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护经济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健论文,货币政策论文,稳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货币政策回顾
一、我国金融运行平稳。宏观调控成绩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2003年金融统计数据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调节货币供应,取得明显效果。从整体上看,2003年全年金融运行平稳,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稳定增长。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加快,货币环境较为宽松。2003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2.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6%,增幅比上年末加快了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8.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7%,增幅比上年末加快了1.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增幅比上年末加快了4.2个百分点。M[,2]和M[,1]的增长幅度均大大高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幅度。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快速增长,银行资金较为充裕。2003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全年增加3.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8351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7%,增幅比上年加快了2.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7.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0.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2%,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4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较多,贷款周转速度加快。2003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4%,全年贷款增加3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1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1%,增幅比上年末提高5.3个百分点。从贷款投向上看,短期贷款增加9496亿元,比上年多增17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04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03亿元,比上年多增1171亿元;外汇贷款余额为130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6.7%,比上年多增185亿美元。从贷款增加的投向上看,农业贷款、基本建设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较多。
外汇储备增加较多,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截至2003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4033亿美元,同比增长40.8%,增长幅度比上年末提高了6.8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增加1168亿美元,同比多增426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7元人民币,仅比上年末上升了6个基本点,可以说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003年,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开局良好,经济运行呈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势头:金融业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起努力推进经济健康发展;银行监管职能从央行中分拆出来,加强了央行宏观调控和银行监管的职能;全年外汇储备增加1000多亿美元,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经济金融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四高两升”特点明显,即工业生产增长速度高、投资速度增长高、进出口贸易增长高、引进外资规模增长高;基本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呈现小幅上升趋势,生产资料价格明显攀升,销售规模和增速为近年新高。与此相对应,我国货币信贷增长表现为“四高两松”:货币供应量增幅较高、金融机构贷款增幅较高、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较高、外汇储备增长较高;金融机构资金头寸宽松、企业资金宽松。这种复杂的宏观环境对央行的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非典”疫情的严重干扰,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信贷增长过快,加大了货币政策的压力;一些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央行货币政策及金融宏观调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顶住内外各种压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确保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回首2003年,正是成功地应对了这种挑战,不断地增强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及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央行方才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赞誉。
二、央行宏观调控的新特点
一是前瞻性。为了防止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促进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冻结了商业银行1500亿元的超额准备金,给商业银行一个清晰、温和的信号:“要防止由信贷的过快增长而导致经济过热。”这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具有鲜明的前瞻性的特点:提前一个月宣布,给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同时,给宏观经济一个提前量的预警信号。此次上调1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体冻结商业银行1500亿元的超额准备金,约占金融机构手持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的6%,占比不大,是一项温和的政策措施;作为准备金调整政策的一部分,在总量适当收紧的同时,对有短期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央行及时给予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保持了金融运行和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总体平稳。
二是市场性。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操作有3个明显特点:第一,操作交易量大。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基础货币超过13000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0000亿元,交易总额可超过23000亿元。第二,操作方式灵活多样。从方向上看,有正回购回笼基础货币,也有逆回购为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有时甚至在同一天进行双向操作。从规模上看,有的操作交易规模达到600亿元,有的仅有50亿元或100亿元。从方式上看,大部分时候是进行价格招标,不惜代价收回流动性,而在年末又进行数量招标,引导市场利率按央行意图下行。从交易品种上看,有回购交易,也有现券交易,甚至有对央行票据的赎回交易。第三,交易品种创新。2003年公开市场操作的一大亮点是央行直接发行央行票据。从4月22日起,全年共发行了63期央行票据,累计发行量超过7000亿元,年末余额约为3000亿元。这个余额约占基础货币的6~7%,相当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15%左右。
三是选择性。2002年下半年起,我国房地产投资及信贷就出现了过快增长的苗头。国内局部地区出现了房地产投资超速增长、商品房(尤其是高档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过多、房价上涨过快、土地供应过量及商品房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违反有关规定,放宽信贷条件,助长了房地产投资过热,个人住房贷款中的不良贷款问题已开始显露。对此,央行高度警觉,并及时及早地采取了调控措施。2003年6月13日,央行对外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121”号文件),提出了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引导规范贷款投向,严格控制土地储备贷款的发放,规范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用途,加强个人住房贷款管理、重点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的需要,强化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管理,充分发挥利率杠杆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的调节作用,以及加强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业务的管理等7个方面的明确要求。该政策的出台,对于进一步落实房地产信贷政策、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以及维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肯定。这是去年央行运用选择性货币信贷政策或“窗口指导”工具而进行宏观调控打胜的一次“漂亮仗”。
四是综合性。为保持来之不易的国民经济良好发展态势,央行针对货币供应过高,信贷过快增长,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实施金融创新,发行央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业务对冲操作力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适时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适当下调境内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积极推进邮政储蓄转存款改革;扩大利率浮动幅度,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这些综合性的调控措施,力度大、范围广、效果好,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稳定。
2004年货币政策展望
一、延续稳健货币政策,注重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针对苗头性问题,适度地进行调控,增加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未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逐步融于公共财政政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货币政策要发挥比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更大、更重要的作用。2004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仍是“稳健”,一方面会延续去年的操作思路,另一方面会在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首先,合理运用利率、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次,密切关注各类市场之间的联系与变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创造条件。再次,在贯彻总量政策的同时,注重发挥结构政策的作用,正确引导信贷投向,引导金融机构处理好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保持信贷适度增长的同时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当前货币信贷量的过快增长,引导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比如,通过“窗口指导”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把握贷款投放节奏,既避免盲目地超负荷经营,又防止采取“一刀切”、“急刹车”的做法,从而把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支持“三农”、重点建设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外经外贸企业;引导商业银行规范发展房地产信贷业务,促进房地产业的稳健发展;督促商业银行严格按照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调整信贷结构,等等。
二、可能会出现的新举措和新变化
1.继续在促进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中寻找较好的结合点,这就是“稳健”的含义。我国要继续贯彻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环境。历史的教训和国际经验都表明,只有金融货币政策的稳健,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紧缩”的和“扩张”的货币政策都将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给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缓解各种压力,降低不良资产比例,从而防范风险,尽快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可以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只能是稳健的,不可能有大的变化。货币政策当前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保障新一轮经济增长,在防经济“过热”的同时治理“通货紧缩”,因此,货币政策不会采取“急刹车”的措施。2004年,央行将尽可能采取一些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预调和微调,在保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正确引导社会心理预期。预计2004年全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将达到18.5%左右,狭义货币M[,1]增速将达到18%左右。注意政策的稳健将是2004年货币政策的第一要务。
2.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要更多地强调借助市场力量来进行调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这反映出对货币政策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倾向。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我国的金融调控主要是信贷管理,缺乏利率这一中心参数,因此,调控时经常要借用行政办法。在经济转轨中,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即我们控制住了贷款规模却没能控制住货币供给量。究其原因,一是直接的行政办法已控制不住投资规模,因而也控制不住货币需求量过速的增长;二是货币供给量中的相当部分是由不受贷款规模控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出去的。这种现象将会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而更为突出。必须承认,市场利率是调节货币供求关系的重要宏观政策工具。利率的变动,既受资金供求决定,又影响资金供求。商品价格市场化后没有实现资金市场化,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资金,就没法参与改变产业失衡和商品总供求结构性失衡的资源重组过程,金融调控也就无法利用利率这一最重要的信号和杠杆。
2004年人民币利率预计将基本稳定,加息或减息的建议都不会被轻易采纳。这将反映出货币政策在利率上保持稳定的态势。但利率的浮动幅度会逐步扩大,这将引导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优化社会贷款结构,利率的杠杆作用会进一步显现出来。
3.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将充分反映出货币政策是以稳健应对变化的总体思路。2004年汇率水平更强调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均衡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外贸收支平衡,这是最关键的,这也意味着将减少贸易顺差。美元最近一直在贬值,对我国人民币产生升值压力,但我们也要扩大进口,力求实现贸易平衡。二是资本项下的平衡,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扩大对外投资的规模。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今后我们要追求的是国际收支平衡,而不是双顺差。三是结售汇发放人民币与央行投放票据回收人民币的平衡。由于人民币升值还有预期,外汇储备还会增加,因此要通过发放央行票据等对冲措施,来回收人民币,减缓国内通涨压力。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逐步扩大人民币市场汇率浮动幅度;二是探索人民币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机制。
4.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为央行的金融调控和货币政策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这意味着,今后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解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合理结构问题,有效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我国一直采取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率过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相当不协调。直接融资的大幅下降,使得当前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加剧。因此,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直接融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健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机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有了良好、健全的金融市场基础,就可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这也意味着央行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公开市场操作。
5.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提供微观的基础。在新的一年里,国务院会从发展与改革结合的角度,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从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公司、中小金融机构协调改革的角度,从现有金融企业改革发展与稳定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结合的角度,全面部署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的各项制度安排。国有商业银行将加快不良贷款处置,实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加快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的各项改革也会择时出台。这也意味着,央行将继续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加强流动性管理,防范风险。
总之,2004年的货币政策,将会在金融改革加快的进程中继续保持稳健,虽然货币政策踩“急刹车”的可能性很小,但其中包含着扩张和收紧两个方面,会有结构性的调整。在操作上,会使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来达到既支持经济又防范风险的目的。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银行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央行逆回购论文; 经济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金融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经济学论文; 央行论文; 加息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