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编写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域论文,单元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相比较,本单元在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面,有较强的综合性;二是从教学内容的组织线索来看,“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是一个新的提法,它把以前放在部门经济地理中的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作为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来理解,从而打破了学科体系,突出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根据对这一单元的上述总体把握,在编写教材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从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
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范畴是生产活动、居住活动、地域联系活动和旅游活动等。人类通过这些最基本的活动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创造出人文环境。为了突出人地关系这条主线,教材把地域联系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来讲述,从这些活动提高了人地关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角度加以组织,而不是从部门经济地理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这个思路,本单元的总体框架为:
为了体现教材不从部分经济地理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材突破了以往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条块分割讲授的模式,把上述部门中的部分内容综合在一起,在第1课“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中讲述,强化学生对这些部门是人类地域联系的方式或手段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教材首先介绍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业务环节。接着,教材又进一步说明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作为流通领域生产部门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不同地域人类的活动要通过物质的流动、信息的流动、票据的流动相互影响和制约,而这些物质和信息是通过不同的载体流动的,不同的载体其特点各不相同。同时,这些行业又是流通领域重要的生产部门。
从第2课到第8课分别介绍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这几课虽然涉及了经济地理的若干方面,但不强调部门经济地理的系统性,而是突出介绍了两个层面的知识。
第一,区位的知识,这是教材的重点。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区位因素,就是同一个部门(如交通运输业),不同的行业(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洋运输等)其区位因素也不尽相同。这部分知识头绪较多,如何把它们组织好,是编写这部门内容时重点考虑的问题。首先,要把知识结构化,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教材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引出了“交通运输网”这个名词。在这里引出此名词的目的,不在于讲交通运输网本身,而是作为知识的铺垫。交通运输网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由一系列交通运输线(如公路线、铁路线、内河航线、远洋航线、航空线等)和一系列交通运输点(如车站、码头、航空港、交通枢纽等)组成的。对交通运输网的理解和认识,必须建立在对交通输运线、点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教材是按照“交通运输线→交通运输点→交通运输网”这样一个思路设计教学内容的。然后,对众多的知识采取详略结合方法。例如,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重点讲铁路、港口,而对其他内容,如公路、车站、机场等采用练习或图示等方法简单介绍。
第二,不同地域联系方式的基本运作过程和状况。如果说区位的知识相对来说是对某一地理事物的静态分析,那么,对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运作过程的简单介绍,是对它们的动态分析。例如,教材中讲到的合理运输和综合运输、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其中有“邮件的传递示意图”、“电信网和电信设备”两幅图)、商业网等内容都是对现代交通运输和通信过程或状况的说明。
二、联系实际,突出个案分析
本单元涉及到的许多知识,都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如何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是编写教材时认真考虑的问题。当然,这个“用”,有不同层次上的含义,我们对高中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会用所学知识对国家的一些建设项目进行简要的分析。因此,教材采用一些个案分析的方法,提出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同时学习分析方法,这样才能把知识学活。
教材中选择南昆铁路为例子,主要考虑两个原因。第一,现代交通运输线的区位一般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1)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产生的一种需要,目前,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运输。(2)自然环境因素。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是凭借天然的和人工的线路在运动中进行的,它涉及到很大的空间。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3)科学技术因素。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有些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尽管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但有许多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自然条件影响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南昆铁路的建设,能够比较好地反映上述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南昆铁路是20世纪末我国建设的一条现代化的铁路,对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学生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在具体设计这段教学内容时,教材首先从总体上说明哪些因素影响南昆铁路的区位,特别突出了社会经济因素对南昆铁路区位的决定作用。教材中所列的第一点体现了经济因素对南昆铁路区位的影响;第二点体现了城市、人口、民族等社会因素对南昆铁路的影响。这两点说明了修建南昆铁路的必要性,它是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点体现了科学技术因素对南昆铁路区位的影响。这里提到了此地地形、地质条件十分恶劣,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这些不利的自然因素,为修建南昆铁路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对南昆铁路区位的比较细致地分析,来说明影响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归纳,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
教材在每课的“活动”中,也是尽量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思考交通运输线的选线问题,教材在第2课的“活动”中设计了在规划区选择一条交通干线的题目。又如,交通枢纽的区位选择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或方法,对国家建设的一些大工程做一些简单的分析,谈一些粗浅看法,是很有意义的。从这点考虑,在第3课的“活动”设计了北京西客站站址选择的分析题。这些生动的事例有助于锻炼学生综合的、多层面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吸收和补充新知识,反映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比较,教材结合当前的实际,主要补充了两方面的知识。
第一,网络的知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发展到今天,一个很重要和鲜明的特征就是它们的网络性。教材在第1课中就讲到了流通领域生产部门的网络性特点,为后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教材在后面几课中,都进一步介绍了不同的网络,如交通运输网、通信网、商业网等,使学生了解到现代社会是由这些形形色色的网络维系着,它们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快捷。
第二,现代社会新的知识。这一点在通信方面最为突出。与邮政通信相比,电信通信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教材重点说明了现代电信通信,已经发展到了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电信业务时代。教材在介绍电信通信发展的过程中,还表达了这样的含义,即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是电信通信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安排了电子信箱和电视会议两幅照片,并用小字说明了它们的主要作用。目前,在很多发达国家,电子邮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邮局的邮寄业务,成为与电话一样的全天候的、方便的、经济的通信工具。在人们的名片上,除了通讯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外,通常都加上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我国也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电视会议是综合了声音和图像的可视会议系统的一种应用。它允许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一起讨论商业事务,如同在同一地点一样。而用不着长途旅行。教材还介绍了信息高速公路。例如,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通过介绍电信通信的发展,使学生了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了解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受到鼓舞和震憾。
总起来说,本单元内容丰富,头绪也比较多,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认真分析每一部分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才能体会编者的意图,做到详略适当,要求准确。例如,第1课中五种交通运输类型的内容,在初中地理中已经讲过,为了与初中地理不简单重复,教材把侧重点放在对这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经济评价上,而且采取了列表比较的方法。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教材中举了三个例子,分别从铁路、水路、航空等方面说明世界级的交通运输网已经形成,它们使人类的地域联系不仅局限在本国,而是扩展到全世界,人们之间的联系也随之愈加密切。并说明交通运输是联系世界各地的纽带,而不是这些交通线的分布。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本单元教材涉及的基本上是经济地理方面的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时,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其二,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地理综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很有用处。
2、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概念,与初中地理相比较,有了深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把握。例如,关于交通运输,有几个概念需要分清:(1)广义的交通包括运输和通信两部分,即指借助于客观物质实体,实现人、物和声音、信息的位移(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2)狭义的交通只包括运输,即指借助于客观物质实体,实现人和物质的位移。有时“交通”和“运输”两词是混用的,一般人们称之为“交通运输”。本课采用的是这一概念。(3)交通运输在社会生产中可以分为生产过程中的运输(企业内部如矿山、工厂、油田、林区、农场等内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运输)和流通过程中的运输(流通领域的专业化运输)。本课采用的是狭义的、流通过程中交通运输的概念。
3、对知识深度的把握。本单元所讲的内容中,“通信”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新知识、新名词较多,而这些内容又是不能回避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注意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要求。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新名词,如传真、数据通信、多媒体、电子邮件、电视会议等。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对这些名词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但切不可花费太多的时间;如果学生的基础不够好,最好不再解释,而只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现代通信的成果即可。第二,多举些例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通信的作用主要是联络和协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把通信视为社会活动的“神经系统”。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举些日常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如乡村的广播站,通过广播这种通信媒体,把一些生产信息及时传达给乡亲们;我们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通过电视这种通信媒体,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如天气、商品、生产等传递给人们。
4、注意联系当地的实际。本单元例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讲述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当地有更加典型的例子,可以多举当地的例子。教材中也有不少联系当地实际的练习,如第1课中设计的“活动”内容,是让学生画一幅家庭所在地区的平面草图,看一看家庭周围有哪些车站、商店等服务设施。对这些联系实际的练习,要引导和要求学生认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