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现今建造楼房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也逐渐增加。因此,加强对建筑现浇水混凝土施工设计的力度,加强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控制、加强施工后混凝土的养护措施等能有效减少或防止裂缝问题的出现。为房屋建筑带来积极的影响,保证房屋建筑的耐久性及安全性。本文探讨了房屋建筑现浇混凝土施工中裂缝原因及技术控制策略。
关键词:房屋建筑;现浇混凝土施工;裂缝原因;技术控制;策略
建筑物质量的高低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建筑裂缝又是威胁建筑物质量的重要隐患之一。因此,我们在建筑结构设计防治裂缝问题上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理解与把握,同时还要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整体素质,合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配合设计,严把选材关,避免引材料质量出现裂缝,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结构设计,保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 房屋建筑现浇混凝土施工中裂缝原因
1.1设计原因
收缩性裂缝和脱落型裂缝。在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的前期设计阶段,就要对混凝土的现浇工艺有个初步的宏观性设置和安排。为混凝土准备的材料本身就具有可收缩性。在搅拌混合混凝土材料的时候,材料会经过水化热的发热过程并产生轻微膨胀。现浇后的混凝土2d~3d,内部温度可以高达50℃~80℃。而后期投入使用时必然会有所回缩。这样的热胀冷缩必然会在现浇混凝土的施工接缝处出现裂缝。
混凝土的调配制作看似简单,却很少有房屋建筑的施工单位能够真正准确地按照施工前的设计方案和数据来进行配制。而配制材料的更改势必会影响混凝土的现浇效果。施工时的混凝土基本上都是采用混凝土泵送的搅拌方式。为了增强混凝土材料的可泵性,又会适当地加大其塌落性。再加上后期养护工作没有实现和落实,房屋建设现浇混凝土的楼板上自然会出现脱落型的裂缝。
1.2 施工原因
主观性操作的问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观性的施工操作问题是造成现浇混凝土楼板上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现浇混凝土是一个工期较长的现场工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当然,后面还有一些必要的后续工艺要跟进。但是,绝大多数的施工团队并不会因为前期的设计要求就真正等到现浇混凝土的施工工期结束再开工其他的施工项目。大多都是在现浇楼板的强度还没有达到设计预期强度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后续的跟进工序。过早地将荷载压力施加在现浇混凝土的楼板上,出现裂缝也是必然的。有的房屋建筑施工单位还会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加长工程结构的长度和施工的工期时间,将尽可能多的大面积楼宇建立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伸缩缝的设置也就被自然地忽视了。混凝土材料浇筑后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也对现浇楼板的强度有着一定的影响。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引起混凝土的硬化或水化反应。不管是硬化的失水性反应还是水化的冻结性反应,都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1.3 投入使用后的载荷裂缝和变形裂缝。
钢筋混凝土的构件在投入使用后会承受一定的荷载压力,当荷载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压承受限度时就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的走向会和主要拉应力的方向垂直。常见的荷载裂缝有因偏心受力而产生的弯曲裂缝,由受剪构件引起的剪切裂缝,因受扭构件抗扭能力的不足和抗冲切构件抗冲切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斜裂缝。
混凝土的构件因为气候温度、空气湿度和沉降差等原因造成混凝土变形,其约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引起与混凝土结构刚度有关的应力变化,一旦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上就会出现裂缝来缓解应力,使变形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因混凝土变形而产生的裂缝就是变形裂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房屋建筑现浇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技术控制策略
2.1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做好质量把关,严格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质量,对水泥的安定性、砂石含泥量、碎石级配、骨料选择都要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从设计上,确保构造的合理性,尤其是对于结构复杂的建筑结构,应综合考虑地质情况和地基情况,选择地基基础型式。严格控制施工操作,对浇筑模板进行检查,确保其强度和刚度合格,能够承受振捣压力。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进行监督,规范振捣行为,发现振捣不足或过度等情况,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拆模,防止践踏引起的开裂。
2.2 预防温度应力产生裂缝
减少温度应力收缩裂缝,必须控制好混凝土内外部结构的温差,尤其是在冬季施工时,应安装混凝土表面温度保持设备,提高养护温度。研究显示,混凝土在5℃以下的温度中,强度不会出现上升变化。因此,可以选择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保温层,例如棉被或草席,延长养护周期,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使混凝土结构内外部的温差始终保持在20℃以内,防止出现温缩裂缝。夏季施工应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可以选择在冰水中拌和混凝土,或在内部设置冷却降温的循环管,保持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在浇筑时,应合理安排加工工序,可以采用分层浇筑、分块浇筑、跳仓施工等方法,以分层浇筑为例,应控制分层厚度不超过30cm,有利于散热以及减少约束,避免由于温度过高产生裂缝。在后期养护中,应加强保温和保湿操作,在混凝土反应初期阶段,保持足够的水分,
例如蓄水养护、洒水养护等,使混凝土表面慢慢冷却干燥;控制里表温差不超过25℃,降温速率不超过2℃/d,能够增加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有力的抵御温差变化,通常情况下,普通硅酸盐水泥养护周期不低于2 周。此外,还可以选择改变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使用缓凝剂或改善骨料级配减少水泥用量、留置变形缝、采取二次振捣工艺等,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减少温度裂缝。
2.3 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
混凝土的干缩裂缝与水灰比、水泥用量等因素有关,水泥用量越大,水灰比越大,表明结构中水分越大,产生干缩裂缝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控制干缩裂缝的关键就是控制水泥比和水灰比。通常情况下,应选择收缩量较小的水泥,并使用粗骨料级配减少水泥用量,合理设计塌落度,适当使用外加剂,规范混凝土搅拌操作,控制运输时间,禁止随意在混凝土中加水,选择二次抹压工艺,加强早期养护等。控制混凝土塑性裂缝的核心即控制混凝土的表面体积,减少表面与内部结构体积的变化差异。在混凝土塑性裂缝的防治中,早期表面养护是关键,应采取覆盖洒水等养护措施,保持表面水分。在高温或大风等特殊天气,应保持环境湿度。在搅拌过程中,应在确保其正常流动性、塌落度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水含量,提高混凝土的保水性。
2.4 预防混凝土沉降裂缝
预防沉降裂缝,关键在于缩小浇筑部位之间的差异,减少薄壁混凝土单独浇筑工艺,采取流动性较低的混凝土构件,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避免出现沉降不均匀裂缝。合理控制塌落度,减少水含量;在运输中,应适当的搅拌,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浇筑前,应对混凝土进行高速搅拌,时间20~30s,确保结构的整体性符合设计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防止出现漏振、过振或振捣不充分等,避免出现离析现象。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进行房屋建设中的现浇混凝土时,如何控制好裂缝是施工单位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李继文.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问题及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26)
[2] 朱灿杰.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裂缝的预防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8)
[3] 计黎荣.现浇板裂缝的原因及控制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17(11)
[4] 林金涛.论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方法[J].民营科技.2017(10)
论文作者:陈振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9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现浇论文; 房屋建筑论文; 应力论文; 温度论文; 楼板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