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东方戏剧展览研讨会”综述_戏剧论文

“96东方戏剧展览研讨会”综述_戏剧论文

’96东方戏剧展暨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戏剧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河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96东方戏剧展暨学术研讨会于5月6日至11日在石家庄市举行。会上,日本和泉流狂言剧团、日本话剧人社、印度卡塔卡里研究中心的艺术家,和中国的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河北省京剧院青年团、石家庄评剧院青年团、北方昆曲剧院、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湖南省湘剧院的艺术家,表演了20余出日本、印度和中国的戏剧作品。同时,来自日本、印度、新加坡、美国的20多位代表,和来自中国的40多位代表,在所提交的50多篇学术论文和会上进行的一系列研讨活动中,围绕东方戏剧的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这里对学术研讨方面的情况作一简略介绍。

在这次东方戏剧的展演及研讨活动中,引起中国代表的极大兴趣的,自然是由日本和印度的戏剧工作者带来的日、印两国的戏剧。两国代表除在舞台上展示其传统戏剧的独特风貌而外,日本和泉流狂言师和泉元弥等和印度卡塔卡里研究中心教授巴拉克里南和曼迪朗,还分别在会上对狂言艺术和卡塔卡里艺术作了精彩的示范讲解。日本还有多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日本戏剧的历史和现状。日本大学教授松原刚的发言,介绍了能乐、狂言、歌舞会等日本传统戏剧的演出场地和与观众的特殊关系。日本大学教授永井启夫的发言,分析了表现幽灵形象的一些传统能乐和歌舞伎作品。日本大学助教授原一平的发言,介绍了至今在日本一百多个地区活动着的“乡村歌舞伎”的情况。日本松竹演剧本部会长秘书冈崎哲也的发言,介绍了日本现代歌舞伎的形态、作品和观众方面的动向。日本话剧人社事务局长菱沼彬晁的发言,介绍了日本戏剧家于1995年搬演中国作家孙德民所作《西太后》一剧的经过。

对于在世界戏剧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的东方戏剧,与会代表从多种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苏国荣论文《宇宙之美人——东方戏剧的空间意识》,对东方戏剧的美学风范作了高度“美学化”的概括:在“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意识支配下,所塑造的人物是人天一色、物我一体的“泛人”形象,所运用的创作思维是穷天罄地、神与物游的“风的飞行思维”,其艺术的哲学基础则可谓“空故纳万境”、虚实相生的“太一”。廖奔论文《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宏观分析了东方戏剧的文化渊源,指出:印度梵剧文化随佛教东渐,对其后繁衍于佛教文化圈内的东方戏剧有深远的影响;但东方戏剧有其多元的缘起,中国戏曲对梵剧因素的接受也经过了种种“筛选”。此外更多的论文,是通过对东方各民族戏剧的具体比较和东、西方戏剧的具体比较,来探讨东方戏剧的文化特征。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诹访春雄论文《艺能的流传——十月怀胎歌》,通过详细考证12世纪在中国目连戏中已出现的十月怀胎歌在日本和朝鲜的流传,说明了在东中国海文化圈内戏剧等“艺能”的密切交流关系。曲六乙论文《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的比较——兼议东方传统戏剧的特征》,指出中国傩戏和日本能乐都源于傩或傩仪,但傩戏一直受到多种宗教思想的严重禁锢,至今处于原始状态而未取得独立的戏剧品格;能乐则后来逐渐从宗教桎梏中解脱出来,并最终发展为艺术精湛的古典戏剧。

中国戏剧的起源问题仍引起相当的关注。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师孙玫在发言中,对“中国戏剧起源于印度梵剧”的旧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戏曲与梵剧的近似仅属“共生”现象。孙崇涛论文《中国南戏研究十年——续〈中国南戏研究之检讨〉》,在中国戏曲的最早成熟形态——南戏的起源问题上,逐一辩驳了“源于宗教说”、“源于宋杂剧说”和“多点产生说”。

对中国戏剧的主体——戏曲,有多篇论文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探讨。沈达人论文《舞台时空自由与模糊思维》,认为戏曲高度自由的舞台时空处理,关键是在模糊化思维指导下的舞台时空模糊化处理,其根抵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模糊性为特征、以整体综合为优长的思维方式;对该种思维方式的发扬光大,乃是中国戏曲对人类戏剧文化的杰出贡献。周华斌论文《中国古戏楼研究》,将中国演剧场所的特征归结为“一方空台,三面围观,通过演员走马灯似的上下场,流水般叙述剧情”,并论述了此种演剧场所与戏曲的“写意戏剧观”的密切关系。部分论文着重讨论了民间戏曲的独特秉性。如柯子铭论文《简论民间古典戏曲本的审美特色》,从莆仙戏、梨园戏的民间演出本入手,分析了体现在民间传统作品中的抒情美、质朴美、精约美、谐诨美、情缘美等特征。王肯论文《饭和酒——中国民间剧的一种形态》,则对民间戏剧中一种“不全按常规酿造出来的酒”——东北二人转的艺术形态进行了生动的分析,论述了“二”的天然特长和从“二”的局限中获得的艺术自由,最后归结出“二人围着万人转,万人才围着二人看”这一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也有的论文是以文人作品为对象。美国惠特曼学院副教授魏淑珠论文《孔尚任的扇里乾坤》,细致分析了《桃花扇》中那柄扇子的三重作用——作为“梭子”编织剧情;表征明朝江山;象征理想国“桃花源”——并连及全剧末了在蓬莱岛上“人间悲剧升华为宗教喜剧”的结局,对这部文人名作的内涵进行了见微知著的释说。

还有部分论文讨论了中国的大文化背景对戏曲的深层制约。周育德论文《戏曲舞台的哲理认知》,认为是中国哲学的独特智慧给中国戏曲指点了独特的“剧戏之道”:“变则通”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哲学思想,与戏曲舞台的时空自由有关;“立象以尽意”及“得意忘象”“离形得似”等哲学思想,与戏曲的虚拟表演有关;“有生于无”及太极阴阳等哲学观念,与戏曲在“假定”中“般演古今事,出入鬼门道”有关。任光伟论文《从东西方戏剧之比较谈阴阳五行说对东方写意戏剧之影响》,认为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主要思维定式,中国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在阴阳五行中几乎都能找到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戏曲的现状及未来,是会议讨论的又一热点。吴毓华论文《转型中的戏曲艺术》,认为继80年代“探索戏剧”的喧腾之后,一个适应着市场经济和多元并存的戏曲艺术新格局正在建构之中,戏曲创作在题材体裁、形式结构、艺术功能、价值趋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雅之作与通俗之作的界限已趋于淡化,戏曲正日益汇入当代艺术世俗化、平民化的大潮中。隗芾论文《中国戏曲的前途与农村广场戏》,介绍了当前广东潮汕地区农村广场戏演出的兴盛局面,指出当前戏曲总体衰落的原因在于违背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并认为“戏曲目前的唯一生路就是:回到滋生它的土壤中去——戏曲的再生之地,就是广阔的农村”。

对中国戏剧中不属于典型“戏曲”范畴的其他戏剧形态,也有论文进行了探讨。黄竹三论文《论泛戏剧形态》,认为在典型形态的“戏曲”之外,在中国还一直存在着具备一定戏剧因子、但发展水准较低而未成为完全戏剧的表演形式,不妨笼统称为“泛戏剧”,亟有必要从理论上关注该类戏剧的产生过程、实存种类及长期存在的原因。

此次东方戏剧展演暨研讨活动的特点,正如会议组织者所总结:一是把戏剧演出与学术研讨密切结合起来,一是以整体东方戏剧为议题,而把中国戏剧放到东方戏剧的大视野中研究,这将很有助于认识中国戏剧的优长、局限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凡在大会闭幕词中所说:这次展演和研讨活动“使我们对东方戏剧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使我们对东方戏剧的现状及未来有了新的思考。”

可以预期,这次戏剧文化交流的盛会必将对东方及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标签:;  ;  

“96东方戏剧展览研讨会”综述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