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学的源头,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起点低端,课堂必然是低效的。本文结合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基于结构、问题、活动三个维度,遵循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评价化的理念,阐述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设计 结构 问题 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2-019-01
教学设计是指从教育的科学规律出发,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并评价其结果的过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着眼整体、统揽全局。基于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特征,结合地理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笔者从结构、问题、活动三个维度,将教学的流程、内容、策略等有序整合、统筹推进,为精准高效的课堂授课打造高品质的教学设计。
一、以结构为着眼点,筹划知识贯通、环节联通的框架系统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同为碳元素,不同的组合形成了金刚石与石墨之别。所以知识结构化、过程逻辑化是谋篇布局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构式驾驭教材,挖掘知识间的连接点与生长点,厘清逻辑关系,用系统观、联系观、发展观搭建“四梁八柱”,将“钢筋头”焊接成“脚手架”,凸显课堂授课的思路设计与结构安排。
“中国的农业”一节通过“放眼农业概况,感知基础地位——聚焦地区分布,探究影响因素——展望未来农业,问路发展之道”的结构线,将农业的概念、部门、地位、地区分布、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方向等进行有机重组,为课堂学习活动搭好了框架,便于以此为基础更好的组织教学内容。如农业部门与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生产活动相融合,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从事林业生产,东北平原汉族居民以种植业为主以及蒙古族的畜牧业生产。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设计了知概况——颂贡献——忧灾害——治隐患的授课流程,学生以长江“河长”的身份在认知源流概况及水文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开发利用的方式、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进而寻求治理的措施。把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循序渐进的展示出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形成了从强化区域认知到提升综合思维再到构筑人地关系的递进式链条。逻辑化的过程设计,使教学环节一脉相承,加深了学生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解。
二、以问题为着力点,点燃情境融通、层级相通的驱动系统
有了结构性的“顶层设计”,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结构问题化即如何将结构化的设计进一步细化为有思维含量和探究意义的具体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问题是引发教学活动的导线,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驱动力,是思维走向深入的切口,是课堂教学迈向高效的动力源!
问题需由情境承载,情境之于问题好比色彩之于美术。在结构框架下激趣设疑,将知识巧妙的融入到学生倍感亲切的情境当中构成情境串,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节笔者将“黑大陆、热大陆、高原大陆”的结构设计与冬奥会热点材料相结合,引出以下问题:展示平昌冬奥会会旗,奥运五环中黑色代表哪个大洲?为什么用黑色来表示非洲?整个非洲都是黑色人种吗?在本届冬奥会上,非洲仅有8个国家的12名运动员参赛,而且这还是非洲史上参赛国家最多的一次。为什么在冬奥会的赛场上罕见非洲运动员的身影?到了夏季奥运会赛场上特别是中长跑项目,为什么黑人运动员会占有绝对的优势?通过创设情景使问题与生活深度融合,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问题要有层级感和梯度感。通过问题的驱动、提升与拓展,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高一级“阶梯”,使其高瞻远瞩,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如“世界的人口”问题设计:假如你是一位部落首领要带领你的部落寻找合适的居住地,从自然环境方面来考虑你会选择哪里?——你能从纬度、海陆、地形等方面归纳人口稠密地区的共同点吗?——平原地区的人口都稠密吗?中低纬度有没有人口稀疏的地区呢?前勾后连、耦合递进的问题如同一颗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问题的“同心圆”逐步扩大,“含金量”不断提升,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扩容。
三、以活动为落脚点,打造心灵沟通、交流畅通的操控系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结构、问题的设计应以学生的领悟和内化为落脚点。教学设计既要有“设”,也要有“计”,“好题开会、学生不会”是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和纽带,是问题平稳着陆的有力保障,是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重要路径。适切的活动设计首先要处理好课堂的收放关系,由教的课堂走向学的课堂,教师要变“自转”为“公转”,将学生视为太阳。基于精准的学情分析,依据问题的难度系数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学生能够自主、合作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提前介入。但是当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或出现思路堵塞、中断时,教师又要及时“补位”,通过适时点拨引领,适当补充相关信息,唤醒学生的思维,为目标的达成铺路架桥。
问题的探究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问题探究活动化。
在了解了巴西热带雨林遭受大规模的开发与破坏,不仅对巴西本土的环境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全球气候的基础之上,设计“智慧众筹”活动:“请你为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设计一条宣传口号”。交流共享的活动设计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开启学生思维的“活口”;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培育“新动能”,还需针对活动特点设计课堂评价的方式,即活动评价化。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疑虑。课堂评价应是灵动和生成的,需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从动态的视角去实施。笔者通常课前展示学习目标;课中做好过程性评价,起到激励、引领的作用;课末不忘初心、首尾呼应,对照学习目标展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盘点收获、理顺思路。
总之,教学设计取乎其上,课堂授课才可能得乎其中。要不断垫高教学起点,优化供给端的质量,使顶层教学设计更好为高效课堂服务。
论文作者:王明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非洲论文; 结构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