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基本原则_教师评价论文

论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基本原则_教师评价论文

略论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人物论文,基本原则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人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落实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从基础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都对中学历史人物教学有着明确的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求学生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要求根据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些规定和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视,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和贯彻执行的。

历史人物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关键和重点。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距今遥远而陌生的历史人物,从外貌特征到内心世界,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这种历史的代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感知和理解,将会产生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点拨;另一方面,历史人物犹璀璨群星,名人辈出,仅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的人物就有数千,其中既有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又有杰出人物对社会的贡献;既有吒咤风云,彪炳千秋的英雄豪杰,又有卑鄙可耻,遗臭万年的跳梁小丑;有的可歌可泣,令人肃然起敬,有的千夫所指,令人愤恨不已。这些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与生平事迹,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史学要素,被有机地安排在教材中,构成了历史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因此,中学历史人物教学效果的优劣差异,将直接影响历史教学任务的落实。为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史学“垂鉴育人”的社会功能,有必要对中学历史人物教学原则进行深入地探讨,以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本文拟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出发,旨在探索适应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最优原则,以提高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质量。

一、为使学生正确感知和理解历史人物,在教学中,以科学性原则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科学性原则,关系到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对此,《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人们的历史活动又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历史人物,则涉及到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这需要教师在人物教学中,以严格的科学性为前提,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完整准确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就大力提倡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这确是经验之谈。

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出发,科学性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具体到人物教学中,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针,坚持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相结合的标准,既突出人民群众对历史创造的巨大作用,也要肯定个别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列宁曾说过:“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那些无疑是活动家个人行为构成的,因为人类历史活动本来都是由一个个的个人构成的。”如果在人物教学中,抽象地讲述人民创造历史,抽去个人丰富多彩的活动,整个历史就会苍白无力和空洞虚无,无从让学生正确地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以,在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必须遵照《历史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应……阐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时也要求阐明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促进或延缓作用”,准确、完整地再现历史人物,不虚美、不掩恶,还其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贯彻科学性原则的关键,是要求教师实事求是,引导学生在准确感知历史人物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分析以史实为依据,评价必须一分为二,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以现代人的标准去拔高或苛求古人,以摆正具体历史人物在历史天平上的法码。然而,许多历史人物是错综复杂的,往往是进步与反动,英雄和暴君集于一身,对待这类历史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应从科学性的原则考虑,正如著名史学家吴晗所说:“我们的祖先一部分是好人,有一部分是坏人,统治阶级也有好有坏……乾隆一方面穷兵黩武,但我国的版图就是那时奠定的,这个功劳不能抹煞”。为此,教师必须实事求是地加以全面叙述和分析,不能着眼于一点,以偏概全;也不能以阶级出身划线,唯成份论;更不能以教师个人情感好恶来褒贬是非历史人物。

例如,在讲述岳飞这样的历史人物,既要完整准确地叙述他一生中的抗金活动,也要如实反映他镇压过钟相、杨么起义,然后依据科学性原则,引导学生对岳飞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既肯定他抗金阻止了金军对南宋的野蛮烧杀抢掠,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人民的生活和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他一生活动的主流;又不能回避他确实镇压过农民起义,手中沾上了人民的鲜血。但这正是特定历史环境下“忠君”思想的体现,是岳飞人生轨迹中的一个污点。但从南宋社会的具体状况分析,抗金活动是其主流,而镇压人民起义是其支流,是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以此为依据,我们在评价岳飞时,应看他的主流,不必苛求岳飞,充分肯定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在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还必须依据科学性原则,注意恢复一些被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所歪曲的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正本清源,恢复历史人物应有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指出,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是有明显的区别,史料贵在实录,文学则允许虚构夸张。一些作家因其爱憎情感和所处社会环境,对历史上的一些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歪曲了有关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这种艺术加工过的历史人物,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传播,以至影响学生对他们的正确认识。如东汉末年著名的历史人物曹操,就被历代小说旧戏描绘成一个惯用阴谋,不讲信义的白脸奸臣。但拨开历史迷雾,从实际史实考察,他平定北方,发展生产,重用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进步,应是值得肯定的治世英雄和地主阶级杰出的人物。作为教师,在讲授历史人物时,必须以科学性原则为指导思想,不能将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信史传授给学生,否则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还需实事求是叙述和评价历史人物,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二、为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脉博的跳动,在教学中,以生动性原则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历史是人类社会已翻过去的一页,历史人物也无法重现于人生舞台,古人衣食住行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也与今天现实生活有着极大的差异。历史知识的这种间接性,对缺乏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让他们去感知遥远陌生的人类社会,以扑朔迷离之中探索认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以形成相应的历史感,并求得人生真谛是有很大困难的,从而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所以,在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必须以生动性原则为前提,用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传人适如其人”,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把握历史跳动的脉博,形成鲜明清晰的历史人物表象,以养成相应的历史感。

历史人物讲述生动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具体历史人物时,突出生动形象的情节,注意语言表述的活泼流畅,渲染气氛,激发兴趣,烘托主题,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形成相应的历史感。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广博的历史知识面和丰富的历史情感,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以引人入胜的情节,感人肺腑的语言,娓娓动听,丝丝入扣,栩栩如生地再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雄姿风采,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感知和把握,提高人物教学的效果。

例如,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可以讲授这样的内容。“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国家’,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击。全舰250名官兵排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舰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掉入波涛之中。他的随从为救他,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义不独生’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这时,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刁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都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涛卷去……”这段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有着强烈的历史震撼力。

为体现历史人物教学的生动性,教师在刻划历史人物时,应力求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做到以言助文,以情感人。毛泽东同志在“十大教授法”中早就指出:“说话要通俗”,凡深入浅出,形象比喻,生动风趣地再现历史人物,都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的,例如一位教师这样评价唐代奸臣杨国忠:“名曰国忠,实乃国奸”,寓意深刻,给学生留下传神之笔。

为提高历史人物教学的生动性,教师还可以从文史结合的角度考虑,依据有关史实,运用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来勾勒历史人物,以突出主题。如“纸上谈兵”,自命不凡的赵括;“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班超;“三顾茅庐”,思贤若渴的刘备;“闻鸡起舞”,立志收复中原的祖逖……将成语典故运用于人物教学,新颖贴切、画龙点睛,入木三分,既充实了教学内容,使历史人物更加传神,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染力。

三、为落实史学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贯彻思想性原则,寓思想教育于人物讲授之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知识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有着“述往事、思来者”的育人功能,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正如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所讲:“历史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优秀历史人物的高风亮节,嘉言懿行,在塑造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正确人生观的过程中,往往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熏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具体化为他们奋发进取,锐意追求,刻苦学习,努力攀登的动力。所以,在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应贯彻思想性原则,从“育人”角度出发,尽量挖掘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正如《历史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等,要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

古今往来,多少仁人志士的浩然正气和崇高情操,鼓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千秋大业而上下求索,这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此,在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展示优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嘉言懿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金一诺;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的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的豪言壮语……其言,感人肺腑,其行,催人奋进。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真理,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如“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者林则徐:以“振兴中华”、“天下为公”为己任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愿牺牲自己利益的革命志士林觉民,“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有“愿做革命螺丝钉”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他们为国为民,为真理而追求献身的高尚品质,正是我们向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最生动的好教材。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了解变幻莫测的社会,要求认识纷繁复杂的人生,其思想有着很大的可塑性。作为中学生,他们还有着强烈的崇拜英雄,扶正除恶的心态和锐意进取,报效祖国的志向,这正是教师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贯彻思想性原则的有利因素。为此,教师必须从“育人”的高度出发,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闪光点”。通过对他们言行、品德、情操、修养、气节、理想等内容的渲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发生升华,以形成正确的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信念,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在实处。

四、为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力求落实启发性原则,引人深思、活跃智力,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类社会发展错综复杂,绚丽多彩,历史人物活动也各有千秋,风云多姿。如何培养学生灵活、独立地思维能力,对纷繁迷离的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认识,以分清是非曲直和本质特征,这是当今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教学过程是从具体史实的叙述描写到一般概念的抽象归纳;历史知识的层次也是由具体的知识(史实)和规律性知识(史论)所构成。这些特征既符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符合材料与观点,史与论相结合的历史科学体系,这符合中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征。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培养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人物生活在不同时代和社会,千人百面,有着极大的差异。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生活轨迹,深刻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真谛,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在人物教学中,力求落实启发性原则。

今天的中学生,处于信息社会,他们通过影视、报刊、书籍等不同渠道,对一些历史知识已有初略了解。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教材中对某些史实的解释,常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已求进一步了解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对于教师的讲授和教材的叙述,他们常常提出疑问或不同看法:为什么既要肯定文天祥的抗元活动?又要肯定忽必烈统一中国的功绩?教师应因势利导,利用学生这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在人物教学时,多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和理解历史人物,在启发思考,答疑解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但是,中学生由于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来度量古人。他们对黄巢不乘胜追击唐皇室,岳飞乖乖奉诏班师,谭嗣同不逃亡而从容就义,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等等行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疑惑不解,认为这些历史人物不识时务。教师应运用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议论,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让学生学会从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及其思想状况出发,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窥视其本质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都将得到发展,真正达到寓思维能力培养于历史人物教学之中。

在人物教学运用启发性原则时,要求教师从学生心理素质出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讲究把学生导入“愤”、“悱”的境界。“愤”者,心求通而未达之貌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教师要根据历史人物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充分调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评价,敢于提出言之有理的不同见解。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鼓励,造成一种愿意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教学氛围,这才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正途。善教者,必善问,作为教师,在人物教学中,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力求难易结合。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或深或浅,或缺乏针对性的提问,都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益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为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应遵循典型性原则,浓墨重染,烘托主题,以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兵法上,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取。不争,不取,正是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历史人物教学亦然,贪多求全,反而事与愿违。因此,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重轻、详略、急缓,有所弃才有所得。历史教材涉及的人物数千,既有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有不齿人类的侏儒;既有博学多才的智者,也有愚不可及的笨伯;既有舍身成仁的勇士,也有浑浑噩噩的庸人。教师若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或根据个人喜好而详此略彼,都将影响人物教学的效果。为突出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教师应遵循典型性的原则,目标明确,分清主次,详略得当,浓墨重染,以突出典型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遵循历史人物教学典型性的原则,就是重点叙述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或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现行教材所涉及的数千历史人物,都讲出来,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明确重点,依次排队,突出典型。从目前历史教学实践考察,可将教材中的历史人物按不同的目的要求划分为三类,分别提出要求:一类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有着重大作用和影响。如孔子、汉武帝、唐太宗、李自成、康熙帝、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对这类历史人物,应列为教学重点,教师要认真组织材料,详细叙述其生平事迹,慎重评价其是非功过,必须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以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一类为一般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历史上有着一定影响,对社会的发展曾起了相当的作用,如李悝、萧何、赵普、和珅、关天培、冯子才、喻培伦等。对这类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就事论事,轻描淡写,不做补充,以讲清史实为准,不须深入分析和评价,学生只要一般了解,记住人名及相关的历史事实即可,不必提更多的要求;另一类为次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对社会发展影响不大,在教材中是配角,往往一笔带过,如淳于越、韦宙、孙隆、奕山、康广仁等,对这类历史人物,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讲可不讲,点到为止。对学生也只要求一般阅读,不要求了解和记忆。

为突出典型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还要求教师遵循典型性原则,对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取舍材料,尽可能突出其典型特征,才能引人入胜,使之对学生个性发展施加影响。如对封建帝王,侧重介绍其治国方略和有关政绩;对政治家,侧重叙述其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涯;对思想家侧重举其代表作,说明他们的思想观点;对文学家侧重指出文章之精采,并以名篇佳句为代表,评价其在文学上的影响;对军事家,侧重列举其战略和战术思想,并以突出的战例加以佐证;对民族英雄侧重其民族气节,以宣扬他们对祖国所做的突出贡献……总之,教师应高瞻远瞩,充分考虑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全盘统筹,合理安排,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我们祖先的光辉业绩,载言载文,简要叙述和典型描绘相结合,点到为止和详细评价相结合,尽可能防止千人一面,简单雷同,模式化,以突出历史人物的“个性化”。从而使学生学有榜样,养成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一过程大大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形成追求进取,自强不息的心态和气质。

六、为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教学中,应体现直观性原则,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对于遥远陌生的历史人物,不仅在心理上和感情上有着一层隔膜,而且在想象上和认识上也模糊难辨。他们往往幼稚地以现代人的形象和标准去感知、想象历史人物,以古律今,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阴错阳差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对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认识和理解,阻碍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此,在人物教学中,应体现直观性原则,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去感知各具性格特征,仪态万千的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大纲》要求:“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画……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能反映历史人物神态风貌的插图,或自制人物幻灯片,录像片,以图助文、化静为动,以发挥人物图像的无声之音,无言之文的直观功能,化抽象陌生的历史人物为可以具体观察感知的历史人物,缩短中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时代差距。教材为配合教学,选编绘制了大量人物肖像图和人物活动图,从对历史人物衣冠,发式、身材、动作等外貌形态特征的描绘,到对历史人物情感、意志、性格等内心世界的刻划,在一定程度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风貌,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成为沟通历史人物与学生心灵的纽带。

中学生有喜爱历史人物插图的心理特征,又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应针对这些因素,因势利导,在讲授历史人物时,注重以图助文,讲究图文结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观察历史人物图,以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感知和印象。如爱国诗人屈原的画像,深刻地表现了他面对楚国衰落,希望革新图强的愿望,也充分展示了他忧国忧民,悲愤伤感的内心世界。而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画像,则表现了头戴纶巾,身穿袍服,外罩大髦的外貌特征,也反映了他举止优雅、庄重、明智的性格特征,从而显示出诸葛亮运筹帷幄,智慧过人,镇定自若,满腹经伦,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匡扶汉室的气度。这样图文配合的讲授,以图助文,以文释图,相得益彰。既突出了历史人物的形象特征,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以提高其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师在使用历史插图时,一方面自己要认真钻研教材,尽量弄懂图意,包括人物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紧扣画面,突出重点。如讲玄奘这个历史人物时,研究教材中他的人物插图,教师要搞清三个要点:一是为什么要插入此图;二是此图从哪些方面形象再现历史人物,三是此图的插入对学生有何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在运用人物插图时,还要引导学生按一定要求认真观察,如对秦始皇,可从外貌特征再到其精神世界,“他头戴冕旒,前后挂满了珠宝,每边12排,这是当时最为高贵的标志。他身穿龙袍,腰缠玉带,脚登赤舄,左手抓住佩剑,右手指点江山,好一派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慨,反映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气质和精神面貌。这样讲授,历史人物呼之欲出,其形象就会生动具体,栩栩如生地被学生感知,而想象力也随之有了相应的发展。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它真实地将五光十色,品行各异的历史人物的人生轨道清晰地反映于其中,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历史又是一座大观园,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以引导学生多视角地审视人类社会和看待人生,以完善自己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人生。有鉴于此,在历史教学改革的今天,为全面培养人的素质,历史人物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中,探索人物教学的原则,提高人物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史学“垂鉴育人”的社会功能,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应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本文意在抛砖引玉,以求教历史教学界同仁。

标签:;  ;  ;  ;  ;  

论中学历史人物教学的基本原则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