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_存在论论文

意识形态: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_存在论论文

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马克思论文,新论论文,概念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意识形态明确地称之为一种国家机器,是由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最早作出的。但是,从马克思主要地从存在论而不是知识论意义上考察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把意识形态纳入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意识形态概念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进一步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只有被当作一种政治分析才是可理解的。

一、作为存在论概念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被普遍认为是在意识形态概念史上提供了早丰富理论成果的作家。但是,什么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确切含义?学术界长期以来聚讼不已。根据米尔斯(C.W.Mills)的概括,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1)马克思恩格斯基本上以轻蔑的方式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把它当作“虚假的”、非科学的阶级观念。(2)马克思恩格斯——或者说仅仅马克思——在某种意义上把“意识形态”当作一个中性的、描述性概念,理解为一般阶级观念,他们的认识立场无论如何是没有偏向的。(3)马克思恩格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一种是轻蔑的方式,一种是中性的含义,因此必须根据他们使用的语境来区分出不同的含义。

我们认为,只要停留在论争真与假、科学与非科学关系的知识论框架中,上述理论困难便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也就得不到应有的解读。因此与那种把意识形态同时理解为一般阶级观念和一般社会认识理论来论述“中性”说的做法相反,我们主张把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当作存在论概念而不是知识论要概念来理解。

什么是作为存在论概念的意识形态?从知识论角度来看,意识形态是贬义词还是中性词全因为它们是真还是假、科学还是非科学。在这里,不同解释之间的对立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存在论的角度看来,人是意识形态的存在物,因此意识形态不是认识的结果(比如真假),而是认识的前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致真理性认识,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

讨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存在论意义,首先需要对其意识概念作出新的理解。

事实上,马克思并不在与“存在”、“物质”、“外部实在”等传统的对举关系中使用意识概念。与近代哲学家强调意识的主体性不同,马克思强调了意识在社会生产中的生成性质。马克思是从人的存在论特性的根基中理解科学、知识的可能性,而不是像近代认识论哲学家那样,从作为人的存在论特性之派生物的科学知识来规定人的存在论特性。

必须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家在确立意识的存在论意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黑格尔,实现了近代主体性认识论哲学向互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转型。

可见,马克思的意识——社会存在、理论——实践解释结构,意在探讨社会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形塑关系,而决不仅仅是为了在认识论意义上探讨理论的来源、发展过程、检验标准等等。意识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意识形态批判

从起源上看,法国哲学家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于1796年最早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指称其彻底的感觉主义理论,与经院哲学、神学和宗教等形形色色的谬误见解相对立。

在特拉西之后50年,马克思指陈青年黑格尔主义为意识形态。马克思使用这一术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阿尔都塞说:“在这里,意识形态被看作是纯粹的幻想、梦想或虚无。所有意识形态的现实都处在其自身之外。”

事实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不是现成的。如果我们不拘泥于术语的使用和在不同时期使用中的细微差别,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学说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马克思对哲学和社会政治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他的著作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是连续的。

1.从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

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乃至全部思想发展的转折点。

但是,马克思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所作的批判中,并没有如阿尔都塞所说的那样,把意识形态看成是纯粹的幻想、梦想或虚无,恰恰相反,他提出了关于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的关系问题,关于青年黑格尔派所作的批判与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事实上,在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和随之的费尔巴哈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就没有把这些他后来称之为意识形态的理论看作纯粹的幻想。

从强调国家理想主义、宗教的现实基础出发,马克思才主张必须“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推动他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

2.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其本质,意识与意识形态

那么,意识形态是如何起源的呢?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随着分工的发展,特别是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这种真正的分工出现以后,“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即产生意识形态。

分工中包含的矛盾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意识形态就是对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的合理性论证:在阶级之间的斗争中,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对(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出一个说明。它们都是社会存在,类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任何社会意识都具有存在的特性,但是意识形态是某种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毫无疑问,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不是建立在真与假、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架构中的。对马克思来说,重要的不是错误的观念,而是现实的社会矛盾,因为前者正是后者的产物。换言之,现实的社会矛盾才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出现。

具体地说,它作为某种狭隘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但是在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意识形态既表达它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宣布这种根本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又要竭力掩蔽这种根本利益,把它说成是全体人民的普遍利益、共同利益。

但是,如果意识形态全都是谎言,那么它们是不堪一击的,不可能在长时期充当人们的思想的精神力量。

在这里,马克思的高度在于,他“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展开对意识形态必然否认或掩蔽社会现实矛盾的原因分析。

与其说意识形态把真实的现实生活世界转化成了想象的形式,不如说意识形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世界即异化了的人类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因此,意识形态既是“幻想”,又是真实的。从把阶级利益说成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言,它当然是幻想;就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境况的反映而言,则是非常真实的,它体现着阶级统治的内容。

3.意识形态的作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马克思采纳了拿破仑以轻蔑的方式使用“意识形态”这个词的态度,但是由于马克思看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论意义,所以他在批判意识形态时没有过多地停留于意识形态的真假问题上,而是突出地关注了意识形态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

意识形态扭曲或掩蔽现实关系,这在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必须指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更多地落脚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时代,商品成了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产生了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地在更高阶段上进行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一方面作为再生产的重要因素,不断地加强商品的商品性质,以使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永久化;另一方面,再生产也越来越深入地加固“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并使之发展到“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形式。

进一步说,由于在资本主义时代,随着等级制的废除,随着纯粹的经济划分的社会的建立,阶级意识进入了一个可能被意识到的时期。因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们对于商品、货币和资本的这种神秘化形式“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4.意识形态的消灭或终结

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甚至是一种虚伪意识,但是它是又无处不在的。

资产阶级不仅制造出意识形态,而且竭力发挥它在实现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方面的作用的事实表明,克服意识形态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在马克思看来,克服或消灭意识形态何以可能呢?

马克思说,要“跳出意识形态”,首先要改变“考察方法”,即不能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而应该从人们的真实的生活过程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人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意识形态制造的种种神话,关于意识的空话才会让位于真正的知识。

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一种非意识形态的意识的可能性。通过这种非意识形态的意识,可以揭穿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以使这种斗争得不到任何信任;它是那种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但是隐蔽着的基本内容相适应的概念。我们知道,这种“真正的知识”就是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中得出的是革命的结论。就此而言,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但即便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可以用一种非意识形态的意识来克服。认为意识形态可以在意识层面得到克服,这是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因为任何意识形态都有其现实基础,即狭隘的物质实践和异化的社会关系,只要这种社会基础不得到改变,意识形态就不会被克服。马克思说,要真正地、实际地消灭意识形态的词句,从人们意识中消除这些观念,“就要靠改变了的环境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而异化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改变,马克思说,“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的强调,同样适用于意识形态的消灭或终结。

从上可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批判性范畴,他主要地把它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作为意识形态批判——是其深厚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意识形态与阶级意识、上层建筑

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作出这样的理解,自然不能回避可能的理论困难。第一,意识形态与阶级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二,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如前所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存在论概念,他较多地强调了意识、意识形态的存在特性,强调了即使意识的改变也需要以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改变为前提,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不重视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重要性。在思想意识层面占领优势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重要保证。在最初赋予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历史使命时,马克思就指出,无产阶级要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批判的武器不能当作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那么,无产阶级的意识是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有没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答案是否定的。尽管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在力图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中,也必须在初期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但是马克思从来没有把无产阶级意识、共产主义意识称之为意识形态,他也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意识形态。

这样,上述的问题就变成了:无产阶级意识作为一种阶级意识、阶级观念,为什么不是意识形态?

无产阶级意识、共产主义意识之所以不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是因为无产阶级是一个革命阶级,无产阶级意识是一种彻底革命的意识。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必然性的结论。

彻底革命的意识当然可以刺穿意识形态。那么,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无产阶级意识是否仍然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是以实现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为历史使命的阶级,因而它成为统治阶级,就改变了阶级、阶级统治的含义。毫无疑问,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不但不会产生新的意识形态,而且从根本上铲除了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

当然,共产主义革命不会“一下子”完成。在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发展的阶段论中,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各种意识形态,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力量是不会很快消除的。

如何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马克思指出了必需的客观前提:迫使人们奴隶般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马克思也论述了超越意识形态的主观条件,特别是他把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看作是刺穿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因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讨论了意识形态与阶级意识的关系,我们紧接着来讨论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马克思借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比喻,来描述人类社会的结构。

如果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还把宗教、哲学、道德等等意识形态称为意识的某些理论产物和形式,强调意识、意识形态都是受社会存在决定的,那么在1859年的“序言”中,马克思强调考察社会革命时代的变革,“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在这里,马克思正是在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不是对立起来,因为科学是外在于、独立于意识形态的——的意义上提出了意识形态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意识到社会基本矛盾并力求把它克服,但只是在理论、观念中的克服。

只要我们像卢卡奇那样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意识,其社会结构理论的解释力也就清楚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喻,并不适用于全部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它仅仅适用于阶级社会又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它既不能简单照搬到对以前的社会形态的分析中去,也不能简单照搬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分析中去,它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的生活关系”构成了国家及其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以便指导无产阶级把推翻国家、消灭意识形态的斗争与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相联系。就意识形态是国家的实践的观念而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从属于他的国家理论的。

但是应该看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未完成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已经论及但未有充分展开的内容,对这一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新历史实践向这一概念提出的新挑战等等,都为后人们发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留下了广阔的余地。对此,我将另文专论。

标签:;  ;  ;  ;  ;  ;  ;  

意识形态: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_存在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