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中国论文,义务教育阶段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是指公立中小学教科书的使用方式、方法与频率。教科书使用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部分,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教科书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一个与利益分配和权力制约格局相连的社会课题。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科书使用制度。中美两国由于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各自形成了有本国特色的截然不同的教科书使用制度。在此,想通过两种使用制度的对比分析,思考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义务教育制度形式规定着本阶段的教科书使用制度。美国实行的是彻底的义务教育制度:强制+免费,形成了与此相应的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免费分发—无偿回收—传承使用—破损废弃。国家成为教育的责任主体和强制主体,教育不再仅仅是家庭和个体的责任,而成为一项真正的国家公共事业,教科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但教科书消费的决策者和消费者主体利益并不分离,是一种教科书的公有(所有权角度)和共有制度(使用权角度)。中国《义务教育法》的强制性并不差,其执行的强制性之所以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实行的是不彻底的义务教育制度:不完全免费的强制性义务教育,形成的是教科书一次性消费使用制度:学生家庭有偿购买—学生个人所有—学生个体使用。“不完全免费”和国力有关,但不彻底免费就无法执行强制性。因为接受教育虽然是国家提高民族素质的重大举措,但仍然是家庭承担主要责任。家庭成为教科书购买费用承担者,被购买后的教科书成为家庭私有物,所有权归家庭,使用权在学生,二者合为一体,是一种教科书的私有制度和个体使用制度。教科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不分离性就意味着教科书是有偿分发和不易无偿回收的。况且,目前教科书的质量是经不起循环使用考验的。
与循环使用制度相比,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的一次性消费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引发许多伦理担忧。
第一个问题是造成不必要的国家资源的浪费。
教科书的一次性消费使用制度意味着每个学生个体是所购买的每本教科书的终端使用者和消费者。这种制度国家不需要支付终端经费,却无意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一是物质资源的浪费。据统计,1997年我国在校中小学生21183.7万人(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8),按平均每年每人使用教科书6本计算,每年耗用教科书12.71亿本;按照每本书10元计算,循环使用教科书一年省下的资金是127亿元。何况每个学生每年使用的教科书不止6本。如果考虑到木材资源的节约和环保,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经济意义更大。我国是木材消耗大国,目前6-14岁的青少年有一亿三千万。
二是伦理资源的浪费。一次性消费制度不能通过传承而建立起上下几届学生之间的文本联系和情感联系。因为通过回收和传承使用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教导学生爱护教科书,培育学生建立起对知识、对别人互相负责和厉行节约的生活态度。这种制度把关于知识、关于教科书的权利和责任结合在学生身上,既是对教科书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态度负责。这样的伦理学意义应该是值得提倡的。因为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伦理美德的国度,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之首。教科书循环使用完全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现身现场教科书,着墨用不着太多,而效果不空泛不抽象,可触可见可从我做起。在人类自爱的情感基础上培育他爱的机缘:给每个孩子他爱的机会和践行此情感的空间。非循环使用制度就浪费了这样丰厚的伦理资源。
资源浪费所引发的伦理担忧是:物质资源的浪费对于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是不公平的和不道德的。公共资源的悲剧——每个人都意识到这种悲剧,但无法摆脱把人类推向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但是,人类必须节省资源。伦理资源的浪费是学校教育德性培育机会的损失,也是民族和人类美德的损失。利用好伦理资源,对物质资源的保护会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带来学生及其家庭利益的相对损失。
教科书一次性消费制度后果很多。其一次性使用后的闲置浪费只是最表层的现象。由于一次性消费的使用制度为教科书的重复开发建立了广大的空间,经营了有利可图的市场,形成了教科书利益开发和瓜分的共谋体,它把学生家长和家庭放在了案板上。和免费循环制度相比,教科书的一次性消费使用制度使学生及其家庭遭受两种利益的损失。
一是经济损失。教科书的出版和发行是十分特殊的经济现象。以往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利益的垄断性缘于教科书开发过程的垄断性,原因很多。表现在行政力量持久深入的干涉——业务事务成为行政事务。出版教科书是一种行政力量大于业务力量的权力,它不是业务领域的竞争,而成为行政力量扩张的场域;原来的一纲一本制度,尤其是中小学教科书实行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确保了垄断利益格局的形成及其存在的合法性;教科书开发环节的市场化和销售环节的商业化成为教科书开发的利益驱动的运作空间;一次性消费成为教科书开发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动力;统一的国家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使义务教育的教科书比起高等教育教科书来,相对具有较小的选择性、可变性和思想上的原创性——它必须重视知识的公共性和精确性。以上诸种原因共同酿造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利益的垄断空间,滋养和纵容了垄断主体的行为。这个共谋主体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教科书开发出版和发行单位,会是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的最大现实障碍。如果单从支出消费角度界定的话,家长和学生是非受益者。在这样的利益强大联盟面前,学生的利益暂时不好考虑,而且负担是由千万个家庭承担的。
以往一纲一本的教科书垄断利益格局带来的问题是:被指定的出版和发行单位受到行政力量的庇护,地位不可动摇;教科书一次性消费的使用制度是出版和销售单位绝对利益的保证所在,不用担心发行和教科书的出路,强化了教科书版式单一化和质量缺乏比较性和竞争性的状态。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建设的一纲一本的制度正在被打破,向一标多本的方向发展。情况好转,但同样存在问题:(1)教科书使用制度没有改变。暂时改变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和出版、发行单位之间利益的分配,而学生及其家庭受益不多。(2)省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借开发地方课程之名,大肆研究出版和发行各种教辅材料和教具。教辅市场一片混乱,家长身受其害。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各种地方编的教辅材料一到六年级的都已经发放完毕,对于这种提前预支现象迫于某种压力,家长习惯私下抱怨而无法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捍卫自己的利益,购买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经济负担全部由家庭承担。
二是精神权益损失。经济承担本来应该匹配相应的合法权益:物质的和精神的,意味着家庭对教科书的选用、质量等基本问题有发言权和参与权。但在教科书的一次性消费使用制度中,存在着消费决策者和消费主体相分离的现象,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儿童是教育过程包括教科书选用过程中的终极委托人,但他们并不具有责任能力,没有充分的能力来界定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不能够针对代理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校长等对其进行约束。这意味着在教科书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学生及其家长是没有权益和没有声音的,代理人是否按照委托人的意志代理,委托人是不得而知的,孩子成为最大的风险承担者。对于教科书的质量问题家长和学生无可奈何。
利益损失现象引发的伦理担忧是: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地位和人格是不平等的,关系是非沟通的、不透明的单向关系,是提供者制约使用者的关系,后者花了钱却没有选择余地,感受的是一种精神的屈辱和不尊重。另一方面的担忧是对于没有承担能力的家庭来说,这笔不小的开支造成沉重的负担,带来了紧张和不幸,造成了非道德的生活秩序。
二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相应地进行了该阶段教科书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还作了两个与教科书使用制度有关的特别规定。
一是2002年,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关于推广使用中小学经济适用型教材的意见》,决定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经济适用型教科书——中小学经济适用型教科书是指各种内容与彩色版相同的黑白版教科书。《意见》决定,从2002年春季开始,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一律选用经济适用型教材(美术、地理教材除外)。其他经济欠发达的城镇和农村地区经济适用型教材的选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从2002年春季开始,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均应包括经济适用型教材的品种。省以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认真做好经济适用型教材的选用和推广工作。
二是教育部和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对全国部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试行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意见》,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部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试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对象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到2000年底未普及初等教育县的全部农村小学生和未通过国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县农村初中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特殊班)的学生。
免费提供的教科书种类包括:根据现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设置的课程门类,小学免费提供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社会、音乐、美术,初中免费提供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的经济适用型教科书。特殊教育学校(特殊班)免费提供的教科书种类按照现行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计划确定。
试行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2001年秋季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的1亿元经费由中央财政从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中安排。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免费提供教科书的经费要专款专用。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仍然是一次性使用制度的框架,为了减轻承受能力不足和没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农村家庭的负担,在一次性使用制度基础上进行改革,形成了教科书使用制度“两版三用”的使用现状:即城镇和农村有承担能力的家庭的学生使用有偿的彩色版教科书;承担能力不够的家庭的学生一律选用有偿的黑白版教科书(美术、地理教材除外);没有承担能力的农村家庭的学生和本地特殊教育学校(特殊班)的学生,使用免费的黑白版的教科书。这一改革有现实意义,是值得肯定的:确实缓解了贫困地区与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无异于雪中送炭;无疑会降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于国于民一举两得。但“两版三用”教科书使用中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伦理担忧。
学校的功能之一就是复制等级和重新制造社会分层。义务教育阶段“两版三用”教科书的使用制度在等级复制的同时有两种需要斟酌的不公之处。
一是免费与不免费中的不公。按照文化剥夺理论的逻辑,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的家庭和周围环境,缺乏当下主流文化学校所需要的文化刺激,导致学生缺少取得高学业成就所需要的成就动机、抱负水平、语言和认知能力。由于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原因,贫困地区长期处于物质资源匮乏和文化资源的底层状态。按照中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的划分,中国目前社会最底层在整个社会阶层中所占比例约为3.1%,这个数字包括了无法依靠农业维持生计的农民及其子女,也包括了无业、失业、半失业的人群——他们大多是原国有、集体企业工人及其子女。一个严峻的问题是:贫困阶层不仅存在于农村那些持续贫困的家庭中,也存在于城市新产生的无业、失业、半失业的人群中——他们是中国特殊历史过渡阶段的产物。这一人群中的学生的家庭几乎没有教育支付能力,可国家政策中并没有包括他们在内。就是说,在教科书的免费和不免费问题上,产生了新的不公,忽视了城市中新产生的弱势群体的处境。这些人具有类似的经济背景和经历,他们曾经不是社会的最底层。经济改革以来,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从中分离出社会底层人群。和持续贫困的人群相比,他们对比前后生活状况的变化更易产生不满心理和人格跌损,因为心理不平衡而不安心。这部分人已成为救济对象,但是教科书费用仍然还是由其自己承担。
二是彩色与黑白版中的不公。颜色复制出新的等级概念,人为地区分出城乡差别、富裕和贫困的差别。贫困地区本来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提供的教科书的刺激是单一的黑白版,就人为强化了这种文化剥夺。能够有免费的教科书比因无钱购买教科书而失学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持续贫困地区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福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满足于低级的物质欲求的满足,不会因为教科书有无颜色而有想法。其中的一部分人会因此而依靠教育的力量改变底层的处境。当他们流动为社会的中上层成员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曾经使用过的不同于其他同伴的黑白版的教科书是否会有想法呢?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讲,会有一些或轻或重的心理伤害。
以上两种不公平是现实的存在,最大的伦理担忧是,对于国家来说,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的消除所需要的成本可能会比眼前因为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而节约的成本大得多。因为精神的治理比物质的治理要难得多。
三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使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容易。就目前而言,解决的办法应该是过渡性的。
1.在免费使用教科书的贫困地区试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由于国力所限,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全部免费提供暂时是不可能的,其循环使用也就不可能全面实现了。但可以在免费使用教科书的特困地区建立和实行循环使用制度,为变革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一次性消费教科书的使用制度提供有价值的案例,成为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在中国的先声。同时,为未来全面实现教科书循环使用做好基础准备——全面提高教科书的印制质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发布了《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标准》和《中小学教科书用纸、印制质量标准和检验办法》,这两项国家标准的颁布,为中小学教科书的印制质量提供了根本保障。精美、大方、耐用、彩色是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这点,教科书才可能循环和传承使用。
2.国家逐渐加大投入,压制价格,尽量使城乡学生同样使用彩色版的教科书。为了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国家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国家体改办、国家计委、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提出了降低中小学教科书价格的意见。要求取缔不合理教科书费用项目,调减租型费率和发行折扣率,严格控制教科书出版环节的利润率水平。2002年起,教科书价格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以租型、出版、发行等环节的行业平均成本和5%的成本利润率为基础,核定了教科书印张绝对金额,进一步核减了教科书的价格。同时,制定了《中小学教材价格管理办法》,对教科书印张、零售价格、封面价格和插页价格如何确定做了规定。城乡学生共同使用彩色版的教科书,可以弥补贫困地区主流文化刺激不足的缺欠,也可以不用颜色人为地把未来公民分成等级,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伤害和精神损失。
3.国家努力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这样,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和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科书才有可能。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免费发放教科书是无偿回收和循环使用教科书的前提,只有国家成为教育主要责任人、教科书所有权在国家手里的时候,才有理由回收教科书,才能得到家长和学生个体的支持。国家作为教科书的所有权主体才有可能精打细算地节约不必要的开支,而家长在不负担教育任何费用的前提下成为义务教育实行的监督者和国家教育义务监督员,如果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学业自然就可追究家长的法律责任。
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是中国义务教育现实所需要的,但它的引进和借鉴是需要条件的。总的来说,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渐关照了消费者的利益,“少花钱买好书”是教科书管理体制目前改革的主要方向。而“不花钱用好书”是国家下一步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