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兼论废除企业财务通则的必要性_企业财务通则论文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兼论废除企业财务通则的必要性_企业财务通则论文

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兼论撤销《企业财务通则》的必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则论文,若干问题论文,企业财务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仍未跳出政府直接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圈子,进一步的改革有必要撤销《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同,在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以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

一、我国企业财务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几十年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上交的利税历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如乡镇企业、股份制和外商投资企业蓬勃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仍未动摇,国有企业上交的利税历来是、目前仍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国家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长期由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直接管理经营的企业制度,我国企业财务历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关系密切,政府对企业财务的控制、管理和干预较西方国家多。国家在设计、确立财务体制和制定财务制度时,往往首先考虑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为对象,然后兼及、扩展到其他类型企业。长期以来,这个特点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企业财务的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所以,研究我国的企业财务问题,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特点,并了解它对各方面的影响。

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企业财务体制与企业制度是密切相关的。与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一样,几十年来,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一直未脱离国家直接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模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只在如何处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形式、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集中财力和扩大企业财权上,即“放权让利”上绕圈子。经过这么多年漫长而艰难的探索,直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我们才发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我国传统的企业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国家高度集权体制下行政管制性的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是50年代初形成的,它和整个经济体制一道,是按照前苏联的模式构建的。其特点是:企业的财产归全民所有,按照政资合一的原则,由国家统一组织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则按政企合一的原则,由政府直接管理;企业既无财产支配权,也无经营自主权,一切由国家安排,从生产经营计划、原材料、设备、劳动、工资,到产品价格、销售,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报政府部门审查批准;企业产权关系模糊,政府的企业主管部门和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都可以以所有者的身份行使所有者的权益,但经济责任无人承担。这种传统的企业制度造就了高度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国家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但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成为法人实体,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投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投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投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是,政企职责分开、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分开。这也是我们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原则。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我们的财务管理体制已逐渐由政府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但如仔细审视,我们发现,目前的财务管理体制尽管在企业资金供给、资产的使用支配权、企业经营权、收入分配等方面已有很大的转变,但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仍未跳出政府直接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圈子。

1993年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以后,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1.企业财务通则;2.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政府依然从上到下地统御着企业的财务管理。而且,目前这种《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并存,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与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现象给人一种叠床架屋、别别扭扭的感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是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有企业上交的利税历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关系密切的考虑;二是政府直接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和政府直接管理企业财务的习惯思维,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存在。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政府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应由直接的参与和管理形式变为间接的调控。政府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应主要通过立法、颁布各种法规,制定各种产业政策,运用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营造合适的经济环境等形式来进行。

我们认为,当政府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由过去凭借所有权的直接参与和管理转为面向全社会的间接管理以后,由政府综合部门(财政部)制定颁布企业财务制度已没有必要了。考虑到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可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颁布“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国有企业中执行。目前的《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则应撤销。现行《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中的内容,部份可归于有关经济法规中(实际上,有的内容已存在于有关法规中),如公司法、税法、产业政策等,部份可归于“会计准则”和“分行业会计制度”中。这样,我们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会更完善,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与国际惯例一致了。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西方的观点

在西方国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三种主要的观点:1.利润最大化;2.每股收益额最大化;3.股东财富最大化。

前两种观点均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及取得的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每股收益额最大化观点弥补了第一种观点的两个不足,但没有考虑到目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没有反映收益的风险。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则充分考虑了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目前和未来的营利能力、风险等因素。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成为目前西方流行的观点。

(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

由于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不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历史地看,可归为以下三个时期或说有三种观点:

1.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总产值最大化。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国家生产计划执行单位,其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和完成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对企业业绩的评估、领导人的升迁、职工的利益等,均主要由总产值的完成情况来定。在一定的时期,以总产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目标存在的缺点也暴露出来。该目标的主要缺点:(1)重产值轻效益, 在完成产值目标的支配下,只要能增加产值,尽管无利润或亏损、甚至产品卖不出去,企业仍愿意生产,往往出现企业产值计划完成很好或超额完成,却亏损累累的情况。(2)只管生产不管市场,由于企业产品只要完工入库, 就可计算产值,因此企业只重视完成产值计划和增加产值,不管产品是否能卖出去,经常出现企业仓库产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企业照常生产的情况。(3)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品种。 以总产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与计划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2.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一段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以往的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国家逐渐将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首要指标,企业领导与职工的切身利益(工资、福利和奖金水平)同企业实现的利润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使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一段时期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促使企业讲求经济核算,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关心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也扭转了以往那种“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的极左观念。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短期利益行为严重。企业经营者为了在其经营期间使利润最大,拼设备,物资损失不入帐,积压物质不处理,甚至在帐上弄虚作假,许多企业名盈实亏、收益质量不高,财务健康堪忧。近几年,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观点已遭致不少批评。

3.在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主要针对前述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产生的短期行为,加强对国有资产和股份制企业的规范管理而提出来的。人们已认识到,如果利润增多了,而随之而来的是资产贬值和暗亏,对股东来说实际是更大的损失;如果企业在赢利的同时,企业的资产价值增多了,生产能力强大了,则企业会有更持久的、发展的赢利能力,并有更大的抗风险能力。在我国,企业应使其资产“保值增值”的看法已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如国务院1994年7 月颁布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中就一再提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研讨

1.企业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目标的关系。

企业是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这点在我国,目前已成共识。围绕营利这个目标,企业管理的目标包括:企业的存续;避免财务困境和破产;扩大企业规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战胜竞争对手;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保持利润稳定增长;等等。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管理的目标应是一致的和相关的。例如、企业要盈利,要使资本增值,首先要保证企业的存续,避免财务困境和破产,需要经常注意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和企业财务的健康。

2.宏观财务管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管理的各项目标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协调,企业的行为必须受制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因此,研究企业财务管理不能脱离宏观的经济环境。

在不同的时期,都存在着国家的宏观财务管理,宏观财务管理的形式也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紧密联系。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企业财务管理被认为是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宏观财务管理行使的一是部份公共财政的职能,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形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以国家财务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身份出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资金收支、使用的监督和管理,而资金的筹集供给、投资决策等财务管理活动,则由国家宏观财务管理活动所行使了。这时,宏观财务管理行使的是直接的参与和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宏观财务管理与企业微观财务管理职责不分的情况逐渐改变,企业逐渐有了自主经营权、筹资、投资的自主权。同时,随着非国有经济成份的扩大,以往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宏观财务管理形式已不适用,转变为以间接的方式行使宏观财务管理。

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财务管理主要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各种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财政、税务、银行等方面的关系,主要通过制定各种法规、制度、政策,运用税收和利率等经济杠杆,以及营造合适的经济环境来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指导和调控。

3.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管理活动的内容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直接管理经营企业,企业财务管理也仅以完成生产产值任务为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管理国有企业,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正确处理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等全部财务管理的内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转为以对所有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追求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标签:;  ;  ;  ;  ;  ;  ;  ;  ;  ;  ;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兼论废除企业财务通则的必要性_企业财务通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