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静脉采血系统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罗公敏1,2,张燕艳1,2,潘红平1(通讯作者),罗公印1,2
(1.遵义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贵州 遵义;2.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 遵义)
摘 要: 目的探索虚拟静脉采血系统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高校2017 级本科护理1 班(40 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虚拟静脉采血系统实验教学和传统模拟人静血液标本采集教学;2017 级本科护理2 班(40 人)作为对照组,行传统模拟人静血液标本采集教学。实验后,调查研究对象对虚拟静脉采血系统的应用评价,并对两组学生行实验操作考核。结果虚拟静脉采血系统可避免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更好的巩固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升临床应变能力,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足。2017 级1 班技能成绩优于2017 级2 班(P〈0.01)。结论虚拟静脉下采血系统的学习,可提高学生的静脉穿刺技能,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考能力。
关键词: 虚拟静脉采血系统;护理;静脉穿刺
传统护理学实验教学的基本逻辑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实践考核”,尽管学生参与度较高,但积极性、批判性、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培养都不强。随着近年护理学科招生规模增大,教学空间不断被压缩,因此,有必要对护理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1]。虚拟仿真技术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为一体的虚拟环境,产生与真实环境类似的感受和体验[2]。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转化,对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3]。本研究拟运用虚拟静脉采血系统开展基础护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并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某高校2017 级本科护理1 班41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1 人因故退出,实际研究对象40 人,采用虚拟静脉采血系统实验教学和传统模拟人静血液标本采集教学。2017 级本科护理2 班40 人为对照组,行传统模拟人静血液标本采集教学。两组年龄在19-20 岁,平均(19.65±0.32)岁,性别、年龄、平时成绩等方面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 研究方法
(一) 前期准备
选择基础护理学第十五章“标本采集”第二节“血液标本采集”为授课内容,经教师讨论,专家论证,形成教学方案,设计考核标准及调查量表。选择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师8 人,教龄均大于三年。教学实施前2 周,由实验室组织统一培训,统一评价标准及教学方法。
这个阶段开展的顺利与否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导师的作用。导师除了熟悉项目掌握进度,遇到难题指明方向之外,坚持定期开展项目讨论少不了。通过项目讨论交流,还便于掌握组员的参与情况。第二,组员的考核方式。项目组内有不同的分工,如何有效对每个组员进行管理,我们采用文档提交及分享的方式。不同阶段提交相关文档,并在组内分享讨论。提交文档的另一个好处是项目资料得以保存,当组员发生变化时能根据文档快速了解项目进展。
(二) 教学实施过程
研究对象40 人分两批次4 组教学,每组10 人,每组由一位老师负责指导。老师演示教学后,学生依次在虚拟静脉系统上行采血练习,再行传统模拟人静血液标本采集教学,每组总时长4 学时。对照组行传统模拟人静血液标本采集教学,学生分组和教师安排同前。所有学生练习完成后,由教师按照统一考核标对研究对象和对照组学生行模拟人静脉标本采集考核。要求5 分钟内完成。依照素质要求、操作前准备、操作步骤、综合评价给分,总分100 分。考核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行虚拟静脉采血系统评价,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40 份,回收40 份,有效问卷40 份,有效回收率100%。
1.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由表1 可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虚拟实验更有趣,所有学生均认为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超过9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效率。系统的可重复练习和错误分析功能以及不同场景、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操作训练,解决了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扰,让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有效提升了其临床应变能力。
(三)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多数同学认为虚拟采血系统可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更好的巩固理论和实践知识。通过逼真的场景、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操作演练,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更正,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使学生敢于在真实病人身上进行操作。同时通过虚拟采血系统的练习,可有效地避免在真实病人身上操作失败和实践训练中发生的针刺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会给予过多的干预,学生可更为轻松地完成技能培训,较之于传统试验方式更为省时省力、更有趣、效果较好,如表1 所示。2017 级护理1 班技能考核成绩优于2017 级护理2 班(P〈0.01),如表2 所示。
三 结果
2.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30℃;进样量10 uL。理论塔板数按葛根素峰计算应不低于4 000。
表1 学生对虚拟静脉采血系统实验教学学习效果评价(n=80)n(%)
表2 两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分)
四 讨论
(一) 应用虚拟静脉系统开展基础护理学实验的优势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导致的传染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病程短、病死率高、高热、呼吸以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也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目前,对于非洲猪瘟尚无有效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能加强对非洲猪瘟疫情分布以及传播方式的研究工作,并给该疫病的防控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
2.系统功能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由表2 知,2017 级1 班学生的技能成绩明显优于2017 级2 班的成绩(P〈0.01),说明虚拟静脉采血系统在实践转化的过程中较之于传统的模拟人练习优势更为明显。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实习护生往往因学习过程中练习不够,动手能力和临床决策思维能力普遍较弱。由表1 可知,虚拟静脉系统的高仿真性,可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学习,92.5%的学生认为可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可有效弥补实验教学中的短板,提高学习效率。
(二)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无论是传统的模拟人练习还是虚拟静脉系统的练习,仍无法做到如现实环境中的护患沟通,从表1可知,尽管虚拟静脉系统具有一定的人机交互,但与现实差距依然很大,超过60%的学生认为该系统的学习无法做到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目前仿真设备完全代替真实患者,学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砺练和学习[5]。虚拟静脉采血系统的学习作为虚拟仿真教学的一种形式,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较之于传统教学,优势明显,但在人文关怀、沟通交流等方面无法做到与真实患者同质。
五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在不断的被科技所改变,特别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方式,使得之前复杂的、需要耗费大量成本的教学实验通过电子化的完成有了可能,虚拟现实可以通过3d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之前的实践,让教学起来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田朝霞,张红,等.虚拟仿真训练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3):275-279.
[2] 邹莉萍,黄从新,等.虚拟实验室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70-71.
[3] 顾耀华.虚拟临床模拟技术用于护理教育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8):102-104.
[4] 黄坪,邓峰美,冯军,等.利用虚拟仿真实验促进本科教学[J].重庆医学,2016,45(19):2720-2722.
[5] 张艺蓉.新媒体技术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9):111-112.
本文引用格式: 罗公敏,张燕艳,潘红平,等.虚拟静脉采血系统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教育现代化,2019,6(58):278-27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129
基金项目: 本文系遵义医学院护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JJG-2017-11)
作者简介: 罗公敏(1989-),女,苗族,贵州遵义,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及内科护理。
标签:虚拟静脉采血系统论文; 护理论文; 静脉穿刺论文; 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论文;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