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中心医院 薄利魁
内容摘要:目的:观察地西他滨对复杂核型MDS和AML的疗效与副反应。方法:将收治的11例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观察疗效与副反应。结果: 4例CR, PR与血液学改善分别1例,有效率为54.55(6/11)%;患者中6例(54.55%)输血依赖状况有所好转,1例(9.09%)存在恶化,4例(36.36%)输血依赖情况未见明显改变。患者中Ⅳ、Ⅰ~Ⅲ骨髓抑制分别为4、6例,1例未见明显骨髓抑制状况, 2例(18.18%)出现化疗相关感染,轻度药物性肝损害3例,停药并给予护肝处理后均得以改善。结论:给予复杂核型MDS和AML患者采用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疗效确切,患者发生严重骨髓抑制与其他副反应较低,但当前对其与其他药物联用、缓解后的维持治疗等还需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关键词: 地西他滨 复杂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同属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1]。经IPSS危度分析显示中/高组MDS极易转化为AML,且患者预后效果差。临床当前对 MDS与AML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研究表明DNA异常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失活与之密切相关[2]。由此为我们通过控制DNA甲基化与激活失活基因治疗MDS与AML寻求到了新方向。我院本次对收治的11例MDS与AML患者采用了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旨在观察该种给药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例MDS和AML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患者中男、女性例数分别为7、4例,年龄范围在22~74岁,(58.2±2.3)岁为年龄平均数。所有患者诊疗前有血常规、骨髓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检查,诊断标准依据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MDS患者遵循IPSS危度分析,患者中2例中危1组,3例中危2组,2例中危3组;3例AML,1例CMML。
1.2治疗方法 均给予每天静滴1次20mg·m-2地西他滨,每次静滴时间均超过1小时,连续静滴5天,一个疗程28天。观察与记录体温、血常规与肝肾功能状况。对于体温超过39℃患者给予病原学等检查,每个疗程结束后均对其骨髓细胞学予以复查。
1.3疗效与副反应判定 疗效评价标准见参考文献[4],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有效为CR与PR之总和。患者出现的副反应依据WHO要求对化疗药物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判定。
1.4生存评价 本次观察结束点为患者病亡或MDS发展为急性白血病与复发,计算所有患者用药后无疾病进展的存活时间。
1.5统计学运用 运用SPSS16.0软件,将%分别作为计数资料。
2结果
2.1临床疗效 4例CR,其中1例1个疗程后即达CR,另3例2个疗程后即达CR;PR与血液学改善分别1例;有效率为54.55%(4+2/11)。6例有效患者中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平均为9.5个月,见表1。患者中6例(54.55%)输血依赖状况有所好转,1例(9.09%)存在恶化,4例(36.36%)输血依赖情况未见明显改变,见表2。
表2 输血依赖情况对比
2.2副反应 2.2.1骨髓抑制:患者中Ⅳ、Ⅰ~Ⅲ骨髓抑制分别为4、6例,1例未见明显骨髓抑制。白细胞与血小板的下降中位时间分别为3(1~5)与6.5(1~13)天;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1.5(0~23)与14(0~28)天。2.2.2感染: 2例(18.18%)出现化疗相关感染。1例为肺部感染并发腹腔感染,死亡;1例为肺部感染并发心功能不全,抗感染7天后好转。2.2.3其他副反应:轻度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为3例,停药并给予护肝处理后得以改善。
3讨论
DNA甲基化是真核细胞表观遗传学中的一种重要修饰,它在基因失活、印记以及X染色体失活与基因组内寄生序列的转录抑制等方面意义重大。临床常将甲基化异常作为细胞恶化的早期标志,体现为特殊基因的高甲基化伴总体DNA低甲基化,该种异常修饰影响了抑癌基因与其他关键基因的失活与发生突变。白血病与MDS均存在高甲基化与多种基因沉默的特性。地西他滨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其可逆转DNA的甲基化过程,激活沉默失活的抑癌基因[5]。该药自被批准应用于临床对MDS的治疗后已取得显著成效。
我院本次观察发现治疗有效率为54.55%,其中1例经1个疗程用药后即达到CR,另3例经2个疗程用药后达到CR,PR与血液学改善分别1例。相关报道指出地西他滨总疗效与治疗疗程存在相关性,本次因考虑到患者副反应与经济承受能力,我们在持续2个疗程后即进行了疗效判定,但我们建议有效患者可持续用药4个疗程以上加以巩固治疗。本次发现地西他滨多疗程维持治疗患者平均无疾病进展时间9.5个月,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由此说明长周期治疗疗效更理想,但这还需加大观察样本以进一步证实。本次观察发现骨髓抑制是最为多见的一种副反应,这也是导致临床用药量减少与治疗中断的主要原因,患者中有1例因骨髓抑制并发重症感染而死亡,其他如肝功受损、轻度恶心等毒反应在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得以改善。
可见:给予复杂核型MDS和AML患者采用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疗效确切,患者发生严重骨髓抑制与其他副反应较低,但当前对其与其他药物联用、缓解后的维持治疗等情况还需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菁媛,周敏,冉启杰等,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1):19~22.
[2]柯晴,岑洪,胡晓华,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7):1068~1070.
[3]杨柳,舒航,吴冠宇等,地西他滨联合半量H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3,36(6):528~531.
[4]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32~235.
[5]杨华,朱海燕,韩晓萍等,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6):117~119.
作者简介:薄利魁,男,1960年5月20日出生,毕业于沈阳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本科学历,现工作于铁岭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
论文作者:薄利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前沿》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患者论文; 骨髓论文; 疗效论文; 疗程论文; 白血病论文; 核型论文; 抑制论文; 《健康前沿》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