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与文学_文学论文

中学生与文学_文学论文

中学生与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与论文,中学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的苍白

常听一些同学说写作之初会遇到表达障碍,这很正常。其实这种障碍会伴随写作者的一生,只不过出现的频率和方式会有不同。中学生是一个全力克服障碍的时期,广泛吸纳的时期,当然不能急。现在心里想的是十分,表达出来的只是四五分,好一些的六七分,再好一些的也只有八九分。还有生活阅历的问题,阅历的短浅会限制思想,限制想象。其他如词汇量不够,缺乏丰富的联想、想象,等等,这些综合一起也限制了表达。所有不利的方面加在一起,交错影响,表达就进一步失去了动力,没有了主动性。因此在写作之前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虽然有时也讲创作应最大限度地保持“临时爆发力”,但中学生作文之前还是要想透。

不要综合报刊和网络影视之类的语言。这些语言与文学语言是相反的。这是一种流行性的、在接受上做出了极大妥协的表达方式,没有个性。而文学最基本的就是要讲个性,讲自己的而非任何人的话——无论别人说得多么有趣和有意思。也不要向他人模仿个性——个性是生命里的东西,是不可以学习的部分。学习文学、写作,这个过程即是认定和发掘自己个性的过程。个性总是朴实的,而绝不是故意闹怪,更不是逞能和轻狂。现在的一部分中学生的写作总是以狂妄为主,以为这是个性。其实这是学来的——如果大家都狂,都一样,这还有什么个性?

从小朴实、本分,求知若渴,这样在将来才会成大器。

平时的阅读

我所知道的中学生,有一部分读的东西不好。这会长久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写作。仅仅是将写作破坏掉,这还不算太大的损失——因为将来也不一定从事写作;它的可怕在于破坏了人的观念,染上了不良意识,不能好好做人。

许多人的意见我很赞成,它由简单的一句话即可概括:少看电视,多读书。

电视对人的伤害很大,因为电视的图像和声音,不必经过大脑的思索就会进入。它会使人的思考能力退化。人是非常脆弱的,人仅仅因为思维能力才变得强大。想想看,比力气,人不如马和牛;比迅猛,人不如狮子老虎。人实际上就是帕斯卡说的“会思索的芦苇”。在现代,越是素质高的人,越是自觉地与电视拉开距离。当然不是说一点都不能看,电视上也有极好的东西,比如“探索频道”“地球的奥秘”之类。

通俗歌曲少听一些,或者干脆不要听。这些哼哼呀呀的东西有百害而无一利。书籍方面,能看大部头自然好,不过就怕你们没时间。小报上的散文要少看,电视散文也要少看。这些散文中的大部分都是商业时代的俗气作文,充满了市侩气和娃娃腔,没有作者自己的语言,更没有独立见解,不能算文学作品。

港台散文好的也比较少,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商业化的,水平停留在“青春留言”之类的层面上。

人生只有一辈子,我们有权选择高雅的精神结晶,并拥有它,不要总去接受廉价的东西。

懂与不懂

有些文章貌似读懂了,实际上却不一定。现在也许不要读太深奥的文章,晚一点读,尽可能读得懂它。也不要读太浅的。就像取东西,既不取手边的、低于自己视线的,又不取极高处的,应该取翘一点脚刚刚能拿到的东西——这样有利于身高的增长。随着长高,取到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好。

懂是一种见解和分析,要有穿透性的目光。不仅艰辛的著作不好懂,哼哼呀呀的东西也不好懂——我们要看透它的本质就不容易,比如它与一个时期的强势的结合,向潮流献媚,无情剥夺底层劳动者的利益。这种种残酷性——因为哼哼呀呀的东西说到底是一种遮掩和粉饰,它们麻醉和转移大家的分析。我们都知道,失去了分析,人就像运动差不多,就可以让人随意宰割。

写作的苦闷

许多人问到写作生活的寂寞与苦闷,不是一点没有——任何工作都会有。但总的来说,写作是快乐的,正是这快乐使这种生活有了无穷的魅力。写作是情感最高层次的投入与产出。雨果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在月球上行走过的人,给他个县长他就不会做了——他的意思是,他已经领略过如此的境界,有过大陶醉了,于是世俗公认的价值和欢乐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没有在月球上行走过的人,他当然不会有那种体验。作家,这里是指真正意义上的作家,都是在月球上行走过的人,他们拥有非凡的、不为人知的巨大快乐。

至于文学的意义,我们在爱因斯坦文集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段落;有人问他,最有意义的工作是什么,如果让他选择,他说出了几个最有意义的行当,其中就有文学、因为文学使整个社会的素质在提高,它的审美意识,思想的承载,浪漫的情怀,都是人类生命智慧最综合最神奇的一种展示。它的伟大之处尤其区别于技术。而科学容易走向技术主义,容易与商业社会结合,其一望而知的实用性弄不好就会把人类的前途毁掉。科学是把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只有人文精神可以用来平衡一个倾斜的世界,使人类避免自毁的命运。

伟大而崇高的使命感,其事业的道德基础,这是构成文学家快乐的最重要的源泉。

前期与后期

许多人认为作家们的作品,大多是前期好,而后期的质量总是在下降。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考虑。有的作家其实并没有退步,那只是时代的误解。而真正由于自身原因而后退的作家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因为他的生命力减弱了——开始时他的作品虽然不够成熟,但是情感力度很强,情绪饱满;而生命力一旦减退,没有感情了,再成熟的作品也不受读者喜爱,因为不动人。二是因为情感的变化——当一个人刚开始干一件事情时,由于还没有成功,所以就仍旧处于奋斗状态,这样做出的事情就会很有生气。一个人在具有压抑感的时候,在处于底层的时候,总是很有力量的。而一旦所谓的成功来临,情感就会飘忽,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大多数人脱节。那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完美,不会有大的成功。

人性大半就是如此。这是一个规律。

前边说过,也有对作家的误解,这往往是时代性的误解。当然,这除非是真正优秀的作家才能遭到这种误解。比如,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一直执着于自己的发现,像一条巨河一样往前流动,他也会遭到不同程度的误解。因为一般人的认识是要跟随时代风气的,他们对于独立寒秋式的思想与艺术根本没有能力理解。这时候,这样的情形,那个作家会是很了不起的。所以这时候不是作家后退了,而是读者跟不上了——他们已经失去了与巨人同行的能力。在文学和精神的历史上,这样的现象简单太多了。

标签:;  ;  ;  ;  ;  ;  

中学生与文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