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语文考试改革与发展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建议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缓慢时期,语文教学的改革对考试的要求,人们可以在紧张与矛盾之间得到缓解,在人们悠闲的生活中能得到释放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与考试是要把人们带回昨天,还是要把人们引向明天。不可否认语文教育与考试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人的潜能的开发和智力的发展等还没有被置于很突出的位置,素质教育讲了多年,“应试”的魅力仍不可抗拒。就考试而言,它是单纯的为选拔服务还是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等问题的认识被再次提出。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中,教学、考试要走向个性,走向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从当代考试评价发展的趋势来看,对考试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对象的差异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要求其评价方法能够体现多样性。如果说传统的语文考试仍沿用纸笔作为唯一测量工具,成为评定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似乎成了一种“合理”的方法,那么,随着课改的推进和落实,考试的改革如何为人服务,将被日益重视。
当前语文考试的试题内容虽然突破了过去认知领域教学目标测量的局限性,并作了许多探索和改革,关注学生三个维度的价值观,备受命题的推崇,使考试重视了学生拓展性、迁移性、开放性、体验性等能力的测量,但它在考试的形式上仍没有突破新课标对学生规定的要求。笔者认为,如果语文考试手段与形式不改革,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能力要落实仍会受到限制。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形成良好的效应,除了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外,改革现行语文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势在必行的。改革的目的是要有利于语文教学,有利于对人的能力的全面评价,由此,对测量学生能力的语文考试笔者认为也应作改革:
一、语文可以增设听力与口语表达的考试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和语文考试已形成一种固定思维,即语文教学和考试就是阅读与写作。尽管听说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但长期以来还是没有给予重视,教和考都偏重和强化读写的重要,在语文教学和考试理论研究上,对听的研究也明显滞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理解和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只有读写的能力。听和说的感知和敏锐,怎么听和如何说,理解和表达,对于身处这个日益多元文化社会的学生显得十分重要。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社会交往中,人的口语使用率为90%,书面语使用率为10%,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口语可以被录制、复制保存,人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传递口语,“口语加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信息革命”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对口语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口语的训练越来越重视,对口语性质、功能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从现代人才观角度认识,没有口才便不是完美的人才。读和写,是一个人语言文化和思维活动的内显;听和说是语言文化和思维活动的外显。许多语言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能力。
听说能力是语言信息的接受与输出,接受与输出的过程包括储存、分析、筛选、转换等功能,在现代社会要提高语言沟通的效率,训练学生对捕获语言信息的敏捷性、思考的快速性、说话表达的准确严密性,以及说的逻辑条理性十分重要。要听清说话者的语音、语调、语气等,要有针对性地说话。思维力、词句组织能力、反馈能力等对学生来讲都不能少。语文增设听说能力考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领会不同语言和语调、语气的感情色彩,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说话的重点、要点等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让学生学会听与说,学会交流,培养学生听说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听说能力在学生学习语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笔者认为: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语文增设听说考试,不仅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可以导向语文教学真正全面地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改变现实教学中考试不考、教学不教的现象,并改变语文教育只重视阅读训练,甚至专门围绕考试机械训练、反复操练的“应试”现象。听说能力不是读和写能够替代的。无论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语文教育和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出发,都应重视听说。语文教学和考试增设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测量,是符合课改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它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语文考试可以增设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的测量
随着课改走向深入,反观这些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考试基本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精读进行测量。如何提高新课标要求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语言意识和健全的表达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有充分阅读和参与社会的空间,针对当前的阅读教学和考试的状况,对语文现代文阅读考试的内容可以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阅读部分试题可以增设粗读(速读)与细读(精读)要求的测量。
“粗读”,相对于瞻前顾后、咬文嚼字的“精读”而言,主要测量学生有效阅读的速度:只求把握作者的主要思想,掌握全文内容的概略,或在全文精读的基础上只对其中某一点细读——总体仍属粗读,也不排除检验文章涉及的文学、历史、自然等等方面的常识。与“粗读”相类似的是“速读”,可以包含组读、察读、浏览、略读、寻读、跳读等等。增设粗读(速读)试题对落实新课程教学要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从三个角度看:
1.课改强调课程设置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而生活实践中的阅读无非是两类:一类为精读,另一类为粗读。精读固然重要,但粗读(速读)似乎用得更多。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读报张杂志,作网上浏览等,阅读的能力要求有粗读(速读)的能力,能迅速理解文章的内容。对精读来讲也有赖于粗读(速读)能力,因为任何文字材料的精读都应在确定其价值后进行,而其价值的确定,则必然依靠粗读(速读)的能力。许多伟人都善于粗读(速读),马克思、列宁、钱钟书都如此,据说郭沫若17岁时竟在一夜间读完了《红楼梦》,计一百多万字。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好读书”的读法一定也是粗读(速读)。然而我们现在的考试也有遗憾之处,考试是指挥棒,如果考试一味地只考精读,教学往往就会过分地训练精读——评价方式必然地决定着教学方式,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精读训练中不少学生养成了停顿、返读、回视等习惯。这种习惯本来并不坏,但因为学生的精读(速读)能力缺少锻炼,到该粗读(速读)时,这种习惯自然将影响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若在考试中增设粗读(速读)试题,学生与教师必会重视粗读(速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终生就将受益无穷。
2.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扩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其意义还不仅仅在培养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还在于培养学生主动觅食求知的意识及迅速捕捉并大量筛取多方信息的能力。新课标学生阅读要求规定要达到一定量的文学作品数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训练学生阅读速度。然而这一要求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落空的。如果考试只考精读,阅读量大小与阅读速度的快慢,与考试无多少相关,教师平时只需以题海训练精读即可。目前上海的一期课改的H版教材已有速读训练,而新教材所收篇目也达旧教材的2倍以上,但如果考试试题不作改革,对粗读(速读)要求不能给以政策倾斜,那么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可能还会是一句空话。
3.课改主张提高教学的质量,而当前的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教材嚼细嚼烂地喂给学生,教得很详,学得很细,这是一种脱离学生阅读实际的教法和学法。如果考试增设粗读(速读)试题,语文教学的改革必将会出现一场革命,一节语文课学几篇文章将不再是几位先驱者的尝试了。
4.语文考试增设粗读(速读)试题后,“现代文阅读”试题,可以由粗读(速读)与细读(精读)两部分构成,其比可以按课程教学要求配比。如果第一篇短文测量精读要求,第二篇阅读可以测量粗读(速读)要求,粗读(速读)试题的思维量可强些,体现“限时不限量”,突出学能测量的要求。如果设想有四、五篇短文,各种文体,或不限文体,或进行比较阅读、感悟阅读、鉴赏阅读等的读与写结合,命题可以在灵活多样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而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能为实施语文新课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体现大语文与课堂学习的结合,体现语文阅读能力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三、语文考试可以探索开卷的形式
2003年湖北宜昌市中考语文实行开卷考试的大胆改革,可以认为标志着语文开卷考试已露出端倪。关注它、研究它,是从事语文教学与考试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随着课改的推行,大语文观的学习,已深入人心。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主张要增大阅读量,增大课外阅读的比例,是语文学习的要求。在这样的语文教学环境中,我们的语文考试,也要提倡在大语文观下的考试,有助于拓展语文教学时空。一张语文试卷相对于学生十几年母语环境下习得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无异于沧海一粟。考的“窄”必然导致学的窄,考得“死”必然学得“死”。探索开卷考试,其意义在于能促进学生学习视野,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广泛地去涉猎知识,拓展学习的空间,让自己的眼界变得更宽阔。
开卷考试可以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有价值。它能改善学生“机械训练”的学习状况,减少题海战术,避免过多的从事低效的重复操作,避免一些死记硬背等,可以导向学生平时学习注重思考,不断提高自己自主探究的意识,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在广闻博识中,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上,开卷考试对教师来讲可以抛开教参束缚,真正地研究教法,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语文能力。同时可以使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学习意识,使学生能更多地感觉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能够巩固和加深与课堂学的知识相结合,提高和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只有真正的“松绑”,才能落实学生的阅读量,从这点来讲开卷考试对语文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会有一个很大的触动,它也可以使我们过去对语文教育的种种努力能充分得到体现。
当然落实课改教学目标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开卷,关键在于命题和导向。如果开卷,开什么,怎样考,笔者认为其“灵魂”一定要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觉和体验,体现语文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