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功者”是如何形成的_清华大学论文

“高成功者”是如何形成的_清华大学论文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怎样炼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清华大学双胞胎姐妹马冬晗、马冬昕凭借“最牛学习计划表”和“全能答辩视频”走红网络。其中,特等奖学金第一名马冬晗每天的时间表精确到分钟,一举成为网友膜拜的“学霸”女神。随着“学霸”的出现,各种声音也出现了。有人说,选择做一个“学霸”,朝着大家眼中的“牛人”之路狂奔,很好;也有人说,花点时间躺在校园的草坪上,看一看云卷云舒,也未必不是另一种难忘的青春回忆;还有人说,能成为世人眼中“成功者”的人毕竟是少数,社会的发展,同样少不了那些愿意“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那么,你怎么看待“学霸”现象?

小编认为,成长没有模式,成功无定义,做品学兼优的“学霸”也好,做注重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学生也行,做学习之余享受青春生活的学生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不过,“学霸”所体现出来的优良的自我管理、严格要求的作风以及那种超强的时间安排和执行能力让人深深佩服。所以,成为不了“学霸”,不妨把“学霸”当成一种状态。不要到了考期临近时,发现“本是复习时,却如预习般”,才来当一个临时抱佛脚的“学霸”。而是制定好学习计划,在一定周期内让自己投入到“学霸”状态,专注、忘我地学习一样东西,或许你会发现,自己也能完成原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恼人的拖延症也彻底得到根除。那么,学学“学霸”们的学习态度,把“学霸”当成一种状态,让自己进化为更好的人,有何不可呢?

彪悍的清华Twins“学霸”

去年10月,一段清华学生的演讲视频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女主角马冬晗是2011年清华大学本科特等奖学金得主,她亮出的成绩单中最低分是95分,还有一份详尽到每个小时的计划表,学习、活动样样兼顾。这不仅让当时在场的清华学子哗然,也让网友们惊叹,称她是“清华学霸”。但这些都不够“霸气”,她还有个同获此奖的双胞胎妹妹马冬昕,去年底当选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

学习计划表精确到小时

“不想学习时就看看清华大学双胞胎学霸是怎么过的……”人人网上,题为“清华双胞胎学霸”的帖子引发上万网友转发,超过10万网友关注。

帖子发布了双胞胎姐姐马冬晗的一张学习计划表和一段姐妹俩申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的答辩视频。

学习计划表是一页A4打印纸,清秀的手写字密密匝匝,记录着马冬晗一周内每天的课程安排、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一天总结等数十项量化内容。这张网上热传的计划表显示,她把每天的时间都切割到了每一个小时,早上6点“起床锻炼”……中午11点25分~13点30分“吃午饭,打印课件”……晚上10点~11点“听英语”,晚上11点~凌晨1点“读《飘》,背单词”,凌晨1点之后“睡觉”。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如此忙碌的计划表震惊了不少网友,因为和这张“比领导还忙”的日程相比,很多人的大学生活简直太空虚了。一位网友将马冬晗的计划表制成自己的模板,打算向“学霸”学习,也把一天完美分割为24块。计划虽不及马冬晗紧凑,但也很充实,可是两天的实践让他彻底放弃了原计划,操作难度太大。这让围观的网友不得不感叹“学霸就是学霸”,一般人学不来。

双双搞得特等奖学金

视频中,来自清华大学精仪系的姐姐马冬晗身穿黑色西服,微笑着走向讲坛,“大学以来,我每天坚持6点半起床,7点进自习室,从来没在任何一节课上睡过觉,总是坐在第一排专心听讲”。马冬晗通过大屏幕展示出学习计划表时,引发全场哗然。她称,计划表是她大学以来每周每日都要做的,“通过每学期16个计划表,可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大屏幕上,马冬晗展示出“三年学分成绩名列专业第一名,多个学科成绩超过95分……义务献血、担任校庆志愿者、任精仪系学生会历史上首任女主席……”数十项“全能”经历,以及获得的来自学习、社会实践等数十个奖项时,再次引发惊呼,掌声不断。

答辩中,化学系的双胞胎妹妹马冬昕与姐姐同样优秀。她担任清华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化学系团委副书记等十多项职务,获得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个人、化学系学习标兵等数十个校内外荣誉。

姐妹俩双双摘得2011年度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该奖项清华大学每年只评选5名,是清华大学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

“我们还很忙”

目前,马冬晗和马冬昕姐妹俩在清华大学分别读精仪系和化学系的博士一年级。两人每天依然很忙。

清华大学精仪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一名老师称,双胞胎姐姐马冬晗“学习优秀,社团活动卓越,四年来每天行色匆匆,是个大忙人”。“马冬昕是我带过的最优秀的同学,她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和她姐姐一样。”马冬昕大一时的新生辅导员赵老师称。

在清华大学精仪系和化学系,记者看到各自在忙的姐妹俩,两人长相极为相像,都扎一条乌黑马尾辫,戴一副眼镜。面对网友“清华学霸”的称呼,两人似心有灵犀,抿嘴一笑,对记者婉拒称,她们姐妹俩是学校平凡的学生,和清华其他人没区别,网上热传的视频和学习计划表都是真实的,但这是去年的事情,不想再多谈,“我们想过低调的生活,我们还很忙”。

科科95分以上是误传

据熟悉姐妹俩学习、生活的一名清华大学学生称,4年来,姐妹俩学习、生活时间安排紧凑,学习成绩优异,因志向远大,所以“时间安排相对紧张”。

该同学称,网上热传的马冬晗“每科成绩都超过95分”并不准确,是马冬晗申报奖学金答辩时从几十门课程中选择的十多门超过95分的科目,“马冬晗不是神,当然也有95分以下的科目”。

针对计划表“精确到小时,以至网友查看后发现没有洗澡时间”一问,该同学笑称,4年多来,与其他同学相比,姐妹俩的时间观念强一些而已。“很多时候姐妹俩是按照计划表去执行的,但有时因各种繁忙安排不免与计划冲突,存在未能按计划执行的情况,除学习外,两人还常参与社团等不同娱乐、交流活动,生活同样精彩”。

以下是记者与马冬晗的对话,在这个访谈中,她多次打断记者说要和同学去交流课题。在时间上,她有严格的自我管理。

谈过往

记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制作周计划学习表?

马冬晗:大一下学期。计划表不是我发明的,是妹妹马冬昕教我的。大一刚进校我对学习环境并不是很适应,比如机械制图、机械制造一些课程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大一上学期考试全年级150人我排26。这是我从小学到高中最低的名次,当时压力非常大,从妹妹那里我学着制作周计划学习表。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一直到大四毕业,我每周都制作学习表,目前都还保留着。

记者:当时压力大到什么程度?

马冬晗:虽然没有天天以泪洗面,但满脑子都是学习,天天感觉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但每一件都做不好,很烦躁。制作计划表对我的帮助很大,所以我在特奖答辩中进行展示,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是我随手拍的一张,我觉得很正常的事,没想到被人热议。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清华,不理解清华的学风。

记者:因为大家觉得你的学习计划表很疯狂。

马冬晗:其实计划表中的东西应该说是备忘录,我只是提醒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还有一些是我在那个时间做了一些事然后记录上的。那时我是学生会主席,很多事情会有时间冲突,我大都选择了改计划。

记者:如果一个时间你已经安排好了事情,但室友们要去聚餐,你会怎么选择?

马冬晗:我选择聚餐,我跟室友的关系很融洽,集体活动我会去参加。

记者:但这不是占用你的时间了?

马冬晗:我只是不想浪费时间,我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我还是可以平衡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

谈性格

记者:你每天真的只睡5个小时吗?

马冬晗:基本上这样,周末除外。

记者:你凌晨1点睡觉不会影响寝室其他人吗?

马冬晗:不会,室友都睡得很晚。

记者:那你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的?

马冬晗:我是执行力很强的人,我有很明显的强迫症。其实做计划表的人大都是有点强迫症的,尤其是能把计划表做得那么详细,肯定是很严重的(笑)。但是有些时候,有强迫症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当然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我可能总是想得比较多,比如我基本上不需要别人来教育,我会进行很强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当我发现自己有什么缺点的时候,我会及时进行改正,我会告诉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但如果我将来养小孩的话,我就不会养成我自己这样。

记者: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你堪称完美。

马冬晗:没有没有。我会让孩子更自信,更独立一点。我现在还是不够自信,就是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但这也促使我不断进步。原来我看过琼瑶的自传,上面说她就是很自卑的人,她总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其实已经很好了。说实话这样活得很累,总没有满足的时候。

记者:难道你没有困惑或者想放弃的时候?

马冬晗:其实大学我一直很困惑,可以说想搞科研的梦想很坚定,但道路很坎坷。高中的时候没想过别的,就一心想上清华,上了清华我为未来的方向有过困惑,比如博士去哪儿读,去哪个系哪个所,这些直接决定了将来。

记者:那你记忆中有没有一件事让你很后悔,想抹杀掉或者重新来过?

马冬晗:没有!我没做过什么需要后悔的事。我做事比较谨慎,也不会做什么影响不好的事情。如果大学重新再读,我还是会一样。

谈质疑

记者:你怎么看网上那些质疑的声音?比如说这是死读书。

马冬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观,我的做法是一种做法,别人那种轻轻松松读大学的也是一种做法,个人爱好不同,我这样挺愉快的就足够了。可能在其他人看来就不正常,但是我20年来都是这么过来的。在清华,大家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了解清华。

而我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别人。举个例子,在我刚获特奖的时候,也有很多院系请我去讲,但是我讲了很多以后,我会发现其实我能帮的很有限。包括我当辅导员,我恨不得把心掏给他们,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学,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能不能真的做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记者:你对别人的评价好像不怎么在乎。

马冬晗:是的,别人的评价跟我无关,我只在意我在意的人的评价,妹妹算一个。反正那么多人、那么多话,包括高考的时候我进清华,也是有很多声音。但当时我就觉得,大家都可以怀疑,你可以觉得怎么样,但我们一直在做我们自己。你如果让所有人都能认可自己,让大家不八卦、不猜测、不造谣,这也是不可能的。要是网上觉得我们不正常,觉得大学生不应该这么过,那他们可以不这么过呀!这个东西都是个人的选择。

记者:为什么关掉人人网?

马冬晗:这是在一周之前关的,与计划表事情无关。因为我人人网上好友太多,我本来只是为了关注我想关注的人的信息,可好友太多了,一打开全是我不想关注的信息,所以就把它关了。觉得它已经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了,浪费时间。

记者:你的想法父母支持吗?

马冬晗:我基本上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反对,只要不违法。

记者:你能说说你的兴趣和你最不擅长的东西吗?

马冬晗:我喜欢乒乓球、看书、写文章、听音乐。我不擅长唱歌,会跑调。这个差太远了,学不来。

谈称谓

记者:你喜欢“学霸”这个称呼吗?

马冬晗:我确实适合“学霸”这个词。有人还叫我“学神”,但我觉得“学霸”比“学神”好,因为“学神”应该是天赋很高生活很自由而且成绩很好的人;而“学霸”要通过自己努力,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带有自我管理与控制。

记者:但“学霸”可能意味着对社会的了解很少。

马冬晗:我只是觉得校园的生活很适合我,这种状态我感觉很好。对我来说,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我还不是很想踏入社会,假如真的有一天进入了社会,再去了解不也不晚吗?

记者:难道你想在学校待一辈子?

马冬晗:如果可以我想当一辈子学生。

记者:那你从学生到辅导员角色的转变,这对你有什么改变?

马冬晗:有不小的改变。我现在觉得辅导员和科研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本科时有很多活动我觉得挺好玩的,我就会参加,但现在一些活动如果不是跟辅导员、跟科研或球队有关系的,我很少参加。

小清新“学霸”变身沃顿女孩

我站在不同的舞台,丰富多彩地展示自己不同的每一面,我忘了我已经收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许多在压力面前顽强前行的斗志。在自顾不暇与繁忙不堪的日子里,我们有时候会过于强调某件事给自己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忽略了它带给我们的收获。我想那时我也是这样一个傻孩子。

——曾倩仪

文艺清新的穿着、爽朗的笑容,如此平凡的一个中学生,你很难将她与沃顿商学院联系在一起。沃顿商学院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录取的新生几乎都是商业天才,许多沃顿商学院新生甚至在初中的时候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同时,沃顿商学院以严格的录取条件闻名于世,近年来极少在中国录取新生。但眼前这个女孩,即将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新成员之一,也成为近年来广州地区被录取的第一人。她,就是来自华附AP美式高中的曾倩仪。

2012年12月的EA/ED申请(美国大学提前批申请),对于曾倩仪来说,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心理起伏,在焦急的等待后,一封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录取通知邮件在放榜日如期而至,无疑是给了这个女孩最好的新年礼物!

曾倩仪究竟是凭着什么条件打动了沃顿招生官?是骄人的学习成绩?还是丰富的课外实践经验?抑或是其他?对于这个问题,曾倩仪表示她也没有答案。“我从来不相信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人如果想要什么,自己就要懂得去付出。”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这三年来曾倩仪的经历以及收获。

与华附AP美式高中的结缘

曾倩仪初中就读于华附番禺分校,学习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初一年级组特等奖等荣誉。在中考时考了750分的高分,但她自己感觉仍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曾为此而沮丧了一段时间。妈妈认为她可能不大适合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教育体制,鼓励她报考华附AP美式高中。就这样,曾倩仪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高中经历。

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华附AP美式高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在AP课程方面实行跨年级全选修制。高一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国内三年高中的基础课程以及AP的预备课程。在中方课程上,教学进度比普通高中快,学生需要适应教学进度。同时,课堂上随性的课堂讨论、较少的作业,都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去安排学习时间。这里的老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学生也多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题。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的曾倩仪,一开始觉得有点无所适从,甚至怀疑老师们不是她印象中老师的固有模式。但也就是在这疑惑与适应中,她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她创办的校刊《VOICE》中写道:同学们在课堂上与老师大声地讨论着问题,老师希望学生不停地提出问题,不断地开发思维,而非一味地将知识填塞给学生。

校刊的诞生

对于曾倩仪,更为大家熟知的是另一个身份——校刊社主编。在华附AP,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办社团(目前华附AP有近40个社团),美国的大学在招生录取当中也看重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力。读高一时,了解到学校还没有创办官方杂志,曾倩仪萌发了创办校刊的想法,将校刊定位为收录华附国际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动态与留学新闻,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并将校刊命名为《VOICE》。从稿件的收录,到文字的编辑,再到杂志的排版,最终的印刷跟进等,都由曾倩仪与她的校刊社成员一起完成,真实地反映华附国际部在校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学习感受。

关于“学霸”

高一托福112分,高二SAT 2260分,6门AP满分,其中包括AP英语语言及写作5分。许多人都认为,沃顿商学院的录取也主要是看中曾倩仪的“学霸”特征,但我们宁愿相信,除了优秀成绩以外,更为招生官看中的,是曾倩仪的“坚忍”——坚持与忍耐。

高一,在升学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曾倩仪制定了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按照计划,在高二刚开始的时候,她报考了SAT考试,并制订了详细的备考计划,计划甚至落实到每天背多少个单词,做多少个阅读及语法,什么时候问老师问题等。每天早上6:30准时起床,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背《巴朗3500》。在备考的三个月内,她背了两遍《巴朗3500》,做完了SAT所有真题,写了不下20篇作文。每个星期至少有三个中午是待在老师办公室里改作文、问语法、讨论阅读。如此长期的坚持,缘于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人如果想要什么,自己就要懂得去付出”的信念。

2012年上半年,在面临SAT1、SAT2和AP等众多繁重考试的同时,曾倩仪选择了参加广东省太古汇英语口语大赛。4月~6月这段时间,当其他同学在灯火通明的自习室备考AP以及SAT时,曾倩仪在电台与学校之间的地铁里穿梭;当其他同学享受周末休闲时,她选择了与同组的老师及父母商量彩排和道具购买,在会议室里听导演安排每一场比赛的诸多彩排。同时还要从所剩无几的时间中抽空复习SAT以及AP课程。在这段繁忙不堪的日子里,曾倩仪没有因此而烦躁,而是选择了欣然接受,并为此付出101%的努力,而此给她带来的是120%的收获与回报:SAT1的2260的优秀成绩、省英语口语大赛亚军、6门AP满分。

生活中的小清新

生活中的曾倩仪,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一个比较“真”且“执著”的人:两年来无论风吹雨打都要坚持到省博物馆当讲解员,因为一个演艺梦想与同班好友一起拍摄微电影,从她的杂志,从她的微电影,我们能够感觉到一个女孩三年以来成长的履历以及感受。

现在,制作精美的校刊《VOICE》已经出版了三辑,微电影也已经拍摄完毕,预计不久后跟大家见面。看着自己的成果,曾倩仪也不忘调侃自己排版有多差,微电影当中演技不到位等等,但我们看得出,那是付出后收获成功的幸福微笑。

曾倩仪,一个看似平凡、其实不凡的女孩,一个率真执著的女孩,凭借着自己的坚忍与多才多艺,获得沃顿商学院的青睐。让我们祝福她,祝愿她在未来的沃顿之旅有更为精彩的收获!

高校“学霸”,彰显专业控力量

武汉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刘志哲,在自习室放了本刚买的《考研完形填空模拟试题》占座,结果这本习题册内的试题,竟被人做了一大半。有网友调侃说:学霸有时闲着闷了,会临时中午去自习室,随便找个主人不在的位置挑本习题,独自坐在座位上做一下午的题,不发一语,然后再散步回宿舍,当没事发生过!武汉理工大学的这位学霸,以他闷骚的方式,彰显了“专业控”的力量,顺便也对大学校园里的某种观念略略做了展示。

在大学校园生活中,似乎闹出动静的总是非专业的“才艺”,非艺术的唱歌跳舞演戏,非文学的吟诗作对写小说,最易引来追捧。自己的专业课程搞得很牛,反倒不那么让人膜拜,尤其是理工科的。而其实,许多大学生所谓的“才艺”,在相关专业人士眼里都非常业余。未来决定大学生各自价值的,是正在学习的课程。

让我们一起来寻访潜藏在各大高校的各路“学霸”,见识一下他们的庐山真面目。

华科双硕士保送生,一天13小时学出全院第一

华中科技大学素以“学在华科”著称。在“学霸”云集的该校,数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大四学生于斐斐可谓超级“学霸”——大学四年,他绝大部分时间在课堂和自习中度过,加权成绩年级第一、特优生,获得跨专业保研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双硕士的资格。

和不少大学生一样,于斐斐在刚入校时情感受挫。当有的同学就此在游戏中荒废大学生活时,他选择了奋发学习。面对“学霸”称呼,于斐斐淡定地说,自己只是拒绝了迷失,做了学习的主人。

“东九教学楼就像一位母亲,安抚着我……”这是于斐斐日记中的一句话。大一时,他就为自己定下保研北大汇丰商学院的目标,然而,由于一度不太适应教学进程,再加上恋爱受挫,他倍感压力和苦闷。

大一上学期,于斐斐坚持写了3个多月的日记,每天2小时,一共20余万字,除了大学生活的自述,还有对远方女孩的思念……“写日记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如今,他已能够笑着回忆那段青涩的时光。

更多课余时间,于斐斐是在自习。他每天6点起床,在东九5楼自习室埋头苦学,常常为了温习功课,熬到夜里1点多,有时为了换个环境,还独自骑车到相邻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习。

在大三的考试周里,于斐斐在学校培训中心开房备考,一连四天,每天学习13个小时,“看一会书就睡一会儿,睡起来接着看。”于斐斐说,这样完全不受打扰地连续复习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三年下来,于斐斐加权成绩达到91.92的高分,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读研,拿到北大金融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双学位。

“千万别把我说成学习机器。”被称为“学霸”,于斐斐很想让大家认识他的另一面。

不只是会读书,于斐斐也是个文艺青年。“用文科的方式学数学,在演算数学公式时,要大声背诵。”靠着这样的秘诀,于斐斐曾多次获得各级数学建模大赛的一等奖。

此外,于斐斐热爱旅行和文学,曾背起行囊独自一人远去敦煌、西安等地,也曾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一试身手,获得二等奖。在学校的晚会上,还能秀时尚的街舞……

“目标明确,执著前行。”这是于斐斐给自己大学生活的总结。而他所在的寝室,正是因为被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四人都成为“牛人”——室友蒋罗被保送为中国科技大学直博生,室友张义希保送为本校数学专业学术型硕士,而加权成绩年级第二名的室友钱迅则正在申请赴港校读研。

于斐斐说,虽然四人目标各不相同,但都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着。即使在大四学期,他们也从未放纵自己,除了去银行实习,同时将开始准备CPA、CFA等资格考试。

电子科大“学习弟”,周末泡图书馆12小时

无独有偶,北有“清华双胞胎学霸”,南有“学习弟”和“学习姐”。成都高校也同样“卧虎藏龙”:电子科大的“学习弟”李行健,平时很努力,周末也不休息,连洗澡都能搞忘记了。

20岁的李行健是电子科大数理基础科学班大二学生。某日下午1点,当记者试图联系他时,有同学说“不出意外多半在学习”。

由于每天几乎是满课,早自习、中午饭以及晚上的时间,就成了李行健难得的宝贵时段。“早晨7点30分~8点30分,上早自习,主要背单词”。根据李行健的安排,中午用来练听力,晚上在图书馆完成作业,进行托福考试训练。

到了周末,8点30分图书馆开馆时,他便会准时入馆,午饭、晚饭经常忘记吃。晚上9点50分,图书馆闭馆,他已经泡在图书馆12个小时了。回到寝室的他继续学英语。李行健说,几乎每一个周末都是如此。

李行健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他是一周洗一次澡,并不是因为不爱干净,而是由于学习太认真,“搞忘记了”。不过,周五和周六的晚上,玩游戏成了他给自己的“福利”,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每次玩游戏规定1个半小时,12点30分准时睡觉,“否则会影响第二天的进度”。

成都理工大“学习姐”,学习计划细到每分钟

16:05~17:30,到自主学习中心练听力、阅读;17:30~18:00,晚饭、散步;18:30~19:40,背导游词……在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09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黄骁的一周学习计划里,从早上7点~晚上11点40分,近17个小时,均被各种学习计划挤满,甚至细致到每分钟,相比清华姐妹花的计划表“有过之而无不及”。

21岁的黄骁告诉记者,没课时自己喜欢去“蹭课”,只要是感兴趣的专业或是风格独特的老师上课,自己必定去蹭上一堂。其实,除了遇上考试,黄骁并不会每周为自己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大多数时间是按照初入学时制定的学习方向稳步学习,她为此总结为“五个一”:上课只坐第一排,一周做一次总结,一周读两本好书,一周去两次自主学习中心,一学期到三个市外景点旅游。

老师的评价是,黄骁入学时就能制定详尽的学习计划并坚持做到,“可以说目标明确,赢在起点”。据介绍,黄骁已被保送该校研究生。

“学霸”态度+正确定位=精彩

随着“学霸”的出现,各种声音也出现了。有人说“学霸”就是“书呆子”,是应试教育机器,然后为我国顶尖大学只能教出这样的学生而叹息。也有人说,不少“学霸”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担任社会工作,跟同学关系也融洽,并且愿意在自己选择的科研领域努力,这有什么不好?干吗非要把人家装扮成应试教育下的木偶?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学霸”的呢?

A组同学:力挺“学霸”

高中生说,有高考在,你不想成为“学霸”都不行。那么,自由度相对大一些的大学生,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愿意做“学霸”吗?

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大二学生吴佳颖认为,现在一些大学生把大学当做进入社会前的最后放松阶段,这样的人生观有问题,因此马冬晗的“学霸”模式才会招来一些非议。她发现,清华“学霸”不是单纯的书呆子,可以说是全面发展。

浙江大学大三学生杨晓宴说,课程学习并没有占据她绝大部分的时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第一次”的尝试,也写过几篇过程很曲折的稿子,读了一些很棒的书,和一些人谈心。她说所有的积累都是未来的基础。她很佩服“学霸”那种超强的时间安排和执行能力。她觉得这是一种选择,社会应该更加包容地对待年轻人的多元化选择。

“他们能够承受其中的艰辛,为之奋斗,而且也并非是一个只会学习的‘学霸’,像参加乒乓球队这些课外活动,也是做得风生水起。”浙江大学大四学生黄子彬觉得没必要对别人的学习生活方式指手画脚。

而北京大学大三学生季林坤说,这算是清华里的一种文化吧,大家学习都很努力,“学霸”这个词也就是大家相互调侃的一种方式,觉得挺好的。有些人选择做“学霸”,也有些人并不是那么死命用功,都无可厚非。清华不能全是“学霸”,也不能完全没有“学霸”。他说自己不算特别玩命的那种,平时就正常学习,闲了也特别喜欢玩,基本上作息有规律。

香港大学大一学生叶恬阔这段时间在英国做交换生。她发现这里的大学生都挺拼的。她觉得,如果你今后要做学术研究或读博,可以在大学里多读些书。如果你想马上进入职场,那要多关心一些非学术的东西。反对在大学里玩或故意不上课,大学就是用来学习的。如果你毕业后发现自己比同龄人差很远,那后悔就来不及了。

B组同学:不做“学霸”同样优秀

对于“学霸”,一些大学生认为,不做“学霸”,同样优秀。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大四学生金恬觉得,“学霸”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现在的牛人那么多,每个人的生活态度都不一样。她说自己忙起来也很拼命,玩时也很疯。除了学习,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大,很有意思。

暨南大学大二学生王子嘉的大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大一被学生活动占据,挤不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看喜欢的书,每天都很忙碌。大二除了上课,课余时间会安排得比较宽松,自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看一份报纸,听一场音乐会,她想让生活多一点不同的味道,让节奏慢一些再慢一些。她认为,“学霸”在学习能力方面毋庸置疑,但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还需要检验。清华两姐妹的学习模式几乎完全一致,同样的好成绩,同样进学生会,当升旗手,参加马拉松……像机器复制出来的,这样的“学霸”让人觉得有些恐怖。“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受教育可以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王子嘉这么认为。

“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反思领悟,不断调整下一阶段的安排。”中国人民大学大二学生张豪说,只要确定自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朝着设想的方向前进,是一刻不停地做,还是悠闲自得地做,又有什么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和学习的节奏,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跟进速度。他觉得自己无法接受清华“学霸”这样的功课表。清华“学霸”的故事警醒的是那些在大学中“混日子”的学生,对于那些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学生,他觉得,他们和清华“学霸”一样优秀。

专家:多一些“学霸”的学习态度

温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王新认为,对“学霸”的争议有其社会基础。一方面,今天的中国,依然存在“学而优则仕”的现象。也就是说,学业上一直往前、往上走不失为一条光明大道,学业的成功可能意味着好的前程。另一方面,多年高校工作经历,让她看到大学生无论重不重视学业,对自己的未来一定是有规划的,也都在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结合在一起。学业未必是唯一光明之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认不认同“学霸”,简单化地判定“学霸”们艰苦的学习会对生活失去许多美好体验和享受,可能过于偏颇。我们怎么就知道“学霸”不幸福不满足呢?与其批评别人,不如反省自己。

在高校教了近二十年书的王新认为,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学习之风不足,大学生读书量已经减少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相反,一些学生认为人际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热衷交际,无心向学。王新虽然不否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认为不应把它拔得那么高。学生如果多一些“学霸”好学的学习态度,加上对自己正确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如今,很多学生都很浮躁,容易受外界影响。”西南交大教授宁维卫认为,像李行健、黄骁这样的学生,对日常学习进行详尽规划,这种认真的态度正是不少学生所缺乏的。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有长期的规划和积累,将来才能更好地走入社会。大家可以不赞成他们的方式和方法,但是不能冷嘲热讽,忽视他们认真的态度。

小编总结:

严格自我管理的“学霸”态度令人赞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不可否认,确实有那种完全不费劲却成绩一直骄人,而且体育好、音乐好、受到老师同学喜欢并且在社会工作中游刃有余的“神一样”的同学。对比之下,更多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做“学神”做“学霸”(马冬晗语),有何不可!

其实,无论持何种态度,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里实属正常。但是,以上介绍的诸位学霸普遍持有的人生态度则让人赞赏:人生的每个阶段,就该认真做好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做学生就该把书读好。事实上,不仅是对学生,“学霸”所有体现出来的优良的自我管理、严格要求的作风也是值得各行各业人们学习的。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或仅仅是一名看客,你可以不同意这种学习生活方式,但没有谁可以去嘲讽一个认真学习的人。

标签:;  ;  ;  ;  

“高成功者”是如何形成的_清华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