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口贸易、离岸金融与香港经济结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口贸易论文,香港论文,经济结构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4)09-0061-11 目前,自贸区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虽然许多优惠政策尚未完全出台,但从现有的管理文件,我们可略知一二:我国自贸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口加工区,而是创新性试验区。我国自贸区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经常性项目早已开放,海关税率也降至较低水平,我国自贸区使命之一应该是全面提升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附加值,以利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其使命之二就是加快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进程,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中国人民银行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实际上提出了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初步构想。但由于我国自贸区建设尚处初创时期,许多东西仍在探索过程中,理应不断借鉴和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实践。香港是个自由港口,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经济体之一,更是全球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香港自由港经济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管理理念与实践。在其发展过程中,香港经济针对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成功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升级,最终服务行业取代了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国际运输和旅游业成为其支柱产业。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香港自由港经济的发展历程来揭示其成功的经验,并为我国自贸区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国内对香港经济的研究文献比较多,然而要么成文时间较早(大都在1997年回归之前),要么注重研究香港某行业的阶段性特点,从整体研究香港经济的文献几乎没有。例如,周运源、杨洲(2008)概括性研究了1987年以来香港对外贸易特点,认为香港作为转口港的角色会淡化。沈克华、彭宇(2013)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香港离岸贸易的发展特点,以及香港国际贸易的地位演变过程。王应贵、姚静、杨婕(2012)比较深入地研究了香港作为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王涛(2004)概述了香港旅游业2003年之前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香港旅游业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对其旅游业的有力支持。陈小凡(2007)运用具有持续期依赖特征的马尔可夫转移模型,通过Gibs抽样法估计香港经济周期的区制状态和持续期依赖特征。肖红、杨凤美(2010)研究发现,中港贸易对香港的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而且进口比出口对香港经济的增长贡献率更大;双边应进一步深化经济联系与合作。 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期望以全视角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香港自由港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最近二十多年支柱产业(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旅游和金融服务)的地位及其内在联系。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定性分析了香港产业结构的演变特点,然后用静态和动态相关方法量化产业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计量结果支持定性分析结论,最后基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探讨香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自贸区建设的启示。 二、开放下的香港产业结构变化 香港市场经济机制比较成熟,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看不见的手”发挥主导作用,而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有限。香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联系汇率制度,不允许在没有外汇资产全额支持下通过印发钞票来刺激经济,其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持收支平衡,不会长期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影响经济增长。各经济部门对本地总产值的贡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自1961年以来,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源于个人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的作用较小,两项之和低于20%。因此,香港经济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以及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早期的香港自由港模式立足于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并且受整个世界大环境影响,对外经济活动水平较低。1960-1979年期间,按算术平均计算,香港经济增长高达16.53%,但国际贸易总量与当年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常用来代表开放程度)从未超过150%。香港本地生产的商品出口值占全部出口额的七成以上,而转口贸易不足三成。香港制造业对本地总产值贡献最大,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每年来港旅游的人数约两百万左右,而金融服务业国际化尚在萌芽状态。据最早的统计数据,1970年流入香港的外商直接投资仅五千万港元,此后逐年增长,到1979年时规模才达到6.5亿港元;香港没有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国际银行信贷资金活动也相当平静(因为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最早数据始于1977年,以前的情况无处知晓)。1979年年末,外国主要银行流入香港的信贷资金大约161亿港元,而香港银行还没有开展涉外业务。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打破了香港惯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深圳特区成立敲响了香港制造业的警钟,内地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绝对优势直接威胁着香港制造业的生存。在1980-1997年过渡期间,香港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英联合声明发表、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确立、对外经济交往增多、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等因素改变了香港经济的增长模式。香港制造业经历了一个从大到小的痛苦过程,而国际贸易服务和金融服务却不断壮大。在本地总产值中,制造业占比由1980年的23.7%下跌至1999年的5.3%,而国际贸易服务和金融服务的贡献率迅速上升,期末分别达到17.2%、11%。令人惊叹的是,“产业空心化”对就业水平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这段时间反而是香港就业的黄金时期。1982-1997年间,除了1983年失业率超过4%外,其他年份失业率较低,均值仅为2.32%。 在过渡时期,香港经济活动全方位取得成功。香港出口贸易连年高速增长,转口贸易占比由期初的30.61%提升到期末的85.48%;转口贸易的商品价值也由期初的300亿港元大幅度上升至期末的1.25万亿港元。外商对香港直接投资不再是以前的涓涓流水(其年均流入量仅56亿港元),而是大量涌入,1999年就达到了250亿港元;香港对外直接投资几乎从零开始,但增幅惊人,到1999年达到222亿港元(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流入内地,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因素之一)。国际银行信贷资金在香港也十分活跃,流入香港的银行信贷资金由1980年的231亿美元飙升至1997年的4735亿美元;香港银行业的对外业务同样激增,到1997年年末其境外资产接近6000亿美元。来港旅游的客人数逐年递增,于1995年突破了千万人次大关,1997年达到1127万人次。 亚洲经济危机期间,香港经济进入动荡期。21世纪以来,香港经济与世界经济同步化现象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接近尾声,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加强。目前,香港不再倚重某个产业,而是多翼齐飞,其区域国际贸易中心、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国际金融中心和旅游胜地的地位被牢固确定下来。在此期间,亚洲经济危机使香港经济出现了自1961年以来首次负增长,而美国高科技股票崩盘和2008年金融危机更让香港品尝到了外部经济环境的残酷性。这段时间,香港制造业和本地产品出口进一步衰微,而转口贸易、国际货运、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在自由港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截止2012年底,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与保险、运输业和商业服务对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7%、20.7%、11.1%、5.9%、5.6%。香港转口贸易依托中美两国大市场不断做大做强,由1998年的1.16万亿港元跳跃至2012年的3.38万亿港元。相比之下,2012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仅为588亿港元,占总出口额的1.71%。 21世纪以来,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进一步发挥出来。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香港,其规模超过任何一个时期,年均值达到了517亿美元;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更大,年均值达到了524亿美元。2011年底,流入香港的国际证券投资金额约3000亿美元,但香港的境外证券投资更大,其规模达8300亿美元。期初,国际信贷资金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显得非常谨慎,2006年之前流入金额从未突破2000亿美元,但2006年之后却连年上涨,2012年已超过了4600亿美元。香港银行业的对外贷款和垫款也不愿居后,2012年末达到了9800亿美元。国际贸易四通八达,资金行如流水,来港的游客和商贾势必熙熙攘攘。新时期,除2003年外,来港的人次连年递增。2004年来港访问的人数首次突破两千万,2010年就达到了3600万,2012年再次跃至4862万,为历史最高纪录。 三、实证研究样本选择与说明 在香港回归前后,国际舆论对香港经济的未来表示担心。当长三角经济崛起时,人们又担心香港的地位是否因此而衰落。事实证明,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完全打消了人们心中的疑虑,香港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优势,其成功秘籍之一就是自由贸易制度。香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建立起了设施先进、管理完善的国际运输业,再依托强大的物流功能构建了国际商业中心,以四通八达的客运能力成功打造了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其成功秘籍之二是金融服务完全开放下的资金自由流动。香港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迅速。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极大提升了香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功能,为本地的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证,为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不难看出,自由贸易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堪称香港经济奇迹的两大基石。 为了从定量角度支持第二部分的理论结论,本文拟用静态相关和动态相关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数据的长度以及所含信息量,本文将时间跨度确定在1980年至2012年区间。由于数据获取的难度,本研究弃用国际证券投资的时间序列,最后确定了七个经济变量:外商对香港的直接投资、香港对境外的直接投资、国际银行对香港的信贷额、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转口贸易额、香港银行业对外信贷、来港游客人数。事实上,这些变量可以准确分为三大类:国际贸易及相关经济活动(转口贸易、来港游客人数)、国际金融活动(外商对香港的直接投资、香港对境外的直接投资、国际银行对香港的信贷额、香港银行业对外信贷)以及香港本地经济活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 本研究拟选取转口贸易来代表香港对外贸易活动。1980年之后,香港本地产品出口额开始大幅度回落,同时由于只有低于三成的进口产品留存在香港,因此转口贸易能够较好反映香港国际贸易活动。该样本数据取自于香港政府统计处网站,为按当时价格和汇率计算的名义贸易数据。香港对外贸易发展必然会带动本地的水运(海运和河运)、空运和陆运的发展。本研究应该选择能代表香港运输业的经济变量,如港口或机场的货运和客运能力,但由于这些数据要么时间序列始于2000年,要么只有零星的或某年份的数据,本文只能选择来港游客人数以近似代表香港运输业发展情况,也以此代表香港旅游业发展情况。该样本数据取自香港贸易发展局发布的《2012年香港旅游业统计》。 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特色。按渠道划分,国际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银行信贷和国际证券投资。如前述,由于国际证券投资的连续数据始于2001年,本研究弃用这一指标。反映来港资金的经济变量为外商对香港的直接投资和国际银行对香港的信贷额,而反映离港资金的变量为香港对境外直接投资和香港银行业境外信贷业务。外商对香港的直接投资和香港对境外的直接投资数据取自于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统计数据库,国际银行对香港的信贷额数据取自国际清算银行(BIS)的银行业数据库,香港银行业境外信贷数据取自于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银行业统计数据库。无论用哪个指标衡量,香港都是净资本输出地,是亚太区拥有庞大跨境投资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综合反映了境内外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代表本地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为了与其他指标保持一致,本研究选取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名义生产总值,数据取自于香港政府统计处网站。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综合反映了资本流动、商品流动和人员流动对本地经济的影响,因为这些流动要素直接作用于就业水平和本地固定投资,并最终反映出全社会消费水平和投资规模。 四、实证分析的静态和动态结果及解释 本文将使用静态非条件相关(static unconditional correlation)和动态相关(DCC,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方法分别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经济联系。香港自由港经济模式建立在资本自由流动、商品与服务自由流通和人员来去便利的三大原则之上。从理论上讲,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现实存在的,但需要用经济运行的结果去加以证明,并且需要量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一)经济变量的静态相关性 静态相关方法把全样本视为一个整体,赋予每个数据同等的权重,在不考虑时变的情况下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经济变量的非条件相关系数矩阵揭示了香港经济活动的几个特点(见表1)。首先,本地总产值跟本地银行业信贷活动和转口贸易高度相关,跟香港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银行信贷也有较高的相关性。这些关系体现了香港经济的对外开放特点,因为香港银行业的信贷支持了本地经济活动,海外需求(转口贸易)刺激经济增长,也加快了香港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吸引以短期贷款为主的国际银行信贷。可能是指标的代表性问题,本地生产总值跟来港访问的人数没有相关性。其次,如前述,来港人数代表香港国际运输能力和游客人次。转口贸易除了跟本地生产总值、香港对外直接投资和银行信贷相关外,理所当然与来港访问人数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三,境外对香港的直接投资跟任何经济变量都没有任何关系,这可能是直接投资的特点所致,因为基建项目从开工、建设、完工到使用的整个过程较长,无法像短期、同步指标那样迅速对当年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例如,耗资巨大的香港迪士尼乐园于1999年11月2日签署协议,2003年1月12日才正式动工,直到2005年9月12日才正式开放。第四,由于香港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有别于境外对香港的直接投资,两者相关性不强是可以理解的。最后,国际银行间的信贷业务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境外银行流入香港的信贷资金跟香港银行的贷款和垫款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一点应不难理解。标签:转口贸易论文; 香港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经济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香港旅游业论文; 港元美元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直接投资论文; 银行论文; 港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