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女人格特征与更年期综合征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洁茹[1](2021)在《基于情志致病理论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PMS)妇女人格、生活事件、应付、应激、心理弹性、七情等因素及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MPS)临床症状。探索各心理因素与MPS发生及演变规律的关系;研究七情与MPS发病、病机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调治MPS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调查天津地区PMS女性590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人口学信息、心理弹性、人格特点、应激、七情及中医症状等信息。对问卷进行筛查,数据经核查后,保证问卷的完整及准确性,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将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经核实无误后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运用情志致病理论研究上述因素与MPS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复杂关联。结果1经交叉表X2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年龄、就业情况、吸烟、运动情况、饮食情况、MPS的认知情况与MPS发病有相关性(P<0.05)。2经Mann-Whitney U Test秩和检验及Kruskai-Wallis多样本秩和检验,EPQ-RS人格量表的三个维度中,N维度三型在健康组和MPS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s回归分析,人格N维度是MPS发病的影响因素(P<0.01),人格N维度越典型越容易患MPS。3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心理弹性与MPS发病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P<0.01)。4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心理弹性与EPQ人格各维度典型程度之间有相关性(P<0.05)。5经交叉表X2检验,应激情况(应激程度,正负性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社会支持程度与MPS之间有相关性(P<0.05)。6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社会支持与正性应激呈正相关(P<0.01);与负性应激呈负相关(P<0.01)。7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心理弹性三个维度分数及其总分与正性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5)。8经Logistics回归分析,七情中思、悲、怒、忧、喜与MPS发病有相关性(P<0.01)。其中怒的OR值最高(2.136);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七情中忧、悲、怒、思等负性情绪之间呈正相关(P<0.01),而正性情绪喜与负性情绪之间呈负相关(P<0.01)。9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社会支持程度与思、悲、怒、忧、喜有相关性(P<0.01)。10对MPS患者辨证分析,肝郁肾虚证256例,占50.6%;肾虚证132例,占26.3%;肝肾阴虚证70例,占13.9%;心肾不交证46例,占9.2%。经Kruskal-Wallis检验,七情中忧、思、喜表达程度在MPS各证型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怒和悲在不同证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较大、退休、吸烟、不经常运动或缺乏群体运动、饮食不规律、MPS的认知不足及治疗需求低均是MPS发病的影响因素。2不良人格(N维度典型性人格)更容易导致MPS发病,且患病更严重,同时具有不良人格者的心理弹性更低。3面对应激采取负性应对方式、负性应激反应及社会支持不足者更容易患MPS;采取正性应对方式、正性应激反应及社会支持较高者更不容易患MPS。4心理弹性较高的人,面对应激事件时更倾向于使用“往好的地方想”或“积极求助他人”等正性应对方式,更易平稳度过围绝经期,不易患病;心理弹性低的人面对应激事件时,较少选择正性应对方式解决问题,难以平稳度过围绝经期,更易患病。5七情中思、悲、怒、忧、喜均是MPS的影响因素;其中怒作为单一情志因素最易导致MPS发病,喜则可一定程度降低MPS发病风险及患病严重程度。6 MPS患者中肝郁肾虚证最多、肾虚证次之、心肾不交证最少,其中多忧者多见肾虚证、多思者多见肾虚肝郁证、多喜者多见心肾不交证,各个证型均可受怒和悲两种情绪的影响。
刘志鹏[2](2021)在《加减二仙汤治疗阴阳两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加减二仙汤治疗阴阳两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PMS)患者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加减二仙汤治疗阴阳两虚型PMS的临床意义,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丰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设计,收集来源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甘肃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出符合阴阳两虚型PMS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服用加减二仙汤免煎颗粒,对照组服用坤宝丸。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以及血清性激素(LH、FSH、E2)的变化。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显着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组内比较,中医症候积分均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3)单项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烘热汗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不宁,口苦症候改善更加明显(P<0.05),余单项中医症候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改良Kupperman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Kupperman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改良Kupperman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显着(P<0.01)。(5)血清性激素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好。结论:加减二仙汤在改善阴阳两虚型PMS患者的改良Kupperman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王毓芳[3](2020)在《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中医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经断前后诸证(PMS)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近30年针刺治疗PMS相关文献与研究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研究,为往后开展针刺治疗PMS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电子及手工检索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的数据库,收集由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研究。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提取资料并导入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Jadad评分表进一步对所纳入的RCTs进行质量评价,提取高质量(评分≥4分)的研究数据,利用Rev Man做进一步偏倚风险分析以及荟萃分析;进行异质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并根据不同关注项目进行亚组分析,针对纳入篇数≥10的结局指标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modeler及SPSS statistics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根据病证症的分布、经络分布、腧穴特点等加以分类及分析处理,并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资料收集:运用相关检索词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初步检索出文献1124篇,通过Note Express排除重复文献534篇,并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450篇,初步纳入文献140篇,同时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表,排除低质量(评分1-3分)文献98篇,最后纳入42篇高质量(评分4-7分)文献,总计参与者共3886名,包括针刺治疗组共1902名,以及对照组共1984名。2.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纳入42篇高质量(Jadad评分4-7分)文献做进一步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2.1.总有效率:针刺组在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以及安慰针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更年期相关症状方面:针刺组在改善Kupperman(K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针刺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的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各维度分析发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提示针刺组在改善心理维度、躯体维度、泌尿生殖维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针刺组在改善自拟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以≤4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4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生活质量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清激素水平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血清E2值、FSH值及L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情绪障碍方面:针刺组在改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以>6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6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6.睡眠方面:针刺组在改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7.血管舒缩症状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在烘热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倚风险分析结果:根据整体风险由最低依次分别为随机序列的产生(选择偏倚)、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失访偏倚)、选择性报告(报告偏倚)、其他偏倚、随机分配隐藏(选择偏倚)、评估者盲法(检测偏倚)、受试者与研究人员盲法(实施偏倚)。3.1.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分析模型的选择、数据集的选择等因素敏感性低,整体结果稳定性佳,证据可信度良好。3.2.发表性偏倚: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总有效率、KI评分、血清E值、血清FSH值、血清LH值、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篇数均≥10篇,做漏斗图分析,其中总有效率以及FSH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4.频次分析结果: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1193次,共涉及穴位98个。4.1.穴位频次:根据穴位使用的总频次进行排序,从最高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根据辨治模式分析穴位的使用频次,辨病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关元、肾俞、百会、神门、足三里、内关、肝俞、天枢、子宫;辨证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太溪、神门、三阴交、太冲、肾俞、百会;辨症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足三里、百会。4.2.经络频次:PMS的针刺治疗涵盖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针刺经脉频次最高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4.3.部位频次:选穴部位频次从最高依次为下肢部、腰背部、头面颈部、上肢部、胸腹部。4.4.特定穴频次:针刺治疗PMS有71穴为特定穴(72%),27穴为非特定穴(28%)。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类别,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背俞穴、募穴。而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5.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Modeler的Apriori算法,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提升度>1。5.1.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子宫-关元(94.44%),子宫-三阴交(94.44%),印堂-百会(94.44%)。5.2.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头面颈部-下肢部(96.94%),腰背部-下肢部(96.77%),胸腹部-腰背部(96.08%)。5.3.特定穴配伍: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其中有5组置信度达到100%,分别为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肝俞-肾俞(90.57%)、关元-三阴交(90.16%)、合谷-三阴交(90.00%)。6.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进行系统聚类,针对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进行分析,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与频次分析结果一致,为针刺治疗PMS的主要常用腧穴。另一类为配穴,包括辨证用穴、辨症用穴及经验用穴。辨证用穴如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辨症用穴如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经验用穴如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结论:1.对国内外1990-2019年针刺治疗PMS的RCT文献进行检索与文献评价,共纳入Jadad评分4-7分的高质量文献42篇做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组在改善总有效率、Kupperman(KI)评分、中医证候、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2.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的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针刺治疗PMS有72%为特定穴,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3.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包括子宫-关元,子宫-三阴交,印堂-百会等。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包括头面颈部-下肢部,腰背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等。特定穴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包括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包括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合谷-三阴交。4.聚类分析结果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配穴包括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等。
陈清[4](2020)在《调体治疗阳虚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调体治疗与辨证治疗阳虚质围绝经期综合征,观察评价调体治疗的临床疗效,明确调体治疗本病的效果,为从不同体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选取75例就诊时间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来自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妇科、针灸科门诊及病房阳虚质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7例,试验组38例。试验组从辨识体质的角度出发,通过用隔姜灸联合针刺调理体质进行治疗;对照组则运用常规辨证的针刺治疗方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6天,第7天休息,治疗4周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阳虚质转化分、Kupperman评分、Greene评分(心理症状P评分、躯体症状S评分、血管舒缩症状V评分、抑郁症状D评分、性S评分)、激素水平、安全性指标等情况。结果1临床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无差异性(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阳虚体质积分(P<0.05),试验组改善阳虚质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试验组每个证型阳虚质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阴阳两虚证的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在各证型的改善情况上无差异(P>0.05);4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感、情志不宁、尿频尿急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并且试验组在腰背酸楚、面浮肢肿、尿频尿急三方面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皮肤蚁行感、情志不宁上,两组无差异(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Kupperman评分,Green评分(心理症状P评分、躯体症状S评分、血管舒缩症状V评分、抑郁症状D评分、性S评分),并且两组间的疗效相当(P>0.05);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证型的Kupperman及Green评分改善情况比较,疗效相当(P>0.05)。6研究中选取的患者以兼夹体质为主,其中兼夹气郁质人数最多,其次是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7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激素水平,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8研究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无烫伤发生。结论1从辨识体质角度出发,调节阳虚体质治疗阳虚质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仅可以改善阳虚质状态,还可以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明确。2调体治疗方案,对Kupperman评分,Greene各项评分(心理症状P评分、躯体症状S评分、血管舒缩症状V评分、抑郁症状D评分、性S评分)、激素水平改善均有治疗效果。图0幅;表17个;参123篇。
罗辉[5](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吴杨乔[6](2019)在《滋肾宁心法治疗绝经综合征疗效及心理应激与症状程度相关性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滋肾宁心法对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观察滋肾宁心法对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患者睡眠症状改善情况。3观察绝经综合征患者心理应激情况(包括生活事件、情绪体验、应对方式)及其与绝经综合征症状轻重程度、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患者均为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门诊的患者。参考绝经综合征相关中西医诊断标准,并根据相关标准排除相应病例后,选取中医辨证为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患者30例。治疗前填写心理应激调查表、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积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观察患者心理应激程度以及其与绝经综合征病情程度、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口服用药,以8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填写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积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综合疗效:30例,治疗后临床痊愈3例(10%),显效10例(33.3%),有效14例(46.67%),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2.改良的Kupperman评分结果:治疗前后均值标准差由27.13±7.964下降至11.50±8.577;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3.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值标准差由19.13±4.981下降至9.63±5.732,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治疗后睡眠质量指数均值标准差由12.87±4.049下降至6.20±3.872,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5.心理应激情况与绝经综合征症状程度的相关性:轻度、中度、重度三组之间的生活事件总数、消极情绪总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极应对总分方面,轻度组与中度组、重度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激总分方面,轻度组与中度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与重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应激组和低应激组的KI评分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心理应激情况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睡眠质量一般组和睡眠质量很差组之间的消极应对总分、应激总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生活事件总数、消极情绪总分、积极情绪总分、积极应对总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应激组和低应激组的睡眠质量指数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研究显示,滋肾宁心法治疗绝经综合征临床疗效显着,能够明显改善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2心理应激与绝经综合征症状程度及睡眠质量具有相关性,尤其是消极应对及总体心理应激情况对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程度有一定影响。
赵青竹[7](2018)在《滋水清肝益坤汤治疗肾虚肝郁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滋水清肝益坤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更年期综合征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方法观察肾虚肝郁证更年期综合征患者178例,予滋水清肝益坤汤治疗,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填写中医证候积分表及改良kupperman积分表,计算治疗前后积分值,评定疗效;检查患者治疗前后女性激素水平,通过滋水清肝益坤汤对E2、FSH、LH的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以判断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滋水清肝益坤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着,178例中痊愈11例,占6.2%,显效74例,占41.6%,有效87例,占48.9%,无效6例,占3.4%,总有效率97.8%。(2)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表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随着疗程的延长治疗效果越好。(3)改良kupperman积分值显着降低,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4)女性激素水平中血E2较治疗前有升高,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1);血FSH、LH值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5)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显着性差异(P>0.05),均在正常值范围,说明药物具有安全性。结论滋水清肝益坤汤治疗肾虚肝郁证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习习[8](2017)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4555岁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的发生情况,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改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的生存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社区4555岁的围绝经期女性60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用SPSS16.0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分析和处理。运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1.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59,有效率93.17%。2.研究对象平均初潮年龄为(14.92±1.77)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8.85±2.69)岁,平均妊娠次数为(2.47±1.12)次,平均分娩次数为(1.99±0.86)次,平均流产次数为(0.48±0.77)次。避孕方法的选择上以节育器和避孕套为主。3.本次研究对象的Kupperman评分量表的平均得分为(14.91±3.70)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是92.3%(516/559),围绝经期各种症状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疲倦乏力、焦虑、失眠、肌肉骨关节痛、头痛、头晕、忧郁、感觉异常、心悸、潮热出汗、蚁走感。4.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在不同的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经济情况、妊娠次数、分娩次数、研究对象及其配偶慢性病情况之间具有差异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一般因素中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情况、妊娠次数、研究对象患慢性病情况。5.EPQ-RSC量表各维度得分情况:内外向(E)总分为(7.88±2.97)分;神经质(N)总分为(4.91±2.88)分;掩饰性(L)总分为(6.06±2.82)分;精神质(P)总分为(2.72±1.95)分。SRSS量表得分情况:社会支持总分为(45.33±7.39)分;客观支持得分为(12.53±2.92)分;主观支持得分为(25.00±4.39)分;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为(7.80±1.84)分。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围绝经期女性的Kupperman评分量表得分与“内外向(E)”维度的得分、“掩饰性(L)”维度的得分、“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维度的得分和“客观支持”维度的得分呈负性相关;Kupperman评分量表得分与“神经质(N)”维度和“精神质(P)”维度的得分呈正性相关;而Kupperman评分量表得分与“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维度的得分不具有相关性。结论:1.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各项症状中疲倦乏力、焦虑、失眠、肌肉骨关节痛、头痛五项症状的发生率偏高。2.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经济情况、妊娠次数、分娩次数等因素的影响。3.人格特征、社会支持情况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之间可能具有相关性。即外向型人格、社会支持多的女性较不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而内向型人格、神经质型人格、精神质人格的女性较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
邵祺腾[9](2014)在《更年期妇女五态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更年期女性五态人格、体质、症状及生存质量的调查,分析人格、体质对女性更年期症状及其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减轻女性更年期症状、提高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提供身心保健方向。方法与对象:本研究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及海淀区的部分社区及事业单位等机构招募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更年期女性,对其使用“五态人格测验”、“五五体质检测”、“KI量表(Kupperman Index)”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8份,根据掩饰量表得分,剔除无效问卷31份,最终有效问卷317份。采用SPSS17.0对有效数据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方程等分析,以探讨女性更年期人格、体质特征对其更年期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对女性更年期的症状调查发现:各项更年期症状中以抑郁、眩晕、失眠的发生率为最高,分别占到80.44%、76.03%和70.03%,其次为潮热汗出(68.14%)、易激动(67.51%)等症状,而心悸的发生率最低,占21.45%。2.更年期妇女对自身生存质量总的主观感受较好,其中一般的占51.42%,好、很好的占46.06%;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也较好,一般的占34.70%,好、很好的占42.27%。3.对更年期妇女人格、体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太阳人格与阳热质显着正相关(P<0.01),与阳虚质、气虚质和血虚质负相关(P<0.01,P<0.05);少阳人格与平人质、阳热质显着正相关(P<0.01),与阳虚质、气虚质、血虚质、血瘀质负相关(P<0.01,P<0.05);阴阳和平人格与平人质正相关(P<0.05),与偏湿质、血瘀质负相关(P<0.01,P<0.05);太阴人格与平人质显着负相关(P<0.01),与除阳热质以外的其他体质类型显着正相关(P<0.01);少阴人格与各体质类型无明显相关关系。4.通过对更年期症状与人格关系的探讨可知:更年期症状较为严重者其太阴人格得分显着高于症状轻者(P<0.01)。更年期各症状表现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其中易潮热汗出者其太阳人格得分较高(P<0.05);有抑郁、眩晕、性交痛、泌尿系统症状等表现者其少阳人格得分较低(P<0.01,P<0.05);有易激动、眩晕及性交痛等表现者其阴阳和平人格得分较低(P<0.05);有易激动表现者少阴人格得分也较低(P<0.05);表现有除疲乏、皮肤蚁走感以外的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太阴人格得分均较高(P<0.01,P<0.05)。5.通过对更年期症状与体质关系的探讨可知:更年期症状严重者其平人质和偏风质显着低于症状轻者(P<0.01),阴寒质、阳虚质、阴虚质、偏湿质、偏燥质、气虚质、血虚质、气滞质和血瘀质显着高于症状轻者(P<0.01)。每种体质类型与更年期症状关系不同:有任一更年期症状者其平人质得分均较低(P<0.01,P<0.05);有抑郁、眩晕、感觉异常等症状者其阳热质得分较低(P<0.01,P<0.05);有失眠、性交痛、感觉异常、易激动、骨关节及肌肉痛等症状者其阴寒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失眠、性交痛、感觉异常、易激动、疲乏、骨关节及肌肉痛、头痛、泌尿系统症状等表现者其阳虚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除心悸、皮肤蚁走感以外的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阴虚质、偏燥质的得分也较高(P<0.01,P<0.05);有感觉异常、失眠、头痛、性交痛、易激动、抑郁、眩晕、骨关节及肌肉痛、泌尿系统症状等表现者其偏湿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性交痛的症状者其多痰质得分较高(P<0.01);除易激动以外,表现有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偏风质得分较低(P<0.01,P<0.05);有失眠、抑郁、性交痛、骨关节、肌肉痛、泌尿系统症状等表现者气虚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除潮热汗出、心悸、眩晕外的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血虚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除心悸、头痛外的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气滞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除潮热汗出、心悸、皮肤蚁走感外的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血瘀质得分较高(P<0.01,P<0.05)。6.通过研究人格、体质对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可知:①少阳人格与生存质量各个领域均为正相关关系(P<0.05);阴阳和平与除环境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也都显着正相关(P<0.01);太阴则与各领域呈显着负相关(P<0.01)②体质方面,平人质、偏风质与生存质量各个领域均为正相关关系(P<0.01);偏燥质、气滞质则与各领域呈显着负相关(P<0.01);阴寒质、阳虚质、阴虚质、偏湿质、气虚质、血虚质、血瘀质等则与除环境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负相关(P<0.01)。7.通过分析更年期症状及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关系可知:更年期症状严重者其生存质量在生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方面都显着低于症状轻者(P<0.01),随着更年期症状的减轻其生存质量有所提高(P<0.01)8.通过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人格、体质对更年期症状、生存质量的影响:①以人格、体质为自变量,更年期症状指数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模型显示:更年期症状指数与平人质和少阴人格呈负相关,与阴虚质、气虚质和太阴人格呈负相关;②将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作为自变量,生存质量总体平均得分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生存质量总体均分与太阴人格和气滞质呈负相关,与平人质与阴阳和平人格呈正相关。结论:1.本研究对象中,95%以上的妇女在更年期阶段有相关的症状发生,其中抑郁、眩晕、失眠为发生率最高的三个症状。2.通过对更年期妇女人格与体质相关关系的分析可知,人格、体质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即心身之间相互影响,验证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观点。3.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关系密切:通过对更年期各症状的人格特征差异比较可知,更年期各症状表现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其中太阴人格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最大;通过对更年期各症状的体质差异比较可知,体质偏颇是更年期发病的基础,各体质类型均与更年期症状关系密切:以症状指数为因变量,人格、体质为自变量可以建立有预测意义的回归方程。4.人格、体质等因素与更年期妇女的生存质量关系密切: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少阳人格、阴阳和平人格、平人质和偏风质等与生存质量的几乎各个领域均有正相关的关系,太阴人格及除阳热质和多痰质以外的其他偏颇体质则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的关系。5.通过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可知,更年期症状也能降低其生存质量。此外,学历、职业等也对生存质量有所影响。6.通过建立逐步回归方程可知,太阴人格、阴阳和平人格、气滞质和平人质是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而症状指数却没有进入方程模型,说明人格、体质对生存质量的影响要大于症状对其造成的影响。
邵祺腾,杨秋莉[10](2014)在《更年期妇女身心特征及生存质量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更年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是影响更年期妇女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而人格、体质特征则决定了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基础,文章就近十几年有关更年期妇女人格、体质及其生存质量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二、妇女人格特征与更年期综合征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妇女人格特征与更年期综合征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志致病理论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R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诊断标准 |
3.4 分型评定 |
4 问卷调查的实施,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基本情况与MPS |
5.2 生活习惯与MPS |
5.3 人格、心理弹性与MPS |
5.4 应激、应付、社会支持等因素与MPS |
5.5 中医七情与MPS |
5.6 MPS临床症状分布特点 |
5.7 MPS证型分布特点 |
5.8 人格、心理弹性、七情、应激、应对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复杂关系 |
5.8.1 人格与心理弹性 |
5.8.2 社会支持与应对、应激 |
5.8.3 心理弹性与应对 |
5.8.4 应对与七情 |
5.8.5 社会支持与七情 |
5.8.6 七情之间的关系 |
讨论 |
1 MPS的发病机理 |
1.1 MPS的病因病理 |
1.2 MPS的病因病机 |
2 MPS的常见影响因素 |
2.1 一般状况和生活习惯与MPS |
2.2 心理因素与MPS |
2.3 应激、应对与MPS |
2.4 社会支持与MPS |
2.5 情志因素与MPS |
3 MPS证型分布规律 |
4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MPS的预防与治疗 |
4.1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MPS的情志调摄防治 |
4.2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MPS的心理干预防治 |
5 创新点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防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加减二仙汤治疗阴阳两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对象与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1.7 伦理学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的估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处理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特征 |
3.2 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性激素水平比较 |
3.4 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3.5 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
3.6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7 治疗后性激素指标比较 |
3.8 单项中医症候比较 |
3.9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加减二仙汤的理法依据 |
4.2 本课题治疗阴阳两虚型PMS的用药特色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PMS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PMS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PMS病因病机的探讨 |
1.3 PMS的中医治疗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PMS的研究现状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PMS的发病机制 |
2.3 PMS的治疗研究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与诊断 |
一、定义 |
二、流行病学 |
三、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 |
一、月经紊乱 |
二、血管舒缩症状 |
三、失眠症 |
四、情绪障碍 |
五、骨关节和肌肉痛 |
六、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八、其他 |
第三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病因机理 |
一、中医病因病机 |
二、西医病因病理 |
第四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 |
一、中医治疗 |
二、西医治疗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针灸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临床研究进展 |
一、华人地区 |
二、国外地区 |
第二节 机制研究进展 |
一、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
二、调整神经递质含量 |
三、抗氧化作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检索策略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资料的规范化 |
六、资料提取 |
七、质量评价 |
八、统计处理 |
九、偏倚风险评估 |
十、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筛选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四、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五、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一、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
二、临床研究的标准化 |
三、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价值性 |
四、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限制性 |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证治规律研究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检索策略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资料的规范化 |
六、资料提取 |
七、统计处理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筛选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四、频次分析 |
五、关联规则分析 |
六、聚类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一、辨治模式 |
二、三阴交为治疗要穴 |
三、重用足太阳膀胱经 |
四、重用特定穴 |
五、局部取穴直击病所 |
六、穴位相配阴阳皆调 |
七、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调体治疗阳虚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标 |
1.3 诊断标准 |
1.3.1 PMS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辨证标准 |
1.3.3 中医阳虚体质判别标准 |
1.3.4 纳入标准 |
1.3.5 排除标准 |
1.3.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3.7 终止试验标准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分组方法 |
1.4.3 治疗 |
1.5 疗效评价指标 |
1.5.1 更年期综合征评分指标 |
1.5.2 中医证候评分 |
1.5.3 激素水平 |
1.6 安全性评价 |
1.7 统计学处理 |
1.8 研究结果 |
1.8.1 一般资料 |
1.8.2 临床疗效 |
1.9 讨论 |
1.9.1 阳虚质和阳虚证的辨析要点 |
1.9.2 穴位选择 |
1.9.3 艾灸调节阳虚体质 |
1.9.4 热病可灸 |
1.10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围绝经期综合征体质研究相关进展 |
2.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 |
2.1.1 概念 |
2.1.2 症状表现 |
2.1.3 影响围绝经期的因素 |
2.1.4 围绝经期的生理病理改变 |
2.2 体质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质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2 影响体质的因素 |
2.3 调体治疗 |
2.3.1 调体的穴位选择 |
2.3.2 调体的方法 |
2.4 围绝经期体质的研究 |
2.4.1 体质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 |
2.4.2 调体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现状 |
2.4.3 不同体质的调养方法 |
2.5 小结 |
2.6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B 更年期评分表 |
附录C 中医证候积分判定标准 |
肾阴虚绝经综合征(中医)评定篇表 |
肾阳虚绝经综合征(中医)评定篇表 |
肾阴阳两虚证绝经综合征(中医)评定篇表 |
附录D 调査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滋肾宁心法治疗绝经综合征疗效及心理应激与症状程度相关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绝经综合征有关心肾不交证的中医理论溯源及相关研究 |
1 心肾不交理论相关研究 |
2 心肾不交与绝经综合征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更年期综合征相关评分量表临床研究及应用概况 |
1 更年期综合征相关量表介绍与评价 |
2 非特异性量表在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滋水清肝益坤汤治疗肾虚肝郁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更年期综合征的西医诊治概况 |
1 病名研究 |
2 病理生理变化 |
3 发病机制 |
4 西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诊治概况 |
1 中医病名 |
2 古医籍文献 |
3 病因病机 |
4 辨证分型治疗 |
5 专方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滋水清肝益坤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治疗前后积分情况 |
2 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改善情况 |
3 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2.3 调查工具 |
2.4 研究样本量的估算 |
2.5 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理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月经史及婚育史的情况 |
3.2 研究对象围绝经期症状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
3.3 研究对象不同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
3.4 研究对象及其配偶患慢性病情况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月经史及婚育史情况 |
4.2 研究对象围绝经期症状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
4.3 研究对象不同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
4.4 研究对象及其配偶患慢性病情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和核心概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C 调查工具 |
附录D 综述 |
参考文献 |
(9)更年期妇女五态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女性更年期概况 |
1.1.1 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因素探讨 |
1.1.2 妇女更年期身心症状的研究现状 |
1.2 人格对更年期妇女的影响 |
1.2.1 人格对健康的影响 |
1.2.2 更年期妇女人格特征研究 |
1.2.3 人格特征对更年期妇女的影响 |
1.3 体质与更年期综合征的关系 |
1.3.1 更年期妇女的体质特征 |
1.3.2 体质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
1.4 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研究 |
1.4.1 生存质量 |
1.4.2 人格、体质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
1.4.3 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概况 |
1.5 总结 |
2 前言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 |
3.2.2 问卷调查 |
3.2.3 统计分析 |
3.3 测验工具 |
3.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3.3.2 五态人格测验 |
3.3.3 五五体质检测 |
3.3.4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
3.3.5 KI量表(Kupperman Index) |
3.4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更年期症状统计描述 |
4.3 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统计结果 |
4.4 更年期妇女五态人格测验统计结果 |
4.5 更年期妇女五五体质检测统计结果 |
4.6 更年期妇女人格、体质相关关系探讨 |
4.7 更年期症状的影响因素探讨 |
4.7.1 更年期症状的人格差异比较 |
4.7.2 更年期症状的体质差异比较 |
4.7.3 更年期症状的生存质量差异比较 |
4.7.4 月经、年龄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
4.7.5 更年期各症状表现与五态人格的关系探讨 |
4.7.6 更年期各症状表现与五五体质的关系探讨 |
4.7.7 人格、体质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
4.8 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
4.8.1 人口学资料对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 |
4.8.2 更年期症状对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
4.8.3 人格与生存质量关系的研究 |
4.8.4 体质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研究 |
4.8.5 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
5 结果讨论 |
5.1 更年期妇女人格、体质关系探讨 |
5.1.1 太阳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
5.1.2 少阳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
5.1.3 阴阳和平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
5.1.4 少阴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
5.1.5 太阴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
5.2 更年期症状的影响因素探讨 |
5.2.1 更年期症状与五态人格的关系 |
5.2.2 更年期症状与体质的关系 |
5.2.3 人格、体质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
5.2.4 其他因素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
5.3 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
5.3.1 人口学资料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
5.3.2 人格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探讨 |
5.3.3 体质与生存质量的关系初探 |
5.3.4 更年期症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
5.3.5 人格、体质及症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7.1 研究创新点 |
7.2 研究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五态人格测验 |
附录二:五五体质检测表 |
附录三: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
附录四:KI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更年期妇女身心特征及生存质量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及其症状表现 |
2更年期妇女人格、心理特征及其影响 |
3更年期妇女体质特征及与更年期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
4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研究 |
5总结 |
四、妇女人格特征与更年期综合征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志致病理论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研究[D]. 高洁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加减二仙汤治疗阴阳两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志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D]. 王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调体治疗阳虚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滋肾宁心法治疗绝经综合征疗效及心理应激与症状程度相关性观察[D]. 吴杨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滋水清肝益坤汤治疗肾虚肝郁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赵青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王习习. 蚌埠医学院, 2017(03)
- [9]更年期妇女五态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关系探讨[D]. 邵祺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10]更年期妇女身心特征及生存质量研究现状[J]. 邵祺腾,杨秋莉. 世界中医药,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