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_自我效能感论文

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能论文,中职论文,自我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2)10-0094-05

一、问题的提出

班杜拉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旨在深入揭示自我认知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的感受[1]。与自尊、自信等具有特质倾向的概念不同,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具体的,由个体所处情境、所执行任务决定。因此,他根据自我效能感的具体性水平将其分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领域自我效能感和具体任务自我效能感[2]。一般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应付生活中多种领域问题的自信心水平;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包括职业内容、职业行为过程两方面。根据Crites(1978)的职业成熟度理论,可将职业行为过程具体分为五个维度,即自我评价、信息搜集、目标筛选、职业规划和问题解决[3]。

以往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多以大学生和研究生为对象,少数学者对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过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日益增多,中职学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其就业问题也备受关注。然而,学业上屡次受挫的经历,导致他们对未来的学习乃至就业充满困惑,加之年龄尚小、情绪易受波动、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等现实问题,都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个特殊群体的自我效能感状况有明确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昆明市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情况、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促使中职学生通过准确的自我评价、全面的信息收集、合理的目标筛选、清晰的职业规划、高效的问题解决实现从“低成就者”到“高择业者”的转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前期试测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学校级别、年级、性别等分层标准随机选取600名昆明市中职学校学生作为正式施测对象。发放问卷共计600份,回收600份,有效问卷共计553份,有效率为92.2%。

(二)调查工具

采用根据彭永新、龙立荣、龙燕梅2003年修订的中文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DMSE)及其简式(CDMSE-SF)[4],并结合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修订的“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信息、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三个部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信度为0.788,与该量表在多国测定的信度(0.75~0.91)基本一致。其汇聚效度和区分效度已为广泛研究结果证实[6]。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经修订后用于中职学生信度良好(r=0.929),有较强的辨别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三)调查方式

严格遵循心理测试程序,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使用统一指导语,当场回收。测试无时间限制,大致完成时间为15分钟。

(四)数据处理与统计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

由表1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每题平均分(2.513)略高于我国高中生常模(其中男生常模为2.5,女生常模为2.39)[7];由表2可知,各因子中每题平均分均在3分以上,略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但从二者极端值和标准差相差较大可知,尽管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略高于常模和均值,但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二)中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通过两项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r=0.568,p<0.01);同时表3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因子也显著相关(p<0.01)。

(三)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差异

1.性别差异 由表4可知,中职学生仅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更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不显著。

2.年级差异 无论是一般自我效能感(F(2,550)=7.911,p<0.001),还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F(2,550)=7.198,p<0.01),在三个年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各因子的年级差异还可知(见表5),除目标筛选差异不显著外(p>0.05),问题解决差异显著(p<0.05),其余因子差异非常显著(p<0.01),均为高三最高,高一次之,高二最低。

3.城乡差异 在553名中职学生中,375名来自农村,占总人数的67.8%;178名来自城镇,占总人数的32.2%。城市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t=-2.834,p<0.01)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t=-2.188,p<0.05)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具体而言(见表6),城市学生在自我评价、搜集信息和职业规划等方面成绩优于农村学生(p<0.01)。

4.影响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其他因素

工作经验对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在553名中职学生中,261名有工作或兼职经验,占总人数的47.2%;292名没有工作或兼职经验,占总人数的52.8%。有无工作经验对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t=3.655,p<0.001)、尤其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t=2.518,p<0.05)影响显著。有工作或兼职经验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更高。通过各因子得分也可看出(见表7),有工作或兼职经验者在职业决策的各个方面自我效能感均更高。

工作意向对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在553名中职学生中,282名有明确工作意向,占总人数的51%;有271名没有明确工作意向,占总人数的49%。有无工作意向同样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t=5.192,p<0.001)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t=7.530,p<0.001)有显著影响。有工作意向者自我效能感更高,且表现在职业决策的各个方面(p<0.01)。

四、分析与讨论

(一)中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择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的特质与非特质倾向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班杜拉认为活动领域的差异性决定了自我效能感的不尽相同,因而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另一些学者则希望找到不以领域为转移的绝对一般自我效能感[8]。本研究中,两种自我效能感虽呈显著相关却未完全重合(见表3),相关表明范畴相同,具体性水平不同;差异表明自我效能感因具体任务和情境有所差别。此结果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班杜拉的观点。同时,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因此,我们可采取“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兼顾培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促进二者的相互影响实现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全面提升。

(二)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这与众多学者以往研究结果相同[9],扩大了其适用群体。个体差异具体如下。

1.性别差异 已往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一般自我效能感较女性更高[10]。本研究再次证实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中职学生。其原因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男性与女性的传统刻板印象密不可分。然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因子不存在性别差异却与前人研究中“男生在目标选择、问题解决方面高于女生”[11]的结论不太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研究群体不同。群体特殊性和年龄阶段差异性都有可能对各因子的性别差异产生间接影响,具体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二,选取群体的性别比例不同。由于我市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女多男少”的情况,势必会形成中职学校女生的群体优势,使其表现出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进而缩小了男、女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各因子上的差异。此外,随着女性社会地位逐步提高、职业刻板印象日益淡化,大量女性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随之提高。当更多成功职业女性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榜样时,也促使了女性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进一步提高。

2.年级特征上的差异 无论是一般自我效能感还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我市中职学生均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存在“先随年级上升有所下降,后又回归并持续增高”的趋势(见图1、图2)。随着年级的上升,中职学生在从学习到实习、从学校到社会的经历中完成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心理蜕变。班杜拉认为,成败经验和情绪状态对个体的自我效能将产生巨大影响[12]。初入学时,刚脱离中考压力和落榜失意的中职学生对未来满怀憧憬,饱满的情绪状态使其自我效能感较高;学习和生活的种种挫折又使他们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效能感急剧下降;直面社会后,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调节情绪,自我效能感得以回归并持续升高。

图1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级特征上的差异

图2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年级特征上的差异

3.户口特征上的差异 班杜拉指出,当个体处于难以适应、控制且容易引起焦虑的情境时,自我效能感水平会有所下降;同时,旁人的言语劝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13]。与因地理优势而产生心理优势的城镇户口学生相比,农村户口的学生大多自小生活在农村,环境的突然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尤其在面对无法控制的情境时更容易焦虑甚至恐惧。加上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孩子的真实处境和感受又缺乏了解,因而鼓励甚少且不够有效。因此,农村户口学生无论是一般自我效能感还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较城市户口学生更低。

4.工作经验及工作意向差异 有工作经验者无论是一般自我效能感还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显著高于没有工作经验者的结果再次证明,个体成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效能信息源,它对个体自我效能感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巨大。同时,有明确工作意向也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这一结果有力地证明了目标设置与自我效能感的发展间也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合理的目标设置能作为个体衡量自身绩效的标准,并能在达成之后实现自我效能的累积;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又将促使目标设定水平得到相应提高,从而强化目标承诺,提高绩效[14]。

(三)个体差异对中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中各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

1.城乡差异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中各因子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农村学生自我评价、信息搜集和职业规划的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学生。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殊国情一方面使得农村在信息渠道多样化和信息化程度上与城市存在差距。信息渠道的相对单一、信息化水平的尚未完善致使农村学生信息搜集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另一方面,城市学生自小就频繁接触各类信息,加上老师、家长的引导和同龄人的影响,比农村学生更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更深刻。

2.年级差异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中各因子水平的影响 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中,仅“目标筛选”因子的年级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与中职学生年龄尚小、经历过少、心理和社会性成熟不完全有关系。正如林崇德先生所言:个体在20岁前能达到生理的完全成熟,25岁左右能达到心理的完全成熟,而社会性成熟是需要步入社会、历经体验才能实现的[15]。尽管高三年级学生其他因子水平已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年级,但其把握、筛选择业目标的能力仍需随年龄增长和阅历丰富不断提高。

第一,我市中职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各因子均存在较高正相关。

第二,我市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个体差异较大: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较女生更高;高三学生自我效能感最高,高一次之,高二最低;城市户口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农村户口学生更高;有工作经验或明确工作意向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更高。

第三,我市中职学生个体差异还影响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因子的水平:城市户口学生在自我评价、信息搜集、职业规划等方面比农村户口学生水平更高;高三学生除“目标筛选”外均比一、二年级学生水平更高;有工作经验或明确工作意向的学生各因子水平均更高。

综上分析,在培养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时应从自我评价、信息搜集、目标筛选、职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方面入手,采取“重点培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兼顾培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相结合的方式,分群体、分层次、分步骤地帮助学生实现从“低成就者”到“高择业者”的转变。

标签:;  ;  

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_自我效能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