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叶春辉[1]2004年在《比较优势与中国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各地在气候、地理、土壤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部分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部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中国长期发展中各地出现了不同的作物种植系统和农业生产技术。和其他部门一样,这些差异使得中国的种植业生产具有不同的地区比较优势。 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的不当行政干预、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时的中国的种植业生产没有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状况进行布局。按照比较优势状况安排各地农业生产能够提高各地资源配置的效率。 本论文主要目的是在全面测定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层面上潜在的比较优势、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生产受保护程度等状况及各省市间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条件(资源约束条件、政治约束条件、宏观经济政策条件),通过生产结构调整的动态模拟,以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既定时期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贸易和中国农产品的贸易、生产状况以及各地区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状况的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给出全国农业生产地区布局调整方案和各地区生产结构调整方案,并通过实证分析寻找有效的经济和政策手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方案及配套政策。 本论文以现有播种面积为决策变量,运用上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策分析系统动态模拟以下方案: 方案一,国际价格不变; 方案二,国际价格上升10%; 方案叁,国际价格下降10%; 方案四,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价格上升10%,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国际价格下降10%。 模拟的主要结果如下: 1.农民来自于种植业的净收入增长5.6%到7.55%; 2.粮食和油料作物的平均成本下降10%左右;棉花和糖料成本下降5%到10%; 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1.1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38%,粮食产量减少3.6%。 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尽管我国因耕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少而在粮食作物等耕地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上缺乏比较优势,并且比较优势还在进一步下降,但我国农业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的生产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巨大的地区差别,总体上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某些地区仍然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品种差异和地区差异为中国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获得更多经济福利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依照地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格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可以提高农业资源配i效率,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全国水平上的农业生产成本. 本论文的结论将有助于为我国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保障粮食安全,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帮助府有关部门的决策者理解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调整政策以提高资源配五的效率,也可以帮助农民了解自己拥有的潜在比较优势,以及当市场条件允许时如何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以增加收入.在中国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并在更大范围内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新形势面前,本研究的成果还可以帮助有关各方更好地认识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将如何影响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流通的格局.

亢霞[2]2005年在《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验证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是否是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的,对我国农业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调整的经济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探讨在未来的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可能调整方向。 本研究首先比较系统地描述了1992-2002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变化和农业生产结构的地区布局。然后从理论上阐述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因和机制,分析了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以下五个面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测定我国主要农作物的技术效率。主要分析粮食作物(包括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高粱)和经济作物(包括棉花、花生、油菜籽、烤烟、甘蔗和甜菜)等15种主要农作物,利用1992-2002年全国农产品成本资料构建了多种作物的超对数生产函数,使用frontier软件估计各个作物的产出弹性和生产的技术效率。研究表明,从我国农业生产投入结构看,土地在农作物生产中的作用极为显着,是今后我国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各省区之间的农作物生产技术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仍有提高的潜力;从长期看,通过教育和培训改善农民的人力资本则是提高农作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第二,测算我国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运用生产函数方法和社会成本收益系数(SCB)测算我国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在测算社会成本收益系数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进行了改进,采用可替代作物土地和劳动的边际产品价格作为所研究作物的机会成本,测算了我国各种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大小,并分析了各区域的相对优势状况。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作物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别。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作物地区布局与各地的比较优势基本上相一致。 第叁,实证验证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的关系。通过动态调整的固定效果模型,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在1992-1997年和1998-2002年两个时间段内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调整的,同时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还受到农业生产结构刚性的制约。 第四,分析了各地区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符合地区作物比较优势,而且不同地区专业化程度有显着的集中趋势。 最后,分析了开放经济对农业作物比较优势和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总体上是按照各地区在不同作物上的比较优势进行的,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者对市场价格信号能够做出理性地反映。第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加强地区专业化趋势,从而使农产品流通体系成为关键的环节。第叁,根据上述情况,国家应在政策上注意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组织和完善市场正常运行的法律环境,减少政策干预对价格的扭曲和降低交易成本。

孙会敏[3]2016年在《吉林省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供求不平衡、国内农产品库存不断增加的同时进口农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无法契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比较优势背离,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目前备受关注的农业结构调整实质就是在保证农产品数量充足的基础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真正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品种,形成结构合理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本文研究了吉林省及9个地区农产品(主要是种植业产品和畜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将吉林省主要农产品的优势情况同地理位置临近、资源禀赋相似的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及各地区农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和结构进行协调性分析,最后提出了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途径和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研究了吉林省农产品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效益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种植业中玉米、大豆和烤烟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水稻、油料、糖料、蔬菜和水果具有综合比较劣势,畜牧业中牛肉和禽肉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猪肉、羊肉和牛奶生产具有综合比较劣势。同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相比,吉林省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水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具有一定差距;牛肉生产比较优势显着,牛奶和羊肉生产劣势明显。其次,根据吉林省行政区划,将吉林省分为中部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东部通化市、延边州、白山市,西部松原市和白城市。对各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的结果表明,水稻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包括吉林市、白城市和通化市,玉米生产优势地区为中部地区,大豆生产优势地区为东部的延边州和白山市以及中部的吉林市,油料作物优势地区为西部地区,糖料作物优势地区为松原、白城和延边州,烟叶生产优势地区为东部地区,蔬菜生产中部地区优势较为明显,水果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为吉林市、白城市、通化市和白山市。畜产品中,中部生猪和家禽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东部肉牛生产具有优势,西部肉羊和牛奶生产具有优势。再次,对吉林省农业结构的研究表明,吉林省农业产值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和畜牧业平分秋色,种植业比重略高于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比重低;从就业结构来看,吉林省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较高,但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较低;种植业产品中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低;畜产品中猪肉、禽肉比重高,牛肉、羊肉、牛奶比重低。农业结构存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地区结构和优势地区分布不一致等问题。通过计量经济模型VAR模型对吉林省农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畜牧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超过了种植业,对种植业也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且畜牧业的贡献具有持续性。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了吉林省农产品结构,结果表明畜产品产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较高。第四,建立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的分析框架,对吉林省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和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研究。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都大于1的农产品包括水稻、玉米、牛肉,其中玉米专业化系数远远高于相对比较优势指数,种植比重偏高;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都小于1的农产品包括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羊肉、牛奶;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而专业化系数小于1的农产品包括大豆、烤烟、禽肉;猪肉生产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而专业化系数大于1。从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协调的农产品的比例看,各地区比例低于全省。总结了吉林省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和结构背离的现象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提出了吉林省农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策略。结构调整的重点产品是玉米、大豆、烤烟、猪肉、牛肉,增加优势产品的生产,缩减劣势产品生产,同时要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和效率,发展集约经营。根据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不同进行农产品区域布局。

徐志刚[4]2001年在《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农产品贸易也日益显示出自由化的趋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生产将会受到国际市场日益强烈的冲击,并进而影响整个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自1996年年底以来,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后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农业生产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结构调整己成为农业发展的紧迫任务。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在开放经济中,各国应当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状况,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安排国内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社会福利。比较优势原理也要求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各地区生产的比较优势状况实现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合理布局以及地区生产结构的调整。 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粮棉油的生产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级政府的干预,加上运输和储藏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信息流通不畅,农民生产经营规模过小且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国内农产品统一市场,各地的农业生产多少还带有盲目性和自给自足的性质。因此,随着市场导向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农业结构调整的余地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有可能更加扩大。加入世贸组织虽然会给我们的农业带来国际竞争的压力,需要我们加大结构调整的幅度,但同时它也为我国以国际市场为背景进一步扩大市场结构调整的范围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我们要面对现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地区比较优势,为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通过全面测定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层面上潜在的比较优势、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受保护程度等状况及各省市间的比较优势差异,在详细分析各地区主要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格局的基础上,为全国农业生产的总量结构调整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意见。 研究以整个中国以及分省市的农业生产为考察和分析对象,从全国和分省市两个层次上展开,运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和综合优势指数法测定和掌握1993-1998年中国和中国各省市主要粮食产品(包括早籼稻、晚籼稻、中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和谷子)、主要经济作物产品(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棉花、烤烟、晾晒地、熟红麻、芒麻、甘蔗、甜菜、桑蚕茧、茶、苹果、柑和桔)和主要饲养业产品(生猪、菜牛、菜羊、肉鸡、蛋鸡、奶牛和淡水鱼精养)生产的比较优势,详细剖析我国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变动的规律与趋势,各主要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的地区差异以及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研究最后以种植业为重点分析对象,探讨了在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进行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尤其是种植业生产结构时调整方向和相应政策。 研究表明,尽管我国因耕地资源匾乏,人均耕地少而在粮食作物等耕地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上缺乏比较优势,并且比较优势还在进一步下降,但我国农业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于某些方面,尤其是在众多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和水畜产品的生产上我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巨大的地区差别,我国总体上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某些地区仍然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的这种品种差异和广泛的地区差异为中国通过国际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和贸易获得更多廉价农产品以满足国内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中国完全应当积极地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并扩大出口,而通过国际贸易获得食物供给,通过国际分工赚取比较利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依照地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格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业挣产值。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以对我国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格局的实证分析结果为基础,研究最后论证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全国和各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初步建议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为我国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保障粮食安全,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帮助府有关部门的决策者理解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调整政策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可以帮助农民了解自己拥有的潜在比较优势,以及当市场条件允许时如何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以增加收入。在中国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并在更大范围内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新形势面前,本研究的成果还可以帮助有关各方更好地认识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将如何影响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流通的格局。 本研究为地区比较优势的测定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路和分析框架,研究过程中建立的CAMS模型使得比较优势的动态监测变得较为简单,这也完全符合结构调整这一工程的动态性和长期性。因此,不仅本研究的有关结?

李会忠[5]2006年在《中国主要农作物省级区域比较优势实证分析》文中指出种植业区域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对比较优势的测定却往往是一种静态指标的测定,这要求我们应及时利用新的数据对农作物比较优势进行测定。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各种作物比较优势状况变化的可能性加大,这就要求我们更应当及时测定最近时期农作物的比较优势,以便为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以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系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2002-2004年的相关数据,全面测定了我国各省市在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和谷子)和主要经济作物(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棉花、烤烟、苎麻、甘蔗和甜菜)上的规模比较优势系数、效率比较优势系数、效益比较优势系数以及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系数,并根据测定结果,结合各地区的现实状况,为各省市在调整主要农产品种植规模上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另外,本文还用数理模型方法阐述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总产值增长影响的内在机理;结合各主要农作物全国层面上的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分析了我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农产品播种规模结构的相似程度,结果显示位于相同的气候带、干湿地区和农业区划的省市基本上被划归为同一类,说明我国种植结构在整体上是合理的;用多元回归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增加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生产,或者减少没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生产,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研究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从加速统一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协调政策及配套政策和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王春晓[6]2005年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新疆棉区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棉区,其发展质量对稳定和提升我国棉花生产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视角出发对新疆棉花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农业结构调整中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特征及其发展态势,从宏观的制度因素和微观的棉农经营决策行为两方面探讨了影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效率进行了评价。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析,该部分内容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新疆棉花产业比较优势及其竞争力分析。在研究全国棉区生产区域专业化变迁的基础上研究了新疆棉花产业的演进历程,并对新疆棉花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疆棉花产业高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潜力。结果表明,优越的自然禀赋条件使全国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棉花生产在新疆农业发展中居于主导产业地位,棉花仍是新疆主要农作物中综合优势最强的农产品。 从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理论的基础上,利用DRCC法分析了新疆棉花的比较优势,并与全国其他主产棉区进行了对比;利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影响新疆棉花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比较优势变动的相关性;同时对新疆棉花生产的优势区域进行了测算划分。结果显示:1998年以后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已丧失,但新疆棉花生产一直具有比较优势。棉花的国际市场价格、亩生产成本、亩用工作价、亩农药费与新疆棉花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发展并不是根据其绝对优势的变化而调整的,而是与棉花的比较优势变化基本相符,但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新疆植棉业的发展已表现出理性发展的态势。在本部分的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纺织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新疆植棉大省地位不相符的是新疆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叁部分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微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观因素中主要从棉农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在宏观因素中主要从制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微观影响因素出发,在分析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与政府博弈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化程度与农户收入的相关性。研究了市场化进程中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分析了价格波动、经营风险与新疆棉花的生产供给反应。农户的投资行为是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新疆农户农业投资结构与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棉花政策、价格波动对新疆棉农生产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生产结构的选择,不仅依赖于农户所拥有的自然察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成熟程度,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农民按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增收。新疆的市场化程度远低于经济发达省区的水平,在全国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但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利用Nerfove模型对新疆棉花生产供给反应的分析发现,价格、经营风险和种植习惯是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新疆棉农在棉花种植中表现出一定的经济理性。在对新疆主产区棉农生产投资行为分析中发现,当棉花价格对生产者有利时,农户种植棉花的面积是普遍增加的,对棉花生产的物质投入也是增加的。而当棉花价格对生产者不利时,新疆主产区棉农应对不利的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做法不是压缩棉花种植面积,而是尽可能减少对棉花生产的物质投入,以期用最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来弥补市场棉价不利造成的损失,这对稳定及提高新疆棉花的生产能力非常不利。 制度因素是影响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不管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农业市场体系的完善,政府政策的制定,还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组合的创新(农业企业制度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等的创新),都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变。①对棉花政策和棉花流通体制制度变迁的分析发现,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棉花市场主体发育滞后、以及棉花国际贸易中低效性等原因阻碍了我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导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多次反复,在“松放、紧收”中循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农户提供了更为透明的价格信息渠道,可改善棉农的福利。②农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行土地流转与相对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能够降低棉农的成本,增加土地规模效益。加快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棉农经营规模,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新疆棉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增加了棉农的市场风险,制约着新疆棉花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而相关案例分析表明,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棉农增收和棉花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苗齐[7]2003年在《中国种植业区域分工研究》文中指出种植业区域分工要求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区域生产专业化水平和区际贸易规模,形成区域之间优势互补的生产结构。改革以来,中国农产品供求关系、技术进步、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推动着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进程。市场化改革逐渐解除农业资源优化的体制束缚,使种植业区域结构变动有可能建立在边际改进的效率基础上。本研究为判别这一时期种植业区域结构变动趋势,选择促进区域分工的政策取向提供了依据。 全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在第二部分概念框架中,构建了完成研究目标的实证分析方法体系。具体研究目标包括叁个方面:农作物分品种的区域布局与专业化水平的变化及种植业布局的总体变动趋势;区域生产结构变动与同构程度的变化趋势。第叁部分是研究结果、结论和政策启示,最后针对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进行了方法论探讨。 耕地是种植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其利用方向决定着其它物质要素和技术的投入结构,因此,我们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种植业区域分工和结构变化的衡量指标,时间序列为1980——2000年,农业区域分为地区和省级两个层次。主要研究方法与结论为: 1、采用播种面积比重和生产集中度指标,分析作物布局和主产区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种农作物的生产重心有所集中是种植业生产布局变化的主要特征,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具有短期的波动性与长期的趋势性。 2、各地区年际间结构变动幅度存在着明显差异,较大幅度但不同方向的结构变动导致了区域结构的变化。从各省较大幅度的年际生产结构变动的时间分布来考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集中在1982、1985、1993、2000年4个年份。 3、采用与基期比较的方法消除结构回调因素以后,定比指数的变化表明种植业结构变动具有显着的时间趋势。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种植业结构尚未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农业生产结构在近期内将持续地发生变化,而此间部分地区出现的结构趋同现象不一定证明结构变动的不合理。 4、种植业区域结构差异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各省农业结构差异的变化以趋异为主,粮食生产结构差异变化以趋同为主。粮食作物对结构差异的贡献逐渐下降,经济作物生产结构的区域差异明显扩大。 5、证明了结构调整对中国农业增长作用存在着省份和时期差异,虽然总体上农业增长中的结构贡献较大,但有相当部分的调整是失效的。发达地区结构调整具有较高的效率,而西部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的调整缺乏率。比较广泛的调整失效预着提高结构调整效率在未来仍然是种植业增长的主要来源。 研究结论启示了为适应种植业面临的新形势,建立稳定的种植业区域分工政策体中国种植业区域分工研究系所要选择的政策取向。 1、减少生产与流通的政策干预,增强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清除限制资源优化的制度障碍,以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分工,不仅降低了政策成本,而且农业与农民都会从中受益。 2、完善国内市场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效率,扩大贸易规模,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建立包括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集散市场的完整的市场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大宗农产品的期货市场,发挥期货市场的保值和发现远期价格功能,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价格预期能力,完善价格信号传导机制,政府对国际市场供求和价格要有科学预期,并及时传给农民,为农民生产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3、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积极的态度放开农产品市场,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有效街接。中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具有互补性,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不再仅仅是中国用以平衡国内需求的一条渠道,而且是实现与国际资源配置接轨的媒介。基本方向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扩大中国具有优势的水果、蔬菜、花卉等产品的出口规模,缩减不具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 4、把区域农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使农业发展建立在工农关系协调和可持续的基础之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率较高,欠发达地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结构调整效率较低。在发达地区,资源对市场的敏感程度较高,也更早地接收到国际市场的辐射,这种辐射传递到内陆地区需要一定的时滞。在发达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同时,内陆与边远地区一方面要加强在国内的区际分工,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的可持续能力。在生态脆弱地区,实行退耕修养和移民政策,改善生态条件。

杨礼胜[8]2004年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结构调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结构性剩余,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十分突出的形势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与统一,促使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资源结构型向科技结构型转变的政策和理论方法。 在方法上,本研究综合运用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理论,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方法为: 1、实证研究与一般推理、归纳分析相结合 在研究科技创新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农业结构变动情况等问题时主要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选择性地分析粮食作物布局的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在研究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基本原理、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机制、措施和对策建议时则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 2、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和扩展型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的运用 本研究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gnalysis,即DEA)模型来估算农业生产函数。运用DEA方法研究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率,探讨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结构调整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相关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 3、采用因素分解法,通过设计种植业总产出增长的指数体系,将能够反映种植业内部结构的指标(如播种面积)纳入该指数体系,分解出结构调整对种植业增长的贡献。 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与建议: 1、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农业产业结构决定了农业科技结构,农业科技创新反过来又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规律主要表现为同一性规律、互动性规律和动态平衡规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是技术需求机制、技术供给机制、技术扩散机制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2、农林牧渔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研究的课题数及课题投入经费以及研究与开发经费总支出(比例)等四个解释变量能很好地反映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变化,对农业结构的变动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特别地,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与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对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对种植业而言,由于技术进步而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与价格的上升明显地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3、研究证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1、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理论体系框架,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可能途径和方式。 2、综合运用计量回归模型和因素分解分析模型对影响农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及科技创新促进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设想和建议。 3、运用DEA非参数分析法,对结构调整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效率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科技创新促进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分析结论具有新意,也较符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思路及建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春香[9]2005年在《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其发展水平和潜力直接关系着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加入WTO已经叁年多,中国农业也逐步融入了全球竞争。那么,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回答。因此,专题研究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指导中国农产品贸易实践,明确中国农产品国际分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意义深远。 在对竞争力理论进行必要梳理和参阅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本论文着眼于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层次,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 本论文立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现实,将国际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引入农业领域,在借鉴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农业国际竞争的特点及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等进行了比较清楚的论述。本论文指出,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属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中观层次。由于中国农业国际竞争主体的缺位,所以本研究的对象是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其中,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可界定为农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增长并不断获利的能力,它集中反映在农业的生产能力、农业的国际化程度、农业的持续增长能力和农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四个方面,同时又受到两个决定因素即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农业结构调整程度,叁个影响因素即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业劳动者素质、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制约。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分别构建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既运用常见的比较优势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运用竞争优势理论、通过综合分析与国际比较的办法衡量了中国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在实

黄小晶[10]2002年在《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文中认为本课题是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和产业经济学科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从农业产业政策的实践出发,从大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技术、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布局、国内外关联等角度,以农业产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初步形成和发展了政策理论。全文共分9章,主要运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比较等理论,实证、规范经济学研究等方法进行探讨,对农业产业政策实施绩效、农村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和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国际化等命题以及对策建议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评析。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观点:①初步搭建了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理论框架,设计了政策和结构体系图;②延伸了“农业”概念外延,提出了“大农业”的构想;③提出了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再造和创新的公司化发展方向,设置了农业产业化、公司化发展模式图和产业化公司模型图;设计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图和农业资金投入效益模型图;④提出了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内外贸一体制的观点;⑤建立了农业保障体系参照图,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乡镇、私营企业和“叁资”企业发展;⑥剖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布局、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体系;⑦提出了加大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整体思路;⑧提出了农业支撑体系新观念及扩大政府支农范围、重构农业保险体系、扶持弱势群体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比较优势与中国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D]. 叶春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2]. 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研究[D]. 亢霞.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3]. 吉林省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D]. 孙会敏. 吉林农业大学. 2016

[4]. 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D]. 徐志刚. 南京农业大学. 2001

[5]. 中国主要农作物省级区域比较优势实证分析[D]. 李会忠. 清华大学. 2006

[6].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D]. 王春晓. 浙江大学. 2005

[7]. 中国种植业区域分工研究[D]. 苗齐.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8].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结构调整的研究[D]. 杨礼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9].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刘春香. 浙江大学. 2005

[10]. 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 黄小晶. 暨南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