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访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庞元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博士生论文,重大问题论文,导师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什么要提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记者:发展观问题极为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庞元正:的确是这样的。发展观有两种不同的使用含义,一是作为哲学专有范畴的发展观;一是作为发展理论专有范畴的发展观。哲学发展观是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看法。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发展观: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两种方式,矛盾是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被称为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或者即使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增长、场所的变更,不承认事物有质变,不承认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我们现在要谈的发展观,主要是在发展理论的意义上使用的。发展理论是一个专门研究现代化问题为核心内容的跨学科的新兴社会科学群,包括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发展史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它把发展视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等问题,是发展观研究的基本问题。
记者:两种不同含义的发展观有什么关系吗?
庞元正:当然,要看到上述两种意义上的发展观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哲学上有什么样的发展观,相应地就会影响到在发展理论研究中有什么样的发展观,而在发展理论中发展观研究的成果,又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哲学的发展观。
记者:请您谈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庞元正: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把这一发展观简要地称之为科学发展观,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的来历。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记者:那么,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什么要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呢?
庞元正: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要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归结为以下五方面的考虑: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我国发展中的各种不协调问题的必然要求;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正确选择;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可以肯定地说,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有长期的指导性。有的同志认为,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因为我国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严重不协调的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加以纠正和调整。有的同志反对这样的看法,认为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不能说我国的发展出现了重大问题,否则就会导致对改革开放的否定,导致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否定。应当说,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把两者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更全面。不能否认,我国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不协调问题,需要纠正和调整。但是,不能因此得出否定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的结论,因为,出现这些问题,有很多是难以避免的,当然也有由于我们重视不够而付出的人为代价。但不管怎样说,我们发展的成就是第一位的,这是举世公认的。同时也要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样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胡锦涛同志指出,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什么关系
记者:据我观察,理论界一些同志在如何看待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存在着一种打着科学发展观的旗号,贬低和否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倾向。
庞元正:理论界确有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立起来,如认为邓小平理论属于“旧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属于“新发展观”;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是“以物为本”,是“黑色发展”、是“先富论”,是“不平衡发展”,“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是“绿色发展”,是“共富论”,是“平衡发展”,特别是提出“以人为本”,从而才解决了“发展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如此等等,乃至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指导思想上的局限性已经对中国今天的发展形成了束缚。”这种对比有的明显歪曲事实,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割断历史,有的主观臆断,很容易搞乱人们的思想,对此需要给以澄清和保持清醒认识。
记者:那么,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庞元正: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等一系列我们党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五个统筹”,提出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循环经济等等,这些又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推进。那种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截然分开、对立起来的做法,是对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双重错误解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指导下,通过对现代化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借鉴和吸收国外发展理论和发展观研究中的有益成果,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和怎样判断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人所谋求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发展;是紧跟科学革命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持续发展。
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没有科学发展观。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极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思想,适应实践的需要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新概括,使科学发展观成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关系
记者:唯物辩证法重点论认为,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抓住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矛盾和主要方面。
庞元正:是的。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当然,社会的全面发展决不能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发展,更不能仅仅归结为经济增长,但全面发展又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经济增长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又都离不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记者:据我所知,当前理论界有些人借以科学发展观为名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庞元正:确实存在这样一些倾向。有的同志认为,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没有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表明党的工作中心改变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再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了,于是有人主张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改为“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中心”;有人主张改为“以制度改革为中心”;有人主张改为“以协调发展为中心”;有人主张搞“多中心”即同时“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心”。这些观点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实践上是有害的,完全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记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不可或缺的根本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
庞元正:首先,这是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是我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为不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我们就不可能持续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可能为解决社会发展中不协调问题提供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手段。
其次,这又是坚持我国发展的基本经验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本来党的人大已经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了,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党内抬头,八大的正确路线遭到否定,其结果是在十年内乱中我国经济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经验,毅然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实现全党全国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从此我国的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人又提出要以反对和平演变为中心,这迫使邓小平在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能动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这样在整个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作为极为重要的基本经验提了出来。
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的,是我国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当然也必须珍惜和坚持这个宝贵的历史经验,而决不能违背和抛弃这个基本经验。
第三,这又是我国走和平发展的发展道路所决定的。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决心走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道路。中国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发展的基点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来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这样才能对外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与合作,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记者:科学发展观重在贯彻和落实,对这一问题您有何见解?
庞元正: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就目前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必须明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使科学发展观确实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目前,特别需要从“GDP崇拜”的片面发展观念中转变出来。
必须看到,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工具,但把GDP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具有重大缺陷,这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一是GDP有时不够准确。GDP指标会受到货币与人口等因素的干扰,以致不能提供经济增长的准确信息;二是GDP是个产出概念,不能衡量投入和成本;三是GDP是个数量概念,不能反映增长的质量;四是GDP指标不能衡量公正,GDP增长不能自行解决分配公正问题。所以,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把GDP增长等同于发展就更不正确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反对“唯GDP论”,反对片面追求GDP的倾向,破除把GDP作为考核地方发展和干部政绩惟一标准的做法。
反对“唯GDP论”,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否定GDP增长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从GDP发展的内在关系看:第一,GDP作为世界通用的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是反映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最重要的指标。第二,GDP虽然有重大缺陷,但至今还没有找到能够取代它的指标。虽然人们都在设法提出一些新指标弥补GDP的不足,但是这些指标还不能完全离开GDP去另搞一套,比如现在提出生态GDP、人文GDP,都是在GDP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条件。第三,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表现为GDP的增长。GDP增长了不一定导致发展,但没有GDP的增长肯定不能发展。第四,GDP增长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长远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GDP的持续快速增长,从现实看,解决我国面临的严峻就业压力,也必须使GDP增长保持适当的速度。
其次,是进一步转变政绩观念。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关。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转变政绩观。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干部的主观努力,也要看现实的客观条件。要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再次,是坚持求真务实,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先进的发展理念,这是党和政府的宣言,也是民族的追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但它的实践是有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每个时期实现的程度,受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不断地进行调整,既不能超越阶段,又不能因循守旧,必须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还必须看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技术障碍、体制障碍和思想障碍,最终还要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来解决。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创新,是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根本希望所在。
记者: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