业,增强造血机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部原因之一。

梅堰小学今天的发展,主要靠校办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财源。他们从1975年起,抓住时机,从半只破油桶起家,找准“靠山”,加强横向联合,引进科技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开辟发展校办企业的道路,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2500多万元的二所现代化石油加工厂,至1990年已向学校提供资金500多万元。梅堰小学为小学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思路:在当前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时代中,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学校必须有自己的“造血”功能。梅堰小学从走过的教育现代化的历程总结出以下公式:

学校现代化发展=发展校办企业+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常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3.学校内部校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教育现代化的启动对校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校长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一所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校长的工作要适应和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校长的价值观念、素质结构和行为方式都要趋向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从价值观念来说,校长要确立培养现代人,树立现代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从素质结构来说,校长要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从行为方式来说,校长要敢于变革进取,敢于开拓创新,敢于勇攀高峰。梅堰小学所以能形成苏南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雏形,这是与该校校长的办学价值观念和开拓意识分不开的。他在该校管理机制的运行中做到了“六个转变”:(1)从守业管理向创业管理转变;(2)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3)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4)从一般化管理向个性化管理转变;(5)从权力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6)从片面管理向全面管理转变。六个转变顺应了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要求的趋势。所以,校长以现代化要求加强自身建设,用现代化理论指导管理实践,是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四、个案研究的启示—一苏南小城镇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规律、途径等。

启示一:造就现代人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小城镇社会现代化要求通过教育促进人的素质协调发展,以适应小城镇现代科技文化日益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现代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守时惜时,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可信赖有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对传统智慧敢于挑战,尊重与自尊,了解生产过程等十二方面的特征。我们认为,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是:扎实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最新信息处理手段,个人再学习的能力,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头脑,能很快适应专业和工作的转换,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想象力丰富并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和较高的创造才干,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小学教育是培养现代人基础工程的奠基时期,梅堰中心小学在实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把着力点放在打好培养现代人素质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培养苏南小城镇跨世纪的基础人才”的目标,一手抓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备,一手抓教师队伍的建设,正确处理好学校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瞄准苏南小城镇现代化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具有美好的心灵、扎实的双基、创造才能、活泼的个性,扎扎实实打好现代人的素质基础。

启示二: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社会系统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本身也有复杂的层次和结构。它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动态性。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与特定现代社会发展相伴随的。它贯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可能确定永恒不变和普通适用的目标,应该像梅堰小学那样,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来确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措施。教育现代化又是一个现实范畴,必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也要像梅堰小学那样,以未来某一时期相对明确、稳定的标准作为参照物,坚定地向未来教育奋进。二是多维性。从宏观上说,教育现代化工程是一个大系统,一所所现代化学校及其一个个现代化教育机构则是组成教育现代化大系统的“细胞”。苏南每一所现代化学校及相关的教育机构的现代化水平,不仅决定了整个苏南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发展和演变的质量,而且也直接影响着这些学校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功能的发挥。梅堰小学的个案研究,一方面为从宏观上把握现代化教育工程的启动和发展提供典型,从另一方面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推进了它自身教育现代化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从微观上说,一所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有三个层面,即物质层、制度层、观念行为层。物质层是现代化的表层,这是现代化的“硬件”建设,即先进的教育设备、教育技术、教育手段。制度层是教育现代化的中间层,它是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维护其机制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没有现代化制度的保证,单纯追求物质设备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仍然无法实现。观念行为层是教育现代化的深层。真正的教育现代化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模式,这包括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都要确立现代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按照现代化的素质要求发展,学校才算实现了教育现代化。梅堰小学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注意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抓好物质层、制度层和观念行为层三方面的建设,促使这三者协调发展。

启示三:必须正确把握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律、途径和方法

在本个案研究中,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苏南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律、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索。苏南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有:(1)协同发展律。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小学教育现代化必须与小城镇社会现代化建立耦合联系,任何学校实现现代化都不能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必须开放,及时研究分析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及对人才的需要,加强与小城镇社会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使学校现代化教育活动、行为与小城镇社会现代化活动密切结合,促进小城镇的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相互协调,共同发展。(2)优化组合律。对一所学校来说,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学校内部现代化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它包括现代化要素的数量、质量和联结方式。这三部分缺一不可,这三者的优化组成不仅能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启动,而且决定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3)层次转化律。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以层次转化形式向前发展的过程,这种转化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转化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发展的外促力和学校内部的内动力的相互作用。在社会外部条件影响下,通过学校内部自身的变革,使学校从旧质状向新质态转化,使学校向着现代化向更高阶段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教育现代化的途径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达标转轨。在这阶段要加强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新体制,充分调动小城镇政府和人民办学的积极性,改善办学条件。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努力把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第二阶段是启动发展。在这阶段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摸清三个情况。摸清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以后发展的趋向,摸清小城镇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摸清学校现状包括潜力、优势、特色及问题;二是制订三个规划,即现代化启动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及特色办学的规划。现代化启动规划要在当地乡镇政府领导下制订,要确定学校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及措施,学校发展规划是现代化启动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它包括现代化的目标、步骤、方法及评价等。特色办学的规划是在围绕教育现代化的共性下体现学校办学的个性。三是统一认识,做好实事。在制订规划的基础上,学校领导、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形成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合力,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现代化实践,分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三阶段是评价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就是根据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运用科学手段,评价现代化教育的过程。教育现代化评价有两个特征:一是综合性。它要对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价值观念、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而且注重教育现代化全过程的评价。二是诊断性,评价时注重分析、诊断,进一步加强指导,以利于把学校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一个台阶。通过评价,检查原计划,制订新的教育现代化计划,促使教育现代化继续深入发展。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第一阶段达标转轨是基础,第二阶段启动发展是关键,第三阶段评价提高是结果。

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1)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的基础点;(2)调动县乡政府、学校和当地人民三级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积极性,以现代化标准改善办学条件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的着手点;(3)以教育现代化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的着重点;(4)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的着力点。

启示四: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掘

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并不能抛弃传统教育。改革传统教育,面向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教育现代化并不是教育的西方化。为此,我们在个案研究中,注重这两个问题。一是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地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已确定的基本模式。二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吸收新思想、新内容、新形式、实现创造性的转换。我们要在现代化教育工程的启动中,注意吸收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与现代教育重新整合、相融,形成新的体系,使教育现代化工程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民族性。“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没有不能逾越的鸿沟。我们启动教育现代化并不能抛弃传统教育,只是构建传统通向现代化的桥梁。梅堰小学在实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注意探索和挖掘传统教育文化,编写了乡土教材,开展了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对传统加以甄别,对国外先进的思想、观念等进行选择,有目的吸收和利用,建构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模式。

标签:;  ;  ;  ;  ;  ;  ;  

苏南小城镇小学教育现代化工程案例研究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