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提升水轮机导轴承检修工艺论文_陈鑫

试析如何提升水轮机导轴承检修工艺论文_陈鑫

(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隆安金鸡滩发电厂 广西南宁 532799)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当前,社会上也越来越重视水电厂水轮机发电机组的管控,特别是对其导轴承间隙的调整,需要相关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论证的完整性进行落实分析,为日后操作工艺的提供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分析了水轮机导轴承调整的条件,并对提高其检修工艺的方式做了相应的阐述,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水轮机;导轴承;检修工艺

1.概述

火力发电是我国发电行业的主力,同时也包括核能、水利等发电方式,这些运用较普遍的发电方式既能获得良好的发电效果,还可使污染减少,而且能产出较高的电量,因此国家也大力推广,并出台了相应的引导政策。我国地域非常辽阔,海岸线也相对较长,拥有丰富的江河海资源,为水利发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水轮机作为水利发电过程中重要的动力机械,可通过一系列的转换把水体流动的位能和动能变为电能。

在水轮机的运行过程中,因其转轮不平衡可能会有径向离心力产生,而止漏环间隙和叶片开度等的不均衡也会导致径向水推力产生,恰好水轮机导轴承便是轴的振摆力和径向力进行承受,然后对机组的轴线位置进行固定,促使轴心更加稳定。而导轴承作为重要的组成水轮机的部分,水轮机的运行受其工作质量的影响较大,如果检修时出现调整导轴承后其工艺仍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情况,会直接影响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

2.水轮机导轴承调整的条件

在适当调整完机组盘车结构的受力情况后,需安装并调控不同部位的导轴承,保证转动中心结构和间隙结构更加有效,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整合发电机内部间隙的均匀性和水轮机的漏环问题,保证在整个机组结构中柱轴可以处于中心位置,并根据设计间隙和盘车的摆度效果对其设计水平进行优化。在调整导轴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应保障双侧间隙的数值和相关设计标准相符合,并保证各部位旋转中心线和导轴承和具体的同轴要求相适应。调整导轴承时应遵循先水导后导轴承的顺序。

3.提高水轮机导轴承检修工艺的方式

3.1优化轴瓦清洁检查

在提升水轮机导轴承检修工艺时,清洁处理轴瓦的环节比较重要,既需要合理分析缺陷问题,还需要清洁处理内部整体结构,进一步保障轴承的安全运行。因为其清洁度对对轴承间隙的调整精度造成直接影响,所以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充分重视金属毛刺、杂质、结合面的平整程度等细节问题,保证结构调整和处理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为全面优化检查的过程创造有利条件。

3.2优化大轴移中心抱瓦因素

在完成轴瓦和轴体的清洁和修整后,便可以进行安装和调整,但在回装之后到对轴瓦间隙进行调整之前首先需要对轴承有无在机组的中心位置进行确定,也就是大轴定中。在该过程中参照点的选择比较重要,同时在移动时轴瓦有没有抱紧和轴承体的形变是否处于可控范围都会对机组轴承调整的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加上相关设计者在设计时轴承的刚度不同导致其在抱瓦时各机组存在的弹性变形程度也不同,进而对调整后间隙的真实性造成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在调整机组的轴承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1)应该在抱瓦之前合理的测定相关数据,为防止有大面积变形问题出现,需在抱轴之前测定主轴和轴承体之间的距离;(2)要随时监测主轴的位移现象,并根据相关计算要求调整间隙数据,促使主轴的抱紧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3)根据相关标准审定抱紧度的复核,整体结构在顶瓦螺栓外力作用下其轴承体通常会存在变形的情况,因此想要使机组整体运行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升,需要科学的整合和分析其变形情况,进而对调整间隙的准备工作的实效性做到进一步优化,奠定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调整间隙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楔子板前后、轴瓦与轴领之间的间隙都会对轴承间隙调整的结果造成影响,因此还需要在实际调整操作之前使用透光法或塞尺对这些部位有无间隙存在进行检查,确认其合格后再对间隙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结束间隙的调整后还应该注意,在调整轴瓦锁紧螺栓时,对螺栓位置进行控制调整也是对间隙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对螺母进行锁紧时应该控制在调整螺杆上假设的百分表小于±0.02mm。

3.4对间隙的调整过程进行优化

在调整导轴承的过程中,应该集中整合双侧的间隙,保证其数值和相关设计要求相符合,对轴承间隙进行调整时应该在同一标线位置控制不同的轴承和旋转中心线,进而合理调整楔子板的比例,保证间隙调整法的实效性和相关标准相符合。同时在处理轴瓦和轴领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分析其间隙值,保障调整的结果和相关标准相适应,还应该按照实际需求对相关参数体系进行调整,为后续间隙调整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还需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为后续整合和分析处理信息提供依据。

(1)采用塞尺测间隙调整法,抱死主轴后还需要整合破坏的位置,保证可以根据漏环间隙和转子空气间隙对中心位置的整定效果,特别需要全程监督抱轴的过程。应该集中监督和管理抱轴后的顶瓦螺栓,在把楔子板松开对螺栓进行调整后,应保证楔子板可以连接完整的内六角结构,即可以在调整瓦间隙时对塞尺法进行有效的利用,并控制间隙的数值约为0.3mm,进而可以偷笑的开展后续工作。

(2)在测量和调整的过程中还可采用比例法,采用1:20的楔子板斜边结构计算间隙的提升量,然后通过合理的测量楔子板的高度,保证其和调整目标相符合,最大程度的优化调整的效果,奠定了后续开展工作的基础。技术人员在此过程中还应对瓦的降落问题和楔子板垫块的紧固程度认真检查,并注意杂物的合理的堆放,保证进一步降低误差。

(3)需要在落下楔子板后,使用铜棒缓慢的敲击,使瓦背和楔子板之间无间隙,然后再利用塞尺校对不同的面,保证提供完整的数据,如在调整楔子板局部时,因为楔子板与轴承体并不具有相同的变形原因,就可能在松开瓦螺栓后测定其间隙值,根据具体提升量和间隙数据大致进行计算,使楔子板的斜率与相关要求相符合。其分布情况完整与否,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提升,才能使其科学性和综合性得到满足,防止修整过程因较大的误差而受到影响。

4.间隙的复测

调整完成间隙之后便是验收环节,因为顶瓦力度的大小和方向对测量的精度有较大影响,因此因对其进行有效的的控制。由于轴拥有圆周形的外形,因此需要分别在顶瓦互为90°的方向安装对其进行监视的表,如果轴的运行方向跟所需方向相同而且是直线运动,则两块表会呈现出一致的读数。控制顶轴的力量的方法与控制抱轴的方法相同。在某一个方向顶完轴后应该取其所测的对侧值,然后把顶瓦螺栓的主轴回中松开,假如没有回中也应该做相应的记录,便于在对侧测量时进行扣除,并以相同的办法对所需的全部间隙进行测量。

结语

总而言之,在水轮机导轴承检修工艺提升的过程中,要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为后续工序的开展提供保障,也要保证调整机制和参数体系结构符合具体要求,尤其是对测定值对侧结构和螺栓效果进行分析,实现间隙结构的全面优化,也能为校对检修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胡荣峰.水轮机导轴承检修工艺的提高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40):176.

[2]董东旭.王涛.浅谈水轮机导轴承检修工艺的提高[J].电子设计工程,2013(20):83-84.

[3]杨杰.水轮机导轴承对比分析[J].水电与新能源,2018(03):28-30.

[4]徐石火.水导轴承甩油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J].技术与市场,2018,25(12):40.

论文作者:陈鑫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9

标签:;  ;  ;  ;  ;  ;  ;  ;  

试析如何提升水轮机导轴承检修工艺论文_陈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