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我国环境治理工作,河道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污染的原因、来源复杂,采用单一且传统的治理技术已经无法达到修复和改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引入多方位生态修复,强调多管齐下,一同改善和修复,这是保证水质净化和环境改善效果的重要举措,应得到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对小河流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措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中小河流;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措施研究
引言
河流的外界环境与内部体系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作用关系,外界的降雪、降雨等作用可补给河流水资源,从而确保了水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外,人类社会活动作为外界条件开发利用水资源。所以,外界条件与河流水系间具有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作用关系,在长期作用下处于动态平衡。
1我国河道治理现状阐述
我国早期河道治理重点多在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对于河道综合能力提升改造,如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等方面关注相对较少,河道渠化、裁弯取直等措施是常态化的治理手段。这种治理方式不可持续,尤其是各地水环境问题频发、黑臭水体现象逐渐严重,更加凸显维持河流生态化的重要性。研究了关于多自然河流治理方式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河流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相对较早的关于河流生态治理方式的系统研究。近二十年来,河道生态治理方法逐渐在国内普及,大小河流治理都秉承着维护河流生态化的理念,治理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治理模式。
2015年,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提出要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更是呈现全面开花的景象,各地纷纷加快治理速度,截止目前,生态环境部认定的2100个城市黑臭水体中,完成治理1745个,治理中264个,已经进行方案制定的91个,未治理0个。这说明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已经全面开展,且很多工程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城市河道将完成治理,重现河清水净景象。农村河道未纳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没有具体治理时间节点的要求,目前仍然是各地根据资金和需求零星安排工程,但在城市河道治理完成后,以及河长制的推动下,将成为下一步全国河道治理的重点。
2生态河道治理原则分析
1)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并将认为是最基本的原则,尽可能的维持河流的原有自然形态和原始属性。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充分发挥河流的自我净化、自我清洁的功能作用。对于部分临河建筑物可按照水利工程防洪要求的水位、宽面宽度进行拆除,划定河道蓝线与扩宽河道,确定保护范围与管理区间,应尽可能的避免使用水泥或浆砌石等硬化措施作为河岸护坡形式,所选择的护坡材料应有利于提升湿地和植被率、提高河道的垂向连通性、有助于坡面植被的生长与修复,河道治理的选择应考虑河道的亲水性和多样化原则。
2)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现代化生态河道治理中可持续发展属于河流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河道整治必须考虑的重点内容。因此,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类发展与河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河流的整体生态环境,河流生态治理必须要有能够保证河道正常流通的水容量与水源。
3)植物合理配置措施。实践表明,将足够的树木种植在河道附近不仅能够提高河流的调节能力,而且可有效改善河道的水体环境。树木在调节区域小气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树木的枯枝落叶可增大降雨径流时间和土壤入渗量,在保持水土和拦蓄径流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另外,河岸植物还可与水系统中的动物、植物产生交换,有利于增大水体的物种多样性和河流的净化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协调统一性。在生态河道治理中还要考虑艺术设计、生态学及美学等多学科理论,从而使得治理后的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协调统一,并为附近居民提供宜居的自然环境。
3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研究
1)河道治理机构。我国河流分布范围广泛且大小河流众多,因此治理过程繁琐且难度高,需要城建部、环境部、水利部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这就要求在治理过程中各部门应具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目标,在河道治理中充分融入生态治理、环保理念。
2)河道治理制度。科学、规范的制度是保障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基础,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理制度是保证各项治理措施步入正规的重要依据,在河道治理中真正落实各项措施。
3)治理措施。不同区域的河流其治理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就是以轨迹化、数量化、流程化标准实施治理措施。轨迹化是指为便于查询追踪应建立河道治理台账,并确保资料的完整性;数量化是指为使得治理效益更加应量化河流治理标准;流程化是指需要建立标准的河道治理流程,从而避免工作疏忽和人为随意性干扰。另外,为确保各项生态治理措施落实的到位并发挥其功能效应,河道治理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对治理工作人员及其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并实施奖励惩罚制度。
4生态修复技术探究
多方位生态修复是一种以多管齐下为方针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将不同的治理技术结合到一起,并通过管理的统筹,实现长效运行,目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对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人工净化以及对水体自净能力的加强。其中,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指的是通过雨污分流和生态驳岸的建立将外源污染截留于河道范围以外;对内源污染的控制指的是采取河道清淤及生物酶对不同类型的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与消减;人工净化指的是利用超微净化等新方法对已经被污染的水体实施净化;水体自净功能的加强是指通过生物群落构建或完善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这项技术完全摒弃了过去单一、落后的治理方式,在当前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它能有效截污,避免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防止富营养化,实现源头控制;采用周期性的清淤方式,河道淤泥不再逐年累积,防止内源污染;采用人工净化的措施,当水质的恶化情况比较严重时,立即启动,对水体迅速净化,尽快恢复透明度;完善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的基础上,增强景观效果。
最近几年以来,各个行业发展迅猛,带动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从生产角度来分析,由于各大工厂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日用品种类越来越多,工业生产量日益增大,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污染。当前,大部分的湖泊,包括水库边缘,经常会出现一些绿色、悬浮物体,很多鱼塘的表面漂浮大量死鱼,农村的小水沟内部水体变黑,发出恶臭味道。在城市居民楼附近,一些景区用水的含氧量特别低,会滋生大量细菌与病毒,而变质水体当中繁殖较多的蚊虫,使得河道水环境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而且可以实现全方面实施,减少生活污水量,保证水体更加清洁。该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对河道水环境污染进行有效修复与治理,以便早日实现生态平衡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各类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河道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在修复生态系统、改善水体环境、水土流失治理以及边坡灾害防治控制等方面河道生态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我国对受污染河流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河道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佩楼.中小型河道治理的新型护砌型式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5 (4):53-55.
[2]吴事陆.城市河道生态护坡工程设计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6(2): 24-25,28.
论文作者:穆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河道论文; 河流论文; 水体论文; 生态论文; 措施论文; 城市论文; 水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