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当前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难点,进而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要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策略为后续工程监督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督;质量控制;策略
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极大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针对建筑业高耗能、高污染及低效率的现状,装配式建筑成为业界炙手可热的发展模式。装配式建筑主要是指将建筑组成部分或所需构件,在工厂内预制后进行组件,最终形成一种可供居住或办公用的公用建筑,现阶段,随着我国对环保、降低能耗等要求的越来越高,多个城市开始进行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试点建设,因此,为实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目的,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至关重要。
1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难点
1.1施工质量缺陷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与传统建筑形式类似的常见问题不再赘述外,其质量缺陷多半归集于装配式建筑自身具有的节点、工艺方法、安装、成品保护、机械及人员等方面特性。
节点质量控制是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直接影响建筑构件强度和整体稳定性。以装配式建筑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构造为例,无论采取梁翼缘腹板与柱均为全熔透焊接、梁翼缘与柱全熔透焊接,梁腹板与柱螺栓连接还是梁翼缘腹板与柱均为螺栓连接3种方式任意一种,连接质量都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物的质量。
工艺方法方面,以预制墙板在纵向连接时灌浆为例。在具体实施中,灌浆的饱和饱满程度是一个很难控制的技术要点,其灌注过程中有别于混凝土支模—绑筋—浇筑这一成熟的技术体系,其在内部结构复杂性、灌浆清孔不彻底、浇筑方法欠妥等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下,施工质量难以控制,质量缺陷较为普遍。安装(吊装)是装配式建筑的另一个质量控制要点。以装配式墙板(墙板、阳台板、PK板)为例,其之间接缝宽窄不均、上下不顺、甚至出现明显错位,厨卫间降板标高误差,在安装过程中构件的晃动等诸多因素都会导致安装质量缺陷。吊装质量往往受到施工测量的精度控制不良的影响,导致构件整体拼装的严密性下降,出现因累计误差超过允许偏差值而使后续构件无法正常吊装就位等质量问题。
成品保护是建筑工业化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情况,生产运输和现场施工两个环节都会产生预制构件质量问题。以生产运输为例,会产生墙板龟裂、构件露筋、套筒裂缝渗漏、各类板面缺棱掉角、预留孔截面破坏等质量问题。以现场施工为例,在铺设叠合板底部钢筋、浇捣混凝土、螺栓穿孔施工中会产生预埋管线破坏,预制墙板与楼梯移动及吊装过程中发生相互之间的碰撞、棱角损坏等质量问题。
1.2质量管理缺陷
施工与设计两过程协同工作效果不佳,相互割裂降低质量管理效率。目前设计与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里,仍然明确分属于两个不同细分领域,行业界限无形中阻碍了两者之间的沟通。相较于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在设计与现场施工之间增加了结构深化设计和构建生产运输两个环节,加剧了设计施工之间的信息断面和孤岛,导致工程质量在反复低效的信息沟通中出现各种问题。
从业人员质量意识不足,质量能力缺失是影响装配式建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教育背景和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良莠难分。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出现的管理人员指挥不力、操作人员不到位、质量控制人员失察失职等问题直接给工程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现代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推行时间较短,产业化队伍建设、质量文化培养都处于启蒙阶段,工程质量综合能力不足。
构件的质量精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构件生产企业在当前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多数规模效益不明显。这意味着构件的生产还停留在小批次、多属性、繁品类的层面,规模限制了构件质量精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构件精度的不足在后期施工中会导致多次与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反复沟通,这种沟通中的信息折损、信息不对称甚至信息盲区都会对工程工期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装配式建筑建造信息化集成程度低,预制构件部品智能化追踪管理能力薄弱。当前在建筑业“两化融合”大背景下,将BIM技术、RFID技术、云应用、VR/AR技术引入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是必然趋势。而所谓大数据、云计算的前提是信息集成、数据共享、标准统一。但当前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使用该技术时,出现了信息孤岛、烟囱林立现象。各方主体家家投资建设、户户点火冒烟、数据横向不连接、纵向不贯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推进装配式建筑质量与信息化智能化道路相适应、共频率任重道远。
2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策略
2.1预制工厂阶段的质量监督。
所谓预制厂、现场“两场”联动的关键第一步,就是要将质量监管前延至装配式建筑预制工厂中。以预制构件中使用的钢筋为例,应当参照见证取样检测方式。以钢筋绑扎为例,应当实行类似传统房建项目的“三检制”,要经过自检—互检—专检三道关卡,由施工员—质检员—监理人员三个步骤验收,才能进行隐蔽并浇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养护完成后,要依据相关规范对其外观质量、几何尺寸进行全数检查,对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主筋间距等进行无损检测,确保预制构件在出厂前质量符合规范标准。
2.2运输吊装阶段的质量监督。
在这一阶段中,根据现在装配式建筑营造模式和监管形态,社会化监督力量工程监理基本能有效介入构件进场后吊装就位环节,但对构件在途运输和码放阶段是疏于监管的。此处特别强调一下产品的运输堆放质量监管,对构件中的悬挑部分、开槽空腔部分、设缝开洞部分要制定运输方案、防护措施的审核;对构件的码放堆放,要根据构件类型、荷载、材质进行合理布局,对可能的较大静载进行专门计算,相关方案、计算书要经过监督单位的审核批准。上述工作除企业质量控制部门自检外,必须引入社会化监理有效介入,为后期现场安装和浇筑奠定坚实质量基础。
2.3安装和混凝土浇筑阶段的质量监督。
在此阶段,参与质量管理的主体应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三方各负其责、各落其实,共同促进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提升。施工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制定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构配件安装技术要点、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要点和养护措施等技术方案。监理单位要根据施工进度,积极履行职责,对进场原材料、构配件、吊装就位、连接校准和隐蔽验收、浇筑养护等各阶段施行旁站、抽查、平行检验等必要质量控制手段。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根据工程监督计划和监督告知书,就关键工序、重要分部进行抽查抽测,监督各方主体质量行为。同时,根据建设主管部门关于样板引路有关工作安排,将梁柱节点、钢筋绑扎、防水保温、抗震抗渗、预制楼梯等技术要点和关键工序进行展示,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安装阶段工程质量。
2.4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质量监督。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各个建筑施工行业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就装配式建筑工程而言,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工程施工建设,利于实现构件生产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提升国产预制装备质量。就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来看,工程质量的监督措施仍沿用传统的监督方式,缺乏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跟不上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因此,就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管而言,加强现场施工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断研发装配式生产方式的施工工艺工法对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设立专项课题经费,鼓励与企业挂钩的高校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工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该专业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促使其成为有技术有能力的高素质人员。另外,建筑企业还应不断更新工程施工部件,提高施工技术和施工零件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在有效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施工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与推进,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市场比例逐渐增大,社会也相应对装配式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因此,切实于做好各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要点,严格的进行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管控,不仅有利于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也有利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深入分析,且同时对于改革建筑行业市场的建筑发展方向,也具有较多方面的有利之处。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N].人民日报,1962-09-09(1).
[2]罗利平.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要点探索[J].工程质量,2016(1):21-26.
[3]苏杨月.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质量问题及改进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7.
[4]常春光,王嘉源,李洪雪.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识别与控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58-63.
[5]齐宝库,李长福.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估方法研究[J].施工技术,2014,43(15):20-24.
论文作者:阮振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2
标签:建筑论文; 质量论文; 构件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技术论文; 为例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