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社会学视角谈中国的家庭教育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社会学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教育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仅研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且要研究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改革的研究,尤其具有特殊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及中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一词的社会教育家L·沃德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说:“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①”他认为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把生物学意义的人社会化。法国学者曼海姆在《教育社会学引言》中指出:“教育是原动力,它关系到人的适应性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改变和进步。”西方学者的认识是有其道理的,作为教育分支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而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是重要的“影响源”。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就如绘画者在一张洁白的纸上,为实现创作目的而作出的或亮丽或素朴或雅致的不同底色,对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因此说,家庭是所有社会的人成长的摇篮,是人生最早阶段受影响受教育的场所。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形成,甚至整个人生道路都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被尊为世界四圣之一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谆谆告诫人们:“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养成”,幼儿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些都说明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终生受用,好思想、好习惯要从小灌输,从小养成,孩提时的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古今中外各方面出类拨萃的人物,大都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被尊为中国历史上的“亚圣”,就大大得益于孟母的深明大义,教子有方。“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自古至今被传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美谈。郭沫若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小就能吟诵出“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少,肚内有文章”的即兴诗,为他后来成为文化泰斗产生了深刻的良好的影响。当今世界著名的大企业家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竟能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把一个很不起眼的街道工厂,改变成了誉满全球的国际性大企业。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他之所以会有这样一条通向成功的思路,并最终获得成功,完全得益于他的家庭和孩提时所受的家庭教育。无数事实证明,从小施以良好的教育、有利于人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功。一个国家要强盛,一个民族要兴旺,必须有大批的“强人”和“能人”,而“强人”与“能人”要靠从小培养。这便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必须承担的为子女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指导其行为规范、开拓其人生之路、启迪其奋发进取以造就一代新人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大、但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尚缺乏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只允许一对夫妇生一个该子。子女独生,使得家长缺少家庭教育经验,因而中国的家庭教育眼下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和误区。由于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时间上、精力上、经济上、情感上对孩子的投入大,而又往往不能适度把握分寸,或过分溺爱或期望值过高,使得不少独生子女在心理、品德、性格、意志、兴趣、习惯、情感等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乃至于有的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一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孩子的缺陷,说到底就是民族的缺陷;孩子的隐患,自然也是民族的隐患。我们只有优化每一个社会细胞,才能优化我们的民族,优化我们的社会。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跻身于世界发达的强国行列,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中国家庭教育的改革,努力探索中国独特的家庭教育改革之路。这是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国家前途、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
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走中国家庭教育改革之路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宗法制观念的深深烙印和以家庭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定规不变的深刻影响,家庭观念浓郁、家庭地位显著,家庭教育相应得到重视。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就有117种之多。古人对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早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至今仍值得继承与借鉴的经验。择其要者,大约可归纳为:之一,重视早期教育。古人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要“养正于蒙”,正根、正本必须从小抓起,甚至早在先秦就提出了“胎教”的观念。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记载了盂母怀孕对孟子实行胎教的事,“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孩子出生后的幼儿教育更受到重视。北齐颜之推在他的家庭教育专著《颜氏家训》中提到:“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西汉贾谊也说过:“心未滥而先渝教,则化易成也”。在孩子思想还没有散滥的时候,就及早进行教育,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所以他又主张“绝恶于萌芽,起教于微妙”。之二,强调以身作则。圣人孔子最早提出了这一教育原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礼记·曲礼上》也说:“幼子常视勿诳”。幼小的孩子在父母身边生活,常常仿效家长的言行,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可做出不好的榜样。古代流传的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可说是家长言行一致,教子言必信、行必果的极好范例。之三,道循教与爱相结合,反对娇惯溺爱子女。古人认为对子女“无教而有爱”是家庭中最经常的现象,也是家庭教育中尤为致命的弊端。宋朝的司马光尖锐地提出:“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故古人有言‘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也。”③针对父母痛爱子女的心理,他又精辟地分析道:“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用其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④。认为孩子幼小不懂事,不管不教,待到长大了习已成性再来挽救,那就太难太难了。之四,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崔学古的《幼训》说道,教育儿童不能“性急于一时,而在操功于悠久”,要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优而游之,使自得之”,则其“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而父母如果“不量子弟资禀* 不顾学问之生熟,而惟欲速以求成”,其结果必定是欲速则不达,以导致失败。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也主张要适应儿童特点,正面引化,启发诱导。他说:“大抵童子之性,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⑤,所以,他认为教育儿童“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⑥以上中国历史上的种种教育观点,即使今天看来也都具有其科学道理,很有可取的地方。
西方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注意孩子天性的自由发展和健康的人格塑造。西方的家庭教育提倡父母要善于去发现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并加以引导和培养,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爱迪生上小学时,每每考试成绩第末,被老师定为“差生”。但是,他的母亲了解孩子的特长,鼓励他在自家的地窖里做化学小实验。在母亲的支持下,他走上科学实验、科学发明的道路,最终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二是,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民主意识强,讲究平等。在西方,父母经常和小孩一起讨论问题,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从各种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父母从不强迫子女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强其所难。即使是孩子的错误选择,父母也总耐心加以劝说,晓之以理,而不横加干涉,更不越俎代庖,失之亲和。三是,注重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父母从小就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宁苦而不娇,家富而不奢,不论家庭条件如何优裕,都鼓励和培养教育孩子自食其力。西方认为,父母能为孩子提供的,绝不应仅仅是优裕的生活条件,而应该是为人的目标。因而,他们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顽强毅力,让孩子在逆境中锻炼和磨砺,以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自立、自强。
诚然,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世界,在家庭教育方面都存在着不少封建观念和颓废意识,且各有其不同的教育目的和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教育手段。我们要从现实出发,从国情出发,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构建起与我们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家庭教育体系。
三、中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家长素质
人们结婚,生孩子,为人父母之后自然成了家长。但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或者说当一个让孩子称心的合乎标准的好家长,却是一门学问,或者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认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马、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能养得好、难道养小孩子,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⑦陈先生所说的“养”,其实应该包含生与育都必须懂得专门方法的双层意思。每一个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全发展,如果生得好,但教育不当则可能会事与愿违。因此,不管文化程度的高低,为人父母都必须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与方法,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教育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我以为最主要的是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家长必须从理念上树立正确的与时代相符合的教育观。教育观念是教育在人脑中的本质反映,对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以及教子观。首先,家长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家长的人才观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它直接关系到孩子培养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的和目标,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低与走向。家长的价值取向不相同,所期望的目标与对孩子的发展设计也不同,对孩子将来从事职业选择的意向也各不相同。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能够适合孩子本人条件所具备的最佳发展方向,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对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其次,家长应具有正确的亲子观。家长的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与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以及教养动机。中国封建传统观念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对家长只能绝对服从,父母对子女可以任意处置。养儿只是为了防老,为了延续香火,为了光耀门庭,为了继承家业。随着社会形态的转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必须彻底革除这些封建的东西,树立现代的正确的亲子观。培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人生义务,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人类的前途,“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⑧,使孩子们成为适应社会、创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相对独立的个人。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父母也须向子女学习并调整自身固有的文化观念,以适应子女生存环境的发展变化,适应子女文化行为的新变化。再次,家长必须把握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儿童发展观指家长对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规律的认识。父母只有正确了解孩子,才能对孩子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父母要重视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各个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进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此外,家长还需要有正确的教子观。教子观指家长关于自己教育能力的观念。家庭教育有着一种不可忽视的特殊教育力量,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产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每一个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力量和作用,并充分认识和极力发挥自己的教育能力。作为父母,在强烈责任心的趋动下,抱着最纯朴、最真诚的态度,始终如一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满怀信心、满腔热情地帮助孩子去实践教育目标。
二、家长必须从实践上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范型。教育方法是在教育观念指导下实施的种种教育手段。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具体的教育方法也只可以根据具体环境、具体对象和各具不同素质的父母的具体情况而定。但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对象,父母以自身的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孩子经常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刻,而且无法为任何形式所替代。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父母必读》一书中说:“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的——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⑨他非常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他说:“父母的威信的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⑩父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一定的文化素质是教育好子女的前提。家庭精神文化氛围的熏陶与父母无言之教的感化,对子女志趣、情感、认知、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影响极大。因而,任何家长为了教育好后一代,必须先要教育和塑造好自我,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榜样。
四、对中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第一,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中国的家庭教育改革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吸引全社会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改革给予大力支持,要把中国家庭教育改革作为一项富国强民的基本国策,并赋予法律的形式。
第二、中国人口众多,约占世界人口的1/5,我国实行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特殊政策,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长是我国的国情。我们应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深入进行家庭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和理论探讨,尽快构建现代化、科学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并尽力尽速组编多系列适应于各类对象、各种教育形式的教材和资料。
第三,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媒介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国家庭教育改革,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助开办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家长学校或家长训练班。婴儿出生之前,父母应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和培训,懂得一定的生育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形成一种全社会关心孩子,人人懂得幼儿教育,家家参与中国家庭教育改革实践,努力提高中国人口质量的新风尚。
第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整体,三者之间紧密关连、相互影响、相互渗 透,中国家庭教育改革要特别注重三者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改革必须同步进行,都要有利于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儿童的健全发展,都要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都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国的家庭教育改革要为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