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艳军
(名山区中医医院;四川雅安6251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血液透析室中应用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在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血液透析室收治的病患中选择100例进行分组对比,将100例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感染控制,观察组则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比感染控制效果。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2.0%,优于对照组(P<0.05)。透析液以及反渗水的细菌培养、内毒素检测结果以及微生物检测达标率的对比也显示观察组更佳(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室工作中应用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微生物检测达标率,降低患者治疗期间感染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血液透析室;应用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4-0243-02
血液透析室是临床为患者提供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场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病患多免疫力较低且治疗过程中多需要接受侵入性操作,因此该科室出现医院感染的几率较高。曾有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导致血液透析室病患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即为医院感染,由此可见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控制效果,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此次研究将在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血液透析室收治的病患中选择100例进行分组对比,以此研究在血液透析室中应用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及价值,现做以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在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血液透析室收治的病患中选择100例进行分组对比,将100例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均无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均为自愿参与研究。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为(55.4±3.1)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为(55.5±3.7)岁。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可行。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感染控制,依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行相关工作。观察组则应用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具体如下:①成立持续质量改进感染控制小组,设立1名组长,积极查找血液透析室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对策。在开展医院感染控制之前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促使其了解持续质量改进的理论知识以及具体实施流程,鼓励医护人员在进行工作当中积极查找并提出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感染控制对策。②对血透室感染控制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主要问题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未能有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及消毒隔离制度、环境因素、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血透室人员进出控制不严格等等。依据调查结果提出并实施如下对策:一按照相关规定及要求将血透室合理划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以及非限制区,各区域均配备专门治疗用品,护理人员配置相对固定。对普通病患以及感染病患严格隔离。二重视对环境以及血液透析系统的监测,定期对透析液以及透析用水等进行细菌培养,并开展透析液内毒素检验。定期对软水硬度以及游离氯进行检验。按照血透室相关要求对反渗机以及管路进行有效的消毒冲洗,并对管路中残余酸的量进行检验记录。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对透析机以及治疗桌等进行消毒,若有严重污染则应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定期使用空气消毒机、紫外线灯对病室进行消毒。对特殊感染病患污染过的环境则应使用浓度为16%的过氧乙酸进行熏蒸消毒,2h后开窗通风。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三强化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管理,血透室医护人员要进行定期体检,并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医护人员要配备专门的防护用品,如隔离衣、口罩以及手套等等。强化手卫生规范,医护人员要在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在接触病患或可能被污染的物体时应佩戴手套,离开透析室时应将手套脱下。在清洗不同病患、清洗不同机器时应洗手并更换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血液、体液前后要使用手消毒剂擦手。四做好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监测,第一次来院透析的病患应在进行治疗前进行相关检查,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等。长期透析治疗的病患要每间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并做好相应记录。对存在无法解释肝脏转氨酶异常升高者应做好HBV-DNA以及HCV-RNA定量检查。五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监督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控制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应改进对策,定期对血液透析室各项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考核及评估,对考核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在之后评估整改效果,以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1.3观察指标
①感染率。②微生物检测达标率:参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评价,以细菌培养细菌数<10CFU/cm2,空气培养细菌数≤4CFU/cm3判定为达标。③透析液以及反渗水的细菌培养、内毒素检测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及计量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感染率以及微生物检测达标率的比较
观察组中有1例出现感染,感染率为2.0%。对照组中共有7例出现感染,感染率为14.0%。对比差异显著(P<0.05)。另外对比两组微生物检测达标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1。
2.3两组透析液以及反渗水监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透析液以及反渗水的细菌培养、内毒素检测结果的对比显示观察组更佳(P<0.05),差异显著,见表2。
3讨论
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肾病的常见方法,血液透析室入住病患身体机能均较差,抵抗能力较弱,因此出现医院感染几率更高,分析原因发现与患者自身贫血、低蛋白血症、长期静脉造瘘等存在较大关系。医院感染的出现不仅不利于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而且也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故积极寻找有效方法控制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因素,尽可能降低该科室医院感染率十分重要[3]。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管理方法,与传统理论相比较,持续质量管理对过程管理以及环节质量控制方面的关注度更高[4]。从此次研究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未能有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及消毒隔离制度、环境因素、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血透室人员进出控制不严格等等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威胁因素。观察组患者针对调查结果在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当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通过健全医院管理制度、成立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小组、合理规划血液透析室布局、规范医护人员操作流程、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强化血液透析设备以及环境卫生、限制探视人员、定期进行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考核、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等对策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为2.0%。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对比两组微生物检测达标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物品表面、医护人员手以及空气微生物检测达标率,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8.3%、97.1%、95.0%。比较透析液以及反渗水监测结果,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更佳。证明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可大大降低血液透析室病患医院感染率,更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血液透析室工作中应用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微生物检测达标率,降低环境以及设备中的微生物数量,从而有效减少患者治疗期间感染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资料
[1]曹彩霞,吕燕,刘飞燕,等.持续质量改进对血液透析室感染控制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8,24(29):119-120.
[2]简素群,许璐璐.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血液透析室中的心得体会[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19):75+77.
[3]何继菲,何惊春.医院内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用于血液透析室效果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22):3572-3574.
[4]李燕,王元芝,高岸英,等.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血液透析室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5):1170-1172.
论文作者: 廖艳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医院论文; 血液论文; 病患论文; 患者论文; 质量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感染率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