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宋代学者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当代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中国的古人和今人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质疑问难都提出过精辟的论点。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提倡、二鼓励、三引导”,使学生从“敢问”起步,逐步过渡到“善问”,直至“会问”。
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专门给学生一段时间质疑,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真的质疑,而是明知故问。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却依然在“依题质疑”,问道:“这篇文章写了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让人哭笑不得。或者有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迎合老师的心态,去提一些问题。上课至关键处,一个学生提出了个水平很高的问题,教师听后欣喜万分,对该生大加赞扬,然后重点突破,一一解决难点。殊不知,这是“排练后的公演”,演戏的痕迹昭然若现。
通过对这些课堂教学现象的观察,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课堂质疑“有名无实”,对学生的发展有百害而无利。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只有我们在学生质疑前,中肯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在课堂上认真读书,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问得真实、问得真诚,课堂上才会洋溢出“生命的对话”。
在以课本为唯一的知识源,以教师为唯一的知识传授者,以课堂为唯一的获取知识的场所,这种以“三唯一”和“三中心”的理念构建起来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容易驾驭的。但由于它所处的封闭状态始终由教师牵制着学生的思路,不仅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信息量相对小,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呢?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1、鼓励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心理。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
2、引导学生“善问”
“学贵有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是使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无异议的是问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不质疑,那就创立不了万有引力说;袁隆平不质疑,也就培育不出杂交水稻;杨利伟不质疑,更不能飞越太空。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学生在质疑时,思维得到了拓展。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积极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如在教学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学生的充分预习后,学生疑问一个接一个:“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又可爱?”“为什么称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以外的星系又是如何?”……他们正因为有了“?”这把钥匙,开启着智慧之门,个性创造的火花才能闪烁,学生才能够深入教材,善于挖掘。
3、教会学生“会问”
(1)创设情境中质疑。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2)遣词造句中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3)针对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弄不懂,这就是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改变其思维方向,从而进入搜索的情境,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4)“坡度”中质疑。皮亚杰说:“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的确,有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只差一点便触及到了本质。此时,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产生矛盾,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穷人》是一篇长文,学生读过这个故事之后,会为穷人的生活悲苦而伤感。但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也因阅历等因素所限,学生不能深入文本,体会文字后面的深层内涵。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关键外深思,揭示文本的深刻文旨呢?下面的片段给了我们启示。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教师这样引导:
师: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这间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温暖、舒适体现在哪里?
师:小屋那么简陋,那又怎能说“温暖、舒适”?
生:没有风,而又有地方睡。
师:“没有风,而又有地方睡”对他们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他们这么容易满足吗?难道就没有追求吗?
生:他们生活的社会就是这样。
师:是呀,他们生活的社会—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当时,广大人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以上两个很有穿透力的问题,虽然不是学生独立提出的,但一样能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精心设计,抓住疑点,进行铺垫,一步步把学生推到了矛盾的边缘,引导学生自疑自悟。这样,学生的质疑呈上升趋势,思维不断拓展,逐步触到实质。
三、结语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又是造就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冯翠江. (2014). 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考试周刊, 20(95), 74-74.
朱雪琴. 自信,给学生一对隐形的翅膀——浅谈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 小学教学研究(2).
论文作者:杨如斌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质疑问难论文; 过程论文; 情境论文; 又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