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摆在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是走工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二是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三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第一种选择,它已经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更何况我们已不具备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具备的环境承载力。对于第二种选择,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目前的主要矛盾仍是发展不足的问题。很显然,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还不允许做这种选择。这样,我们唯一的选择是第三种。这条路不仅必须走,而且可以走,是最明智和最合理的一条捷径。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1、主要进展
中国政府在1992年8月成立了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设立了具体管理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的领导下,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承担制定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日常管理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在多个市(地区)开展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各地在《议程》的指导下,制订了地方21世纪议程或行动计划,如北京市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行动计划》。国务院许多部委也已经制订了本行业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计划,如农业部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我国的“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中也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立法进程加快,执法力度得到加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框架。同时加强了执法和监督机构建设,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环境和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体系,开展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执法大检查。
人口数量得到控制,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10.55‰下降到1998年的9.53‰,首次低于10‰,基本实现了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生态建设的布局逐步形成。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不断加强,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我国“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年提高。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和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和能耗物耗高的设备、产品等方式,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了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污染加剧和资源浪费的趋势得以缓解。
可持续发展战略试点示范取得成效。各地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客观条件和发展水平,通过试点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涌现出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试点示范典型。
2、面临的问题
(1)中国的人口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态势依旧不减,即使2000年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保持在1200万左右。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由此带来的老年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将给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此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仅占同龄人口的3.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口素质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瓶颈”因素之一。
(2)我国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贫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人均耕地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森林为1/6,水资源为1/3。我国矿产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且支柱性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显著缺乏。此外,资源利用不够合理,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3)生态破坏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成为未来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中国的大气和水污染每年损失至少达540亿美元(1995年),几乎是当年GDP的8%,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4-1/6。
(4)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很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企业及其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政策体制也不尽合理,缺乏科学、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监督手段。改变“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5)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水资源紧缺、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等国际环境问题将日趋突出,各国对此将更加关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建立世界新秩序和构筑未来世界格局的重要筹码。其影响远远超出单纯环境问题的范围。如何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必将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矛盾斗争的焦点之一。
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状况与趋势
1、里约会议之后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状况
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世界各国政府对《21世纪议程》作出积极反应。据联合国估计,到目前,全世界已有约一百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一千六百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许多国际组织将环境问题纳入其优先工作领域,如世界贸易组织W专门设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世界银行等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对优先项目的选择进行了调整。
总体上看,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展主要表现在:(1)各项环境公约的逐步实施,推动全球环境改善;(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每年审议工作,对于推动21世纪议程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3)各国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手段的日臻完善;(4)国际组织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它们的国际协调能力。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1997年6月联合国在纽约召开了第十九次特别大会,对里约会议五年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与各国的实施进展进行了评价,认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问题依然严重,发展中国家还有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在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上,发达国家已承诺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并没有进展;淡水短缺、森林锐减、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为此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用环发大会倡导的全球伙伴关系精神,共同致力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推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2、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
(1)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水平的差异性反映出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所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共识”基础上的适度经济增长,是有利于提高各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各个国际经济组织的预测,世界经济在21世纪仍将保持持续增长,预计每年经济增长水平在3%左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物质财富的绝对量都将进一步增加,从而为其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物质基础。
(2)各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逐步由中央政府转化为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地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各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验表明,大多数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都是首先依靠中央政府推动,随后依据不同国家宏观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程度呈现出很大差距。依靠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代表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向。随着各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平的深化和宏观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必将逐步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转移。
(3)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正在呈现出四个“转向”。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战略和政策出现明显的四个转向,即环境治理从重视“末端”转向“全过程”的清洁生产;环境保护从单纯的污染防治转向重视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管理从单部门转向多部门;环境战略从片面地重视环境保护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环保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的朝阳产业。1997年,世界环保产业市场交易额为4000亿美元;2000年世界环保市场交易额达到5430亿美元。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环境贸易中仍处于领先地位,世界环保产业的中心也在发达国家。但可喜的是,发展中国家日益重视扶持环保产业,将促进环境贸易作为发展经济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而且环保产业的中心也出现了在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的趋势。可以预计,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重视,环保产业必将成为下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成为全球的朝阳产业。
(5)随着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矛盾日益尖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世界上最富有的1/5人口和最贫穷的1/5人口的人均国民收入之比,1960年为30:1,1997年达到74:1。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南北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冲突。发展中国家坚持要求捍卫其发展权,并要求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发达国家虽然表面上认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权利和在全球环境问题上承担主要责任,但在诸如环境与贸易问题上,却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设置重重壁垒;在资金与技术援助问题上,也拒绝覆行在环发大会上的承诺。
(6)环境问题的国际协调日益紧迫,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与斗争并存。一国的生态安全与其它国家的生态安全是高度一致的,因此,致力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全球的通力合作。在联合国系统的主持下,已经成功地使绝大多数国家批准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公约。以欧盟、东盟为典型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联盟内统一各国环境立场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以国家政治边界作为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边界,因此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生产要素向资本占有者流动,拥有资本优势的发达国家可以将产品生产和销售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增强了对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市场“掠夺”,使穷国与富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变数增多,对可持续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一面是,经济全球化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全球范围的支持与合作。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工合理化与规模效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地减少了低水平、低效率的资源开发与生产所导致的环境污染。而且,经济全球化将经济效益、市场化的观点推广到全球各个生产领域,有助于促进资源成本化与环境价值化。像解决诸如空气与水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类似于“商品购买”的方式进行。
不利的一面是,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大。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全球分工新格局是在已有的经济基础之上发生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处于被动状态,在全球生产地域分工中处于劣势,资源利用与开发力度较弱,在全球性资源和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上的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要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这个关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一步完善政府在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契机,推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二,要借鉴国外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调动地方政府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同时,要吸收国外通过市场机制强化环境管理的经验,建立并完善中国环境管理的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参与环境保护。
第三,要依靠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应当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最后,在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中,要始终把握我国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即: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责任;加强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必须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