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塞平与西沙必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6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1](2020)在《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健身消导颗粒和多潘立酮混悬液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比较。旨在探索一种能有效缓解或解除FD儿童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搜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共收集符合罗马IV标准的F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观察组)和多潘立酮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健身消导颗粒+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健身消导颗粒具体服药方法:<1岁,每次2.5g,每日2次;16岁,每次5g,每日2次;>6岁,每次5g,每日3次。在餐间或餐后开水冲服。疗程14 d。对照组:多潘立酮混悬液+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多潘立酮混悬液具体服药方法:按照0.3mg/kg标准给药,3次/d。就餐前30 min予以冲服。疗程14 d。受试者于基线期(治疗前)、治疗2周和停药后随访8周时接受3次访视,评价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上腹饱胀、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大便不畅)积分、各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血清胃肠激素水平、餐前、餐后胃电图参数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线期症状、病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患儿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清胃肠激素水平、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上,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的各胃肠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治疗组用药后的血清胃肠激素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除5-羟色胺外其他五种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餐前、餐后对比,其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用药后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多潘立酮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价的结果显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5%,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1.67%,总有效率为90%。两组治愈显效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随访8周后,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0%,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75%。组间比较,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多潘立酮混悬液相比,健身消导颗粒可明显改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增强胃动力,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至停药8周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韩世琳[2](2020)在《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发生在围绝经期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应用阿戈美拉汀片、针灸结合常规西药对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积分、焦虑抑郁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血清雌激素、血浆胃动素水平、胃电频率、胃排空等多项指标的改善情况,同时评价其安全性,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此类病人提供一些参考。方法用随机方法将入组的180例MPFD病人进行分组,共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治疗组1、2、3,每组45例。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莫沙必利片、泮托拉唑和复方消化酶胶囊;在上述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1加阿戈美拉汀片口服治疗,治疗组2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太冲和内关穴针灸治疗,治疗组3加口服阿戈美拉汀片剂、加针灸治疗,观察4周。然后用不同方法分别评价4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各项指标的该变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发生5例脱落,治疗1组4例,治疗3组2例,治疗2组5例、1例剔除。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的各项被评价指标除血清雌激素外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2组和3组被治疗后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升高显着升高(P<0.01),而对照组和治疗1组治疗前后的血清雌激素水平改变不明显(P>0.05)。治疗组3的总效率这一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均无严重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戈美拉汀片剂、针灸结合常规西药明显降低了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改善了睡眠质量,升高了血浆胃动素指标、血清雌激素指标、改善了胃电频率,增速了胃排空,缓解了临床症状,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刘月露[3](2019)在《温针灸背俞穴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温针灸背俞穴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并测定五羟色胺(5-HT)和胃动素(MTL)含量变化,探究其机制。方法:60例脾胃虚寒型FD患者,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法,治疗组在针刺的基础上,对脾俞、胃俞进行温针灸,均隔日治疗1次,共16次。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总体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酶联免疫分析(ELISA)方法测定血清五羟色胺(5-HT)和胃动素(MTL)含量。结果:1.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脾胃虚寒型FD患者临床总体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血清中5-HT、MTL含量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在临床总体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改善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手足不温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83.3%),二者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温针治疗虚寒型FD疗效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优于普通针刺,值得临床推广。2.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FD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胃肠动力和改善胃肠敏感性有关。
邢一[4](2017)在《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患者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胃安胶囊和黛力新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和黛力新治疗。两组患者服药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血中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胃电图数值的变化情况,做出疗效性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和中医症候总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医各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以胃脘胀满、善太息、恶心呕吐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的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胃泌素含量有所升高、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有所下降。3.两组患者的精神障碍总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的胃电图数值测定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胃窦部的餐前频率、餐后频率、餐后振幅、餐前/餐后功率比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1.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能提高患者胃泌素含量、降低血管活性肠肽含量。3.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能提高胃肠电节律,促进胃肠动力。
朴志勇[5](2015)在《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塞平与胃动力药吗丁啉(或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7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多塞平与吗丁啉联合治疗,对照组则单用吗丁啉(或奥美拉唑)治疗。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显着优于对照组6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塞平联合吗丁啉(或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近期及维持治疗均有良好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苏敏[6](2014)在《肠安Ⅱ号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IBS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随着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bowel syndrome, PI-IBS)的提出,国内外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多认为胃肠感染后肠道存在低度炎症或无炎症,处于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致使出现IBS症状。经过近10年临床观察文献分析得出,目前西医主要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改善肠道菌群为主的对症治疗,中医认为肝郁脾虚是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证是主要证型,痛泻要方及其加减方为主要治疗手段,并且临床疗效显着。本研究采用的肠安Ⅱ号方由痛泻要方加减,并加强了其益气安肠,温阳固涩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肠安Ⅱ号方对IBS模型大鼠免疫功能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而PI-IBS的主要疾病特点是肠道存在低度炎症、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因此采用肠安Ⅱ号方干预治疗PI-IBS,并且阐明其对PI-IBS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IBS近现代中西医治疗进展的论述和对中西医治疗IBS临床研究的文献分析,讨论目前存在问题及优点,为临床、科研提供参考;对肠安Ⅱ号方进行药效学实验,明确肠安Ⅱ号方的药理作用;采用新生母子分离+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建立PI-IBS大鼠模型,给予肠安Ⅱ号方不同剂量进行干预,观察其疗效并研究其对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实验一、肠安Ⅱ号方对小鼠的药效学研究目的:观察肠安Ⅱ号方的镇痛抗炎作用及其对胃肠动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ICR小鼠小肠推进和新斯的明亢进实验来观察肠安Ⅱ号对胃肠动力是否有影响;采用热板镇痛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来观察肠安Ⅱ号方是否有镇痛抗炎作用;以迟发性变态反应(DTH)、碳粒廓清指数测定的实验来观察其是否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结果:在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实验、新斯的明致小肠亢进实验中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推进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而3组间两两比较没有差异(P>0.05);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的肿胀度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8>0.05);在小鼠热板镇痛实验中,给药后60s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阈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后120s肠安Ⅱ号高剂量组阈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迟发型变态反应实验中,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比模型对照组显着降低(P<0.001)。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肠安Ⅱ号方对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从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粘膜通透性三方面观察肠安Ⅱ号方对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主要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调控来研究肠安Ⅱ号方对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以CD4/CD8比值,L-4/IL-1β比值,SIgA浆细胞活化程度,至分泌到肠腔的SIgA含量水平为观察指标,明确肠安Ⅱ号方对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新生母子分离+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建立PI-IBS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肠安Ⅱ号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痛泻要方组、白术内酯Ⅰ组、得舒特组、正常对照组。每日上午09:00,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治疗组分别给予白术内酯Ⅰ、痛泻要方和肠安Ⅱ号煎剂,按照大鼠体重0.8ml/100g进行灌胃给药,连续14d。结果:(1)对各组实验大鼠基本情况和肠粘膜组织形态观察可见:①造模后大鼠活动度、皮毛光泽度明显降低,用药后皮毛洁白光亮,活动度增加。②对大鼠进食量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进食量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01,p<0.01);用药后模型组进食量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1),各用药组进食量与正常组进食量相当(P>0.05)。③对大鼠体重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大鼠体重比正常组较轻(P<0.01,p<0.05);用药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体重比正常组轻(p>0.05),用药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量比正常组少(P<0.01),各用药组大鼠体重增长量与正常组增长量相当(P>0.05)。④对各组实验大鼠大便含水量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大便含水量比正常组高,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肠安Ⅱ号中、低剂量、白术内酯Ⅰ、痛泻要方大便含水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⑤结肠组织HE染色观察情况,正常组、用药组及模型组均未发现3分及3分以上病变,模型组在不同视野中有2分病变,肠安Ⅱ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视野观察中,有评分表现为轻度炎症1分,通过对HE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模型组评分比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肠安Ⅱ中剂量、低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用药组HE评分比模型组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各用药组治疗后HE评分仍比正常组高(P<0.01)。⑥活化肥大细胞(MC)计数,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其余各用药组MC计数比正常组显着增多(P<0.001,P<0.01)。⑦嗜铬细胞(EC)计数,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其余各用药组比正常组显着增多(P<0.001)。(2)对PI-IBS大鼠疾病特征和证候特征的疗效情况:①对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用药前模型组及各用药组AWR注水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用药后模型组AWR注水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用药后比用药前降低(P<0.05),各用药组在治疗后AWR注水量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P<0.01)。②对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水平的影响,用药前(模成功后)模型组血清中MPO活力较高,与用药后模型组MPO活力水平无差异(p>0.05),用药后模型组血清中MPO活力水平比各用药组和正常组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③糖水偏好实验,模型组糖水偏好值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糖水偏好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④旷场试验观察对大鼠活动度的影响,穿格数用药前(造模完成后)模型组与各用药组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1,P<0.05),用药后模型组穿格数比正常显着减少(P<0.01),站立数用药前各组站立数比正常组显着减少,用药后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其余各用药组站立数增加,但与正常组比较仍存在显着差异(P<0.001-0.05),修饰数用药前肠安Ⅱ号中剂量组、痛泻要方组、得舒特组修饰数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5),其余各组修饰数比正常组减少,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肠安Ⅱ号中剂量、高剂量组修饰数增多。⑤对大鼠D-木糖代谢的影响,用药前各组大鼠的尿D-木糖含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大鼠在用药前、用药后无变化,用药后各用药组大鼠尿D-木糖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对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①从机械屏障角度,在1.2万倍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粘膜观察紧密连接状态,可见模型组结肠上皮细胞膜局部缺如,胞质肿胀,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紧密连接打开;肠安Ⅱ号高剂量、中剂量组结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连接紧密;肠安Ⅱ号低剂量组结肠上皮细胞有紧密连接,连接缝隙略增宽;痛泻要方组结肠上皮细胞有紧密连接,紧密连接缝隙正常;白术内酯Ⅰ组肠上皮紧密连接可见连接缝隙较宽;得舒特组肠上皮可见紧密连接复合体完整,连接缝隙较宽松;正常组结肠上皮细胞完整,细胞间细胞膜完整,紧密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及桥粒)完整,连接紧密。②对粘膜通透性的影响,模型组血清中血浆内毒素(LPS)水平比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用药后各用药组LPS水平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P<0.01)比正常组略高(P<0.05,P<0.01)。③对肠粘膜免疫屏障的影响,用药前模型组与各用药组CD4计数比正常组低(P<0.001);各用药组CD4计数组间比较,肠安Ⅱ号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各用药组和正常组CD8计数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1);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各用药组及正常组CD4/CD8比值均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01);痛泻要方组CD4/CD8比值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肠安Ⅱ号各剂量组、白术内酯Ⅰ及得舒特比正常组略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及各用药组IL-4水平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01),用药干预后可使IL-4水平升高,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比其他用药组水平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及各用药组IL-1β水平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1,P<0.05),用药干预后可使IL-1β水平降低,各用药组中IL-1β水平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比其他用药组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组及正常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数目比模型组显着增多(P<0.001)达2倍余;各用药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计数比正常组略低(P<0.001);各用药组组间比较可见,肠安Ⅱ号中、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计数比肠安Ⅱ号高剂量组、得舒特组略高(P<0.01)。肠安Ⅱ号中剂量、高剂量组肠管内壁粘液中SIgA水平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其他各用药组SIgA水平比模型组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组PGE2水平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01,P<0.05),各组PGE2水平组间比较,肠安Ⅱ号中剂量>正常组>肠安Ⅱ号高剂量=肠安Ⅱ号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P<0.05)。[研究结论]肠安Ⅱ号方具有药效学作用,具体为其高、中、低剂量组有调节胃肠动力和对迟发型变态反应显着抑制的作用,中、高剂量有抗炎和镇痛作用,并能延长镇痛的时间,高、中、低剂量有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的趋势。通过新生母子分离+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后,可以建立符合PI-IBS疾病特点和脾虚肝郁型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主要体现在造成模型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抑郁状态、大便含水量增加、无炎症或轻度炎症的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等疾病特点,并有进食量减少、D-木糖代谢降低、活动度减少、抑郁等肝郁脾虚型的证候特点。给予肠安Ⅱ号方干预治疗后,出现疾病、证候特征的明显改善,并且对模型大鼠结肠粘膜上皮屏障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使得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嵌合紧密,降低结肠粘膜的通透性,阻止外界大分子(细菌、病毒等)的入侵,并且通过提高保护因子,降低炎症损坏因子水平,激活免疫SIgA浆细胞,促其活化分泌SIgA到肠腔,从而激活细胞免疫到体液免疫的自我免疫保护机制,最终降低肠道炎症,降低内脏高敏感和大便含水量等,起到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PI-IBS的目的。
王爱梅,王敬东[7](2013)在《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fanctionai dyspepsia,FD)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溃疡病。据国外报道,FD约占消化不良发病率19%41%;国内报道,约占消化门诊20%40%[1]。FD临床表现多样化且反复发作,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治疗以胃肠动力药为主,其疗效尚不尽人意。许多研究认为,心里精神因素与FD发病发展密切相关,脑与肠在FD发病中互为影响[2-6],多塞平在FD的治疗中取得长足的进展,本文拟就此作一综述。
刘爱好[8](2012)在《西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西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西沙必利5mg,每日3次,餐前15~30min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西沙必利5mg,每日3次,餐前15~30min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停药3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率为60.0%,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停药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21.4%)明显低于对照组(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沙必利与奥美拉唑联合使用可显着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降低复发率,且用药安全。
黄卫[9](2011)在《吸收成分水合橙皮内酯与枳壳类方的促胃肠运动规律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 F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目前,在国内外对胃肠功能性疾病及胃肠动力障碍性基本的临床研究中,FD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西药治疗具有较大的副作用,而中医药在临床上却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本文以中药枳壳、含枳壳常见煎剂(枳壳厚朴煎剂、逍遥散加味煎剂)及枳壳新成分水合橙皮内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枳壳对胃肠运动作用的规律及新成分水合橙皮内酯作用于胃肠道的初步机制。目的:初步研究枳壳对胃肠运动作用的规律及新成分水合橙皮内酯作用于胃肠道的初步机制。方法:(1):通过UPLC法比较了含枳壳的常见煎剂(枳壳煎剂、枳壳厚朴煎剂、逍遥散加味煎剂)中枳壳五种化合物(水合橙皮内酯、柚皮苷、柚皮芸香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的含量。(2):通过UPLC法进行枳壳煎剂小肠吸收成分的定性测定。(3):通过离体、在体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枳壳类方煎剂作用于胃肠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探讨枳壳煎剂、枳壳厚朴煎剂及逍遥散加味对胃肠运动的影响。(4):鉴于枳壳中四种黄酮类成分的作用报道较多,而关于水合橙皮内酯的作用报道较少,重点研究水合橙皮内酯的药效及其药理,以明确其是否具有促肠动力作用。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枳壳的5种化合物的含量经配伍煎煮后发生了变化,水合橙皮内酯、柚皮芸香苷及新橙皮苷的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为:枳壳厚朴煎剂>逍遥散加味>枳壳煎剂;橙皮苷及柚皮苷的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为:逍遥散加味>枳壳厚朴煎剂>枳壳煎剂。这5种成分既是枳壳的主要成分,也是可被小肠吸收的成分。离体在体实验均证明低剂量时枳壳煎剂、枳壳厚朴煎剂均可促进胃肠运动,高剂量时,对胃肠运动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当枳壳控制在低剂量时逍遥散加味亦可促进胃肠运动。水合橙皮内酯可促进肠推进胃排空并可扭转顺铂引起的胃排空延迟现象,其促肠动力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组胺H1受体介导。结论:枳壳,枳壳厚朴对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剂量时可促进胃肠运动,高剂量时可抑制胃肠运动,当枳壳控制在低剂量时逍遥散加味亦可促进胃肠运动。来源于枳壳的新成分水合橙皮内酯可促进肠推进胃排空并可扭转顺铂引起的胃排空延迟现象,其促肠动力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组胺H1受体介导。水合橙皮内酯促胃肠运动作用的发现对新的促肠动力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何耀东[10](201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伴餐后加重、早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最近12个月中,连续或间断发作12周,经内镜等常规检查排除与症状有关的器质性病变及与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有关的肠易激综合征(IBS)。在治疗上,西医一般采用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抗抑郁剂及心理调护等措施进行对症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存在成本较
二、多塞平与西沙必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塞平与西沙必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一、儿童 FD 的特点 |
二、儿童 FD 的临床检查 |
三、儿童 FD 的治疗 |
一、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临床用药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1.4 试剂的配置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资料 |
1.2.2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复发定义 |
1.2.6 研究设计方法 |
1.2.7 临床治疗方法 |
1.2.8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1.2.9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1.2.10 不良反应 |
1.2.11 随访 |
1.2.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基线情况 |
2.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
2.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
2.4 不良反应评价和随访 |
三、讨论 |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药 |
3.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不同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 |
3.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电节律之间的关系 |
3.5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后的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观察 |
3.6 总结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2)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患者入组标准 |
1.1.2 患者排除标准 |
1.2 药物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试剂 |
1.5 临床分组及实验方法 |
1.6 数据搜集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量表评分的比较 |
2.3 治疗前后各组血清E2水平、血浆胃动素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
2.4 治疗前后各组EGG及B超检测结果比较 |
2.5 治疗后各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围绝经期治疗方法分析 |
1 常用的治疗药物 |
1.1 抑酸药物 |
1.2 促动力药物 |
1.3 抗抑郁焦虑类药物 |
1.4 消化酶类制剂 |
2 其它类药物和治疗方法 |
2.1 雌激素类药物 |
2.2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
2.3 人文关怀心理干预 |
2.4 中医中药 |
2.5 针灸治疗 |
2.6 益生菌制剂 |
2.7 干细胞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温针灸背俞穴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1.西医诊断标准 |
2.中医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与排除 |
1.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3.剔除、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评定及标准 |
(五)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1.两组年龄分布 |
2.两组性别分布 |
3.两组病程分布 |
(二)初始数据比较 |
1.治疗前临床总体症状积分比较 |
2.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治疗前血清中5-HT含量比较 |
4.治疗前血清中MTL含量比较 |
(三)治疗结果比较 |
1.总体症状积分比较 |
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中医单项症状评分比较 |
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5.血清中5-HT含量比较 |
6.血清中MTL含量比较 |
(四)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FD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
三、治疗机理探讨 |
四、结果讨论 |
五、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试验药物 |
2.3 服用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观察 |
3.2 疗效性观察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及基线比较 |
5.2 试验疗效性指标比较 |
讨论 |
1 中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发病机制的认识 |
2 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立法依据 |
3 组方分析 |
4 现代药理学分析 |
5 临床疗效分析 |
6 不足与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患者资料登记表 |
附录三 HAMD评分量表 |
附录四 中医症候积分表 |
附录五 胃电图评价标准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5)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疗效判断标准[5]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肠安Ⅱ号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IBS的研究进展 |
1. IBS的概念 |
2. IBS的分类 |
2.1 IBS-D |
2.2 IBS-C |
2.3 IBS-M |
2.4 IBS-U |
3. IBS的流行病学 |
3.1 PI-IBS的溯源 |
3.2 发病率 |
3.3 人群分布 |
4. IBS的发病机制 |
4.1 脑-肠轴异常 |
4.2 肠道动力异常 |
4.3 内脏感觉异常 |
4.4 精神心理因素 |
4.5 肠道感染 |
4.6 免疫功能异常 |
4.7 肠粘膜屏障破坏 |
4.8 肠道菌群失调 |
5. IBS的诊断 |
5.1 I临床表现 |
5.2 诊断标准 |
5.2.1 Manning标准(1978) |
5.2.2 Rome Ⅰ标准(1989) |
5.2.3 RomeⅡ标准(1999) |
5.2.4 Rome Ⅲ标准(2006) |
5.3 鉴别诊断 |
5.3.1 IBS与器质性疾病 |
5.3.2 IBS与炎症性肠病 |
5.3.3 IBS-D与功能性腹泻 |
5.3.4 IBS-C与功能性便秘 |
6. IBS的治疗 |
6.1 药物治疗 |
6.1.1 解痉药 |
6.1.2 导泻药 |
6.1.3 止泻药 |
6.1.4 5-HT相关制剂 |
6.1.5 肠道菌群调节剂 |
6.1.6 抗抑郁药 |
6.2 非药物治疗 |
6.2.1 饮食疗法 |
6.2.2 心理疗法 |
6.2.3 催眠疗法 |
7.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祖国医学对IBS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1.1 感受外邪 |
2.1.2 饮食所伤 |
2.1.3 情志失调 |
2.1.4 久病体虚 |
2.1.5 禀赋不足 |
2.2 病机 |
2.2.1 肝郁气滞 |
2.2.2 脾胃虚弱 |
2.2.3 脾肾阳虚 |
2.2.4 气机失调 |
2.2.5 痰浊瘀血 |
3. 中医药治疗 |
3.1 辨证论治 |
3.2 专方专药 |
3.3 中成药治疗 |
3.3.1 IBS-D |
3.3.2 IBS-C |
3.3.3 IBS-M |
3.4 其他疗法 |
3.4.1 针灸治疗 |
3.4.2 贴敷治疗 |
3.4.3 推拿疗法 |
3.4.4 按摩疗法 |
4. 中医药治疗IBS的作用机制 |
4.1 调节胃肠激素及相关受体表达 |
4.2 调节肠道动力 |
4.3 调节内脏敏感性 |
4.4 调节免疫功能 |
4.5 调控脑—肠轴功能 |
4.6 调节肠水通道蛋白表达 |
4.7 抗自由基氧化 |
4.8 调节肠道微生态 |
4.9 其他作用途径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三、近十年我国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文献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2.2 对照组设置情况 |
2.3 研究对象情况 |
2.4 中医治疗情况 |
2.4.1 中医干预手段 |
2.4.2 中医证候 |
2.4.3 中医治法 |
2.5 西医治疗情况 |
2.6 干预期情况 |
2.7 随访及复发率情况 |
2.8 洗脱期及合并用药情况 |
2.9 不良反应情况 |
2.10 依从性情况 |
2.11 疗效情况 |
3. 小结 |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IBS的优势分析 |
3.2 中医药治疗IBS的重要性分析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IBS临床观察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肠易激综合征(IBS)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IBS的疾病动物模型 |
1.1 模型复制方法 |
1.1.1 中枢刺激 |
1.1.2 外周刺激 |
1.1.3 复合造模 |
1.1.4 存在问题 |
1.2 模型评价方法 |
1.2.1 肠道动力评估 |
1.2.2 内脏敏感性评价 |
1.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
1.2.4 存在的问题 |
2. IBS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
2.1 模型复制方法 |
2.2 模型评价方法 |
2.2.1 宏观表现 |
2.2.2 理化指标 |
2.2.3 方剂反证 |
2.3 常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
2.3.1 脾虚型 |
2.3.2 肝脾不调型 |
3. PI-IBS的动物模型 |
3.1 模型复制方法 |
3.1.1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 |
3.1.2 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 |
3.2 模型评价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肠安Ⅱ号方对小鼠的基本药效学研究 |
实验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设备与试剂 |
1.3 药物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实验 |
2.2 肠安Ⅱ号方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运动亢进的实验 |
2.3 肠安Ⅱ号方对热板镇痛实验的研究 |
2.4 肠安Ⅱ号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研究 |
2.5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2.6 检测指标 |
2.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 |
2. 肠安Ⅱ号方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运动亢进的影响 |
3. 肠安Ⅱ号方对热板镇痛实验的影响 |
4. 肠安Ⅱ号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5.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5.1 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
5.2 对碳粒廓清指数的影响 |
讨论 |
实验二、肠安Ⅱ号方对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设备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各组用药及处理 |
2.3 检测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本情况观察 |
1.1 症状体征 |
1.2 进食量 |
1.3 体重增长情况 |
1.4 大便含水量 |
2. 肠粘膜组织形态观察 |
2.1 肉眼观察 |
2.2 病理组织观察 |
3. 疾病、证候特征的疗效情况 |
3.1 腹壁回撤反射实验(AWR) |
3.2 髓过氧化酶(MPO)水平 |
3.3 糖水偏好实验 |
3.4 旷场实验 |
3.5 尿D-木糖 |
4. 对肠粘膜机械屏障的影响 |
透射电镜观察肠上皮紧密连接 |
5. 对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
血浆内毒素 |
6. 对肠粘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
6.1 CD4、CD8水平 |
6.2 IL-4、IL-1β水平 |
6.3 SIgA浆细胞计数 |
6.4 SIgA含量 |
6.5 PGE2水平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小结 |
1. 研究主要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查新报告 |
(7)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
2 药理作用 |
3 临床应用 |
(9)吸收成分水合橙皮内酯与枳壳类方的促胃肠运动规律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选题意义 |
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UPLC法测定枳壳类方煎剂中枳壳五种化合物的含量 |
1. 枳壳煎剂中新成分水合橙皮内酯及其他四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枳壳厚朴煎剂中新成分水合橙皮内酯及其他四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3. 逍遥散加味煎剂中新成分水合橙皮内酯及其他四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UPLC法进行枳壳煎剂SD大鼠小肠吸收成分的定性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枳壳类方煎剂对胃肠运动的研究 |
1 枳壳煎剂对正常SD大鼠离体小肠自发活动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枳壳煎剂对正常SD大鼠肠推进、胃排空的影响 |
2.1 枳壳煎剂对正常SD大鼠肠推进的影响 |
2.2 枳壳煎剂对正常SD大鼠胃排空的影响 |
3 枳壳厚朴煎剂对正常SD大鼠离体小肠自发活动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4 枳壳厚朴煎剂对正常SD大鼠肠推进、胃排空的影响 |
4.1 枳壳厚朴煎剂对正常SD大鼠肠推进的影响 |
4.2 枳壳厚朴煎剂对正常SD大鼠胃排空的影响 |
5 逍遥散加味对正常SD大鼠肠推进、胃排空的影响 |
5.1 逍遥散加味对正常SD大鼠肠推进的影响 |
5.2 逍遥散加味对正常SD大鼠胃排空的影响 |
6 讨论 |
第五章 枳壳新成分水合橙皮内酯对胃肠运动药效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
1 水合橙皮内酯对离体空肠自发活动的影响及对阿托品、苯海拉明的拮抗作用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水合橙皮内酯对SD大鼠肠推进、胃排空的影响 |
2.1 水合橙皮内酯对SD大鼠肠推进的影响 |
2.2 水合橙皮内酯对SD大鼠胃排空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枳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病因病机引出的治法 |
1.1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
1.2 胃酸分泌增多, 酸敏感性增高 |
1.3 腹腔感觉敏感性增高 |
1.4 胃容受功能受损 |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 |
1.6 精神心理因素 |
1.7 胃肠神经介质失调 |
1.8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
2 中医药治疗研究 |
2.1 中医病机分析 |
2.2 中医病证分型 |
2.3 中医辨证治疗 |
2.4 中成药方治疗 |
2.5 中医其他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
4 展望与讨论 |
四、多塞平与西沙必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D]. 李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研究[D]. 韩世琳. 郑州大学, 2020(02)
- [3]温针灸背俞穴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月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D]. 邢一.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 朴志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15(07)
- [6]肠安Ⅱ号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D]. 苏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7]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 王爱梅,王敬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1)
- [8]西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 刘爱好. 中国当代医药, 2012(12)
- [9]吸收成分水合橙皮内酯与枳壳类方的促胃肠运动规律及机制研究[D]. 黄卫. 中南大学, 2011(12)
- [10]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研究近况[J]. 何耀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