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本阅读测验在中学入学考试中的命题思考_中考论文

现代文本阅读测验在中学入学考试中的命题思考_中考论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命题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中考论文,思路论文,现代文论文,测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中,原来的字、词、句、篇“线性”命题思路逐渐改观,重视阅读测试“整体性”的命题思路越来越清晰。“整体性”命题思路是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推理判断、鉴赏评价都在“整体定位”的基础上展开。“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基础,一词多性,词序严格,比印欧语系概括性高,逻辑性强。它没有性、数、格、时态、人称等形态变化,其语法和语义信息大部分不是显露在词汇形态上,而是隐藏在词语铺排的律动之中。汉语的词语结构、句子结构、段落结构的组合规律大体一致,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凭借意义枢纽构成整体联系。所以,汉语阅读更注重整体综合、语境辨义。古诗没有标点,古文不分段,阅读时靠的就是这种整体定位。”(注:章熊.中国当AI写作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本文试以四份典型试题为例,分析现代文阅读试题“整体性”命题思路的发展。(见下页表)

1999年安徽省“学与思” 2004年安徽省《我寻求挫败》

22.作者认为“学而不思则罔,9.③④段列举的一反一正两个

思而不学则殆”很有点道理,这

例子,各说明什么道理?(4分)

个“道理”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0.填空。(3分)

(2分)从第⑥段看,大英雄指______、

23.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______、______三人。

分别概括两部分的内容。(4分) 11.第⑦段画线句子中,“这份

第一部分(①—③段)

绝望”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

第二部分(④—⑦段) “兴奋昂扬”?(4分)

24.第⑥段中举了哪两个“思而12.作者“寻求挫败”的目的是

不学”者的例子?(2分)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5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标题是“我寻求挫败”,

25.第③段与第⑤段在论证方 但③-⑥段列举了别人的例子,

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是否有必要?请说说你的理

(3分)由。(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4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分)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

26.给这篇文章拟一个题目,恰

当的一项是(2分)()

A.学与做 B.学而不思则罔

C.学与思 D.思而不学则殆

2000年长沙市《不怕失败》

2004长沙市《读书三境界》

15.居里夫妇从失败走向成功 20.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

的“艰难曲折的过程”是什么? “啃”“品”的具体含义是:

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吞:

A.他们毫不气馁,信心十足。 啃:

B.他们终于成功了,发现了镭,

品:

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1.作者认为“吞”“啃”“品”三

C.他们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 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

走向成功的。

系?

D.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不 22.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

断总结,坚持试验。 一项是()

16.第⑥段是对哪几段进行总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

结的?() 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A.①⑧段 B.②⑤段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

C.③⑤段 D.④⑥段“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

17.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A.失败者同样光荣。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

B.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 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

业的成功。 服。

C.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遇到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

失败,别灰心,莫丧气,要振作, 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去奋斗。

23.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

D.失败只是暂时的,鼓起勇气,

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

去战胜新的困难,去迎接胜利 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18.为全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

项是()

A.①│②⑥│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⑦

D.①②│③⑥│⑦

四篇测试材料都是议论文文体。之所以选择这四份试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从时间跨度上体现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二,关注同一地区的发展变化;第三,测试材料的内容和文体比较接近;第四,都满足前三个条件的某两个地区的发展比较。

通过纵向和横向不同角度的比较,具体分析“整体性”命题思路的发展:

(1)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四份试题表明,1999年至2004年,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方面的考查力度明显不同。

1999年安徽和2000年长沙的试题主要侧重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试题都是内容理解、中心概括、文体特征等,始终围绕答案较客观的测试点。2004年安徽省试题和2004年长沙市试题比较突出语文学科阅读评价特点。从题干表述和试题内容都重视对阅读体验和感悟的考查。例如:第13题和第23题,改变叙述人称为“你”,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出来。文本这个“它”,是“你”学习的对象,是测试的载体,但是“你”的思想和体验,“你”的看法和见解才是阅读理解侧重的内容。换言之,前几年的试题评价侧重考查客观的可预测结果;近年的试题,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人体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考查内容得到重视,不可预测的结果也成为考查点。从命题思路上来说,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

(2)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整体性。阅读测试内容的整体性,就是在较高层次上把握该测试的核心。这种较高层次的把握可以决定考什么、不考什么,宏观控制测试内容;如果没有这种较高层次的把握,那么可能试题散乱,杂乱无章,游离主题等。

从试题来看,1999年安徽和2000年长沙的试题显得局促,受到议论文文体特征限制的痕迹明显。“中心论点”“论证方法”等术语的使用就是一个表现。另外,2000年长沙第16、18题是两道相似试题,考查点都是结构关系,且第16题对第18题答案的选择有提示作用。这是缺少较高层次对测试内容整体把握的表现之一。

2004年安徽和2004年长沙的试题,显得灵活多样。这两组试题分别以五道和四道试题形成一个单元整体。单个试题从不同角度命题,有点有面、有立足文本也有超越文本;整体上则体现了该测试材料的核心内容和问题的考查。试题的测试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系统,是整体性命题思路的重要表现。

(3)阅读能力考查的整体性。从阅读能力考查的水平来看,这四份试题的共同特点是: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心理学界对阅读能力构成的研究结果显示:认读能力、一般理解能力、深层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五个层次构成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注:李毓秋、张厚粲、李彬、李凤玫.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3.3)1999年安徽和2000年长沙的试题,主要侧重考查认读能力、一般理解能力和深层理解能力;2004年安徽和长沙的试题对学生阅读能力层次的考查就不仅止于一般性理解能力和深层理解能力,还重视考查评价鉴赏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阅读能力的角度看,整体性命题思路倾向考查多层次的阅读能力。

(4)单个试题的“整体感知”特点。1999年安徽和2000年长沙试题与2004年安徽和2004年长沙试题比较:前两者“整体感知”试题较少,后两者整体感知试题在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上更加灵活,比如标题分析、暗示性语句的意义理解、不正确项分析、自由表达观点等试题。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标题角度——1999年安徽第26题和2004年安徽第13题——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考查效度上差别明显:1999年安徽第26题提供四个标题备选,考查还处于简单的选择判断;2004年安徽第13题要求根据标题来分析某段落存在的必要性,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学生回答第13题时,首先整体理解内容和主题,然后结合标题整体分析和整体判断,最后才能写出为什么该段落有存在的必要或者没有必要。这种思维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正是“整体感知”试题命题过程中要关注的特点。

(5)题型组合。1999年安徽和2000年长沙的试题主要采用填空题和选择题;2004年安徽和长沙的试题主要采用简答题。

2004年的两份试题的题型组合,充分发挥了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各自优势。“题型单一化”和“题型组合化”具有截然不同的考查效果。“一般来说,题型的结构与考试内容的结构要有一定的对应性,如涉及综合性和思维力度较强的内容,必须选择容量足够大的题型,反之亦然。另外,题型配置的种类不是越多越好,相反,应简约、适度、够用为止,并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选择易于评分操作的题型。合理的题型结构必然能够合理地容纳考试内容,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由于题型配置的不合理而造成的考试误差,最大限度地实现试题的测量功能。”(注:刘芃.论试题的合理性.中国考试,2002.6)2000年的长沙试题全部都是选择题。2004年长沙和安徽的题型组合,更符合测试规律,这也是整体性命题思路的一个体现。

通过四份试题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个层面来具体理解“整体性”命题思路的发展:

第一层,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前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对考试的批评意见最多,因为考试范围狭窄,只考知识领域中的东西,形式单一,作文千篇一律。近几年则努力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第二层,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测试,从过去的字、词、句的考查,转到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及表现手法的整体考查。“阅读测试的整体性,就是在较高层次上把握一个认识的核心,然后判断考生哪些是已经理解的,哪些是难于理解的,确定测试重点,使试题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系统,使各题都趋向这统一的核心。试题是分散的,但回答这些试题所构成的总的印象却是完整的,由此可以判断考生的理解水平和理解方面的缺陷。”(注:章熊.中国当AI写作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第三层,阅读能力考查的整体性。过去几年在阅读能力的考查上,常常单纯地着眼于文章的重点、难点,如关键的字、词、句及细节等的局部考查上,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鉴赏评价、综合运用等阅读能力的考查。所以,整体性命题思路强调了阅读能力多层次的考查。

第四层,单个试题的“整体感知”特点。要回答这类试题,只从一个开头或者从一个段落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文章。即命题点在局部,辐射面涉及整篇测试材料。整体感知类试题,是近几年试题改革最明显的部分。从命题点上来看,整体感知试题主要有选文内容、主旨、文章结构、写作特色、审美评价等角度;从命题方法上来看,整体感知试题表现出直接考查和间接考查两种方式。

第五层,“试题组合”的整体规划,恰当处理考试内容和试题配置的关系。也就是说,试题的类型、试题的数量、试题难易度,应根据测试内容科学合理地搭配,达到最佳的考查效果。

标签:;  ;  ;  

现代文本阅读测验在中学入学考试中的命题思考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