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在这些作品中隐含了许多精深含义,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我们去思考、去发挥、去开拓。特别是我们课本中所选的那些作品,都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精华,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上好古典诗词教学课,也是每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职责。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点:
一、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诵要水到渠成。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三、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除了在形式上讲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外,还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知人论世鉴赏法。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2.抓住意象赏诗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比如:李清照的词《一剪梅》,抓住红藕、玉簟、兰舟、过雁、落花、秋风等一系列典型意象来抒写词人的离情别绪,倾吐着词人的相思之苦和孤独寂寞的内心感受。
不过,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积累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凭栏,多为思恋他人或发泄心中忧闷之意。
3.关键词句推敲法。作诗讲究炼词炼句,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如:杜甫《旅夜书怀》第三四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垂”和“涌”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涌”就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而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借景间接抒情来表达孤独的心境,意象丰富,气象阔大。
此外,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如表达技巧有衬托、渲染、虚实、怀古伤今、借景抒情、寄寓寄托等。
总之,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多方位的思考。 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当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论文作者:刘 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5
标签:诗歌论文; 意象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都是论文; 作品论文; 语文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