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_和平与发展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_和平与发展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1-0132-0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的形成理路

首先,从理论基础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的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由于处在战争和革命的时代主题之下,因此他们更多地从战争和革命的范畴谈论“和平”,谈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暴力革命,但是发展社会主义则需要和平;马克思经典作家始终对非正义战争持坚决批判的态度,坚信正义战争是实现社会改造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国内和平和世界和平一旦实现,维护和平就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成功领导革命战争实现国内和平之后,又成功实现了对民族工商业的和平赎买,使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为新中国缔造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敏锐洞察时代特征转变的基础上,认为“战争和革命”作为时代主题已经结束,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于是,“和平与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新的重要的理论范畴,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邓小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出发,突出强调我们搞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有生命力的国际关系原则,强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应当韬光养晦,决不当头,以改革为发展动力集中全部精力搞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在两极格局结束后,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国际社会“要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①,强调“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各国都应该走和平发展道路;侵略扩张导致灾难,和平发展才能带来繁荣;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应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共同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将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②在此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建设和谐世界紧密相连,倡导“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更加突出了“和平、发展、和谐”的价值取向。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更将中国发展战略展示在国际政治的‘阳光地带’中。而积极主动地展示中国的战略构想,用世界舆论接受的语言表达中国”。③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进行了系统的阐发,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的成熟,中国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指导下,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既是对已有经验教训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正面回答。一方面,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处在国际冷战时期,缺少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甚至应对了周边的多次战争;由于受“左”的错误的影响,曾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使国家和民族陷于长期争论和内乱,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现了几个大的跨越,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的发展是许多国外专家学者以及政治家、领导人探讨的热门话题,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各国对中国的政策以及与中国的关系定位。积极方面的有“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等,而消极方面的则有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等。有的认为中国的发展消耗了世界大量的资源,给世界带来了能源危机,有的认为东方睡狮的苏醒将造成战争与侵略,破坏世界和平。这种不信任给中国的发展设置了很多障碍,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科学把握中国自身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也为了回应国际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疑问,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解,有必要深入阐释中国的发展战略,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提出的直接动因。

再次,从未来发展需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新起点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观念的科学表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夙愿。“崛起”作为一个中华民族长期、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表达了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壮大的强烈愿望,凝聚着中华民族强烈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发展诉求。在“崛起”观念的鼓舞下,中华民族通过革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实现了社会转型;通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由一个封闭性的地区大国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已经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我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的内外影响力进一步上升。一方面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营造外部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举一动越来越受世界关注;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对国内发展大局的作用也在加大,我国的发展和安全越来越受国际因素的影响。④在这种条件下,中国要继续发展就必须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⑤如果继续使用“崛起”一词表达民族复兴,引起的国际关注极大,造成“突兀感”、“相对压迫感”和“中国单赢”的价值取向感等的概率也就越大。既然中国事实上在崛起,那么就没有必要说出来吓人。所以,深刻地把握民族复兴的内在属性,与时俱进地对民族复兴进行理论表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意把握中国发展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庄严宣告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鲜明地传达了“中国与周边及世界共赢”的精神,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表述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从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体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正在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力量相互制衡,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崛起,世界和平力量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某一个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心愿。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包括环保在内的许多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但是,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中国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决不轻易卷入战争,也决不支持战争在中国周边打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用自身的和平发展来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履行国际义务,承担国际责任。在世界多极化的同时,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市场更加开放,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政治与文化的交流也进一步加深,不同国家各方面的往来日趋密切,可以预见各国各民族将进入一个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勇于开拓创新,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⑥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一直是我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与立足点,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仍然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因此,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争取友好的睦邻关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胡锦涛把这个关系精辟地概括为:“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⑦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世代相传,潜移默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⑧我们不仅追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人际关系,追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也更追求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世界局势。

(二)和平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创业,实现伟大战略目标。

和平发展道路区别于对外战争掠夺的道路,也区别于对内剥削压迫的道路和内部阶级斗争的道路。和平发展观主张,发展的动力不是战争,也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中国人的劳动,是改革创新,是科技进步。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生产力不发达的发展中的大国,在这样的环境下搞建设,是不可能完全依赖别的国家的,历史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也不应当依赖别的国家。同时中国又是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具有许多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和平发展的。

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必须以经济的腾飞为基础,离开经济发展,一切事情都只是空中楼阁,这一点早已被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但是,如果只追求速度而不顾效益,经济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和平发展就会失去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科学技术真正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增长,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其次,建设创新型国家,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为和平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就意味着说前人未说过的话,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本身就是理论上的创新,为了适应这种创新的理论,也为了更进一步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在具体机制体制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破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

再次,坚持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促进本国的发展的同时与世界人民共享文明成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等于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在封闭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更应该把握机遇,大胆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创造条件。改革开放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寻找更多的改革的动力源泉,推动中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井然有序的,要使市场法制化,营造更加公平、便利、高效的贸易、投资环境,改革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在“引进来”的基础上更多地发展“走出去”,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与所在国的企业共同发展。

(三)和平发展的本质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环境越和平,中国自己的发展就越有机遇;中国越发展,世界的和平和共同繁荣就越有保障。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和平和共同繁荣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深刻剖析了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发展是和平的前提和基础,和平为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与保障。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靠发展,而发展没有和平的环境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需要周边稳定和世界和平。在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的长期努力下,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中国人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抓住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同时实现双赢或共赢。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不仅使周边国家普遍受益,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中国还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和援助上,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展现了一个大国的风范,尽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事实证明,中国“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⑨。中国的发展不仅没有对世界造成危害,而且已经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⑩

(四)和平发展的目的是坚持包容精神,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胡锦涛指出在当今世界,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间的依赖也越来越深,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性、地区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家间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1)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在相互借鉴中不断地进步创新,文化的差异性是重要动力,强求全世界具有整齐划一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现实的。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不同,这种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尊重不同国家、民族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那种企图用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强迫别国接受某种社会制度的言论和行为只能导致战争与冲突。胡锦涛指出,我们“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1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用谈判的方式妥善解决国际争端,中国反对冷战思维,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承诺,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威胁谁,也不是为了消灭谁,中国现在不称霸,即使强大了也不称霸、不扩张,我们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

(五)和平发展的精神理念有两层:在国际层面是反对单边主义、单赢策略,主张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在国内层面是反对片面性,主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和平发展观的重要特征就是从正面表达了对人类共同利益、共同行动的尊重和倡导。既考虑到发达国家的利益,也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既考虑到本国自身的利益,也考虑到对方的利益;既考虑到自己的发展要求,也考虑到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既重申自己推进和平发展的立场,又强调互相帮助、协力推进;既重视经济的发展,又重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既重视总量的增加,又重视人均的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用一系列“共同、相互、协作、合作、均衡、普惠、共赢”等字眼,全方位阐述了和平发展观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的精神主旨。他指出:应该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我们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我们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继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们将继续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3)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还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在处理国内发展问题上的指导思想。他指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1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立足于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平发展观在中国的最新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和平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事实证明,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为世界尤其是越南、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发展模式。近几年,拉美一些国家学习中国的经验,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中国的和平发展证明,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是可以实现现代化的,更加坚定了第三世界国家探寻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有力地反驳了“中国威胁论”,帮助中国树立了一个积极健康的大国形象,赢得了大多数国家的信任与支持,有利于世界接纳快速发展的中国,并在更深层次、更广泛的领域中与中国展开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和素材,证明人类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妥善解决国家冲突这一困扰许久的难题。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面对比以前更加艰巨的任务,中国人民坚信,同各国人民一道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人类和平发展的美好理想一定会更有保障。

注释: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0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③《新京报社论》2005年12月23日第A02版。

④⑤⑥(11)(13)(1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全体通过。《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6、398-400、15、45-47、15-17页。

⑨(12)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载于2006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第1版。

⑦胡锦涛《胡锦涛在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发表讲话》,载于2005年11月12日《光明日报》第1版。

⑧李瑞环《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载于2005年9月28日《光明日报》第2版。

⑩《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

标签:;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观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