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经验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伟大历史创举,开启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希望,坚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它使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也走向了中国。它是决定中国命运关键的一着。改革开放的30年,是党执政最成功的时期,也是党真正懂得和学会了执政的最关键时期。十六大以来,党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着力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高扬改革开放旗帜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冲破、改变、革除的根本力量是改革。报告还明确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报告指出,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领域,则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文化领域,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六大结束后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2年12月9日至10日)要求,全党同志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步伐。
2003年“两会”对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作出了进一步的具体安排,要求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到境外上市。加快形成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好军工等困难行业的企业调整、重组和脱困工作。继续完成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改革。自上而下有序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支持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稳步实施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进口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4年初,国家发改委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经国务院同意,对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7条具体意见。在3月初的“两会”上,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4年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部署,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力求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新进展。并具体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秋季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重申了党的一贯主张:“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取向。”并且明确了改革中必须把握好的一些基本原则。如要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在会议结束时进一步强调,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等问题;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5年的改革开放,提出了“四个着眼于”的要求。胡锦涛在会上还特别提醒全党,“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敢于攻坚、锐意推进,又要兼顾各方、积极稳妥,把握好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要做好改革的总体指导、综合配套和统筹协调,使改革措施有机衔接、相互促进,真正落到实处。”
200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必须用更大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并明确了六大领域改革的具体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一·五”期间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环境。明确规定了“十一·五”期间深化改革开放的八大任务。
200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某些理论家们的“改革失败论”和“改革问题论”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要取得新进展。胡锦涛3月6日下午在参加人代会上海代表团会议时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系,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同时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综上所述,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各种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中国一切事业发展最强大、最根本的动力,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最关键的一着。一句话,始终坚定不移地高扬改革开放的大旗。
二、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
回顾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党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主要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实践:
第一,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多次强调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2003年初,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必须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他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他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进一步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总纲领。从经济工作的“首位”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再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两个趋向”论断,进一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形成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体现了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十六届五中全会还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九项任务。
第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定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十六届二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务院国资委,还决定调整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党的领导体制,成立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十六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实践。一是坚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二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完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行企业年度经营业绩和任期业绩责任制。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三是加快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继续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建立依法破产机制。四是深化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改革,推进邮政、铁路行业和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五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六是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动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七是抓紧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相关法规和实施办法,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八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2004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时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中全会提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五中全会要求“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准入方面: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国防科工委、国家民航总局、铁道部、商务部等相继发布了相关文件。在金融支持方面:银监会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保公司、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推出新规支持小企业发展。在改进政府监督和管理方面: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国务院减负办、国家统计局和发改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税务总局等出台了新的办法。到2006年上半年,有17个部门和单位在市场准入制的金融财税、公共服务、改进监管等方面出台了22个配套文件,还有一部分配套措施正在研究制定中。各地区颁布实施了200多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或政策文件。
第四,加快推进金融、财税、投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改革方面:2002年2月5日至7日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以股份制为目标,通过财务重组、改造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上市,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股权结构进行彻底改造,实现绩效最大化的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正式启动。2007年1月20日,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视为又一轮金融重大改革启动的标志。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六项工作。一要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二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三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四要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着力优化金融业开放结构,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六要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强化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财税改革方面:十六大以来主要进行了九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二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三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五是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六是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七是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八是完善财税制度和政策。九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投资改革方面: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名义颁布,标志我国投资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按照《决定》精神,对投资体制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改革:一是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二是合理界定政府投资的职能。三是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四是完善对政府投资的监督管理。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体制、落实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在收入分配方面: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加大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力度。在社会保障方面: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城乡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正在建立健全,逐步推行农村低保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核准、备案制度,党中央、国务院还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实绩考核。
第五,不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商品市场方面: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发展;颁布实施《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在土地市场方面: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继续完善;国有土地协议出让行为逐步规范;在部分地区开展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尝试;完善二轮土地延包、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开展承包纠纷仲裁试点,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废止了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着手开展建设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试。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成果初步显现。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加大清理地区封锁规定的力度,纠正各地设置行政壁垒、分割市场、妨碍公平竞争的做法;开展食品副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专项整治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等专项行动;全面铺开农业、文化、卫生、城管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积极发展各类要素市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深化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合法权益。
第六,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在外贸方面:实现工业品出口配额招标商品全部公开招标;大力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和“大通关”建设;进一步下放外贸经营备案登记权限;完善货物自动进口许可和货物进口许可证管理;取消羊毛、毛条、天然橡胶等商品的进口指定经营。在利用外资方面:修订和实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外商投资项目;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监管办法,建立外商投资审批责任追究制和行政公示制;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在“走出去”方面:协调推动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合作;以境外国有资产及境外并购监管为重点,加强和改善对境外企业的监管;调整境内银行对境外投资企业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方式。在应对加入WTO后过渡期工作方面:认真开展WTO新一轮谈判工作,为我国发展赢得更大空间;初步建立覆盖重点敏感产业的产业安全预警监控体系。
三、不断积累创新改革开放经验
十六大以来五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过这五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积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其中主要的有:
第一,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思想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改革的实际和需要创新改革理论,指导改革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坚持和推进改革的根本思想武器。坚持和推进改革,首先必须把我们的认识从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思想观念的解放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前提和先导。每一项重大的或重要的改革,都必须有科学的思想理论的支撑和指导。
第二,必须坚持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改革,不断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既是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迫切需要。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攻坚、锐意进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实践、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坚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寻求改革的思路和出路,依据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检验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把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作为改革开放各项政策措施选择与调整以及是否出台的根本依据。
第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把握好改革开放新政策新措施出台的适时和适度。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利益的调整过程,利益调整最容易形成新的矛盾。改革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重要领域的改革要坚持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方案要尽可能考虑周全,各项措施要协调配套。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利益格局的变化,把竞争压力转化为奋发有为的动力,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
第五,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体制改革的关系,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六,科学吸收和利用世界资源条件和先进文明成果,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在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对外开放中加大改革的力度,促进改革的发展。通过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标签: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党的十六大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政府工作报告论文; 创新体制机制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