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生存到会关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位学生家长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她的儿子一向学习成绩顶呱呱,很让她这个做母亲的引以为荣。一次她生病在床,偏偏丈夫出差,好不容易盼到读高二的儿子回家,有个倒杯热水的人了。没想到儿子放学回家看到冷锅冷灶,一句“我出去吃吧”转身就走了。回来后像往常一样钻进房间做作业,没有一句知冷知热的话,更没想到卧病在床的妈妈一天滴水未进。做母亲的伤心感慨,头一次觉得儿子的分数不那么让人安慰。
这使我想到一个有趣却发人深省的现象。与过去的20年相比,家庭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家长在儿女身上倾注的心血,投入的资本可谓感天动地,而为什么我们从孩子身上得到的越来越少?为什么孩子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冷漠,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情感低能”,对他人、对社会、对理想的责任感越来越稀薄?“爱的麻痹症”可谓现代独生子女的通病。这种付出与得到的强烈反差很能说明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长久以来,我们呼吁提倡的都是“学会生存”,重智商、重分数、重学历是家庭教育中的主旋律,家长都希望孩子藉此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杀出一条血路来。于是,当孩子表现出忧伤、恐惧、愤怒的时候,我们并不去刨根问底,并不想搞清楚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关心的只是孩子会几种特长,在书桌前坐了多少小时以及拿回家的成绩单。另一方面,为了让孩子为分数全力以赴,做家长的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从整理书包到志向选择。久而久之,父母的付出和牺牲成了理所当然,孩子体验爱的能力在慢慢消失殆尽,他们从未“饥饿”过,怎知付出的劳顿,得到的珍贵?他们不会同情弱者,只会崇尚强者;他们不会体验别人的苦痛,只看到自己的得失;他们不懂得分享,只追求独立拥有。他们既不会体验与表达,更不懂得付出与分享,从而慢慢丧失了做人的乐趣和能力,不是他们不愿,而是不能。于是有了为一己利益坑害他人,为大学学费把贫困边缘的父亲送上公堂的“奇闻怪事”。
情形似乎还不止如此。当孩子成为获取知识和分数的机器,爱的“消化能力”日益衰竭,心理问题却在急剧上升。一名五年级男生,从半年前开始一走进教室就觉得嗓子奇痒,吞咽困难,上课时干咳不止。老师以为他在故意捣乱,但屡教不改。后来被医生诊断为“神经性咽堵综合症”,主要是由学习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近年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与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
为此,西方心理学家提出应付压力的最好方法是“利他主义”——积极考虑他人,与所有人建立爱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会关心,学会从“邻居处获取爱”,才能不会失望,也才能学会生存,这是成功的关键。这一点,恐怕是我们众多家长所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种瓜得豆”的原因所在吧。
明智的家长们,要想孩子获得生存的能力,打好成功的基石,就让孩子从学会关心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