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环保研究论文_陈琨1,汤鑫2

水土保持与环保研究论文_陈琨1,汤鑫2

1河南山河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洛阳 471800;2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75003

论文关键词: 水土保持 经济 生态 环境

论文摘要:水土保持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及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最终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今后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构想。

1、依据我国现有国情及发展方向,积极全面深入水土保持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口多、山区多、自然灾害多;耕地少、森林少、水资源少“三多三少”特有国情。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顽症,是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所造成的恶果。50多年来,我国水土保持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存在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整体好转,局部恶化的现象。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优化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除害兴利,减免干旱、洪涝、风沙等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移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保护、治理、预防三兼顾,推动水土保持全面深入发展;进行分区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水旱、洪涝、风沙等危害,使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转化。水土保持是一项化害为利的战略对策。治理是根本,保护是前提,预防是关键。必须强化预防监督,建立生产建设与水土保持“三同时”等相关制度,规范生产建设行为,防止经济大发展,生态大破坏,贻害后代的悲剧发生。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5%以上,大江大河减沙20%(南方)~30%(北方)。全面建立起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保护优先、综合治理、项目带动、生态修复、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从而是水土保持的上升一个新台阶。

2、针对性的对水土流失进行实施全方位监督,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对策

在水土流失防治上必须根据各地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进行防治,才能取得多快好省的治理效果。对城市开发建设和公路、铁路、机场、供水、排水等造成的植被破坏形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向,制定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法,特别是现在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从而提高水土保持力度,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对能源富集、矿产开发集中区、生态极度脆弱的接壤区,煤、油、气田建设区及各中矿产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监督,妥善处理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渣弃石,实施矿区复垦造田,恢复废弃矿山地区生态环境并营造景观实施改良土壤基质。也可用生态演替过程恢复植被,比如英国的匹克国家公园在恢复破坏景观时就采用了生态演替方法,采用本土慢生植物,其适应能力很强,即使在土质很差的土壤上也能很快适应。要确保水土保持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必须把水土保持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加强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全民的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一个“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浓厚氛围才能奏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保持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如减低风速,防止风沙灾害,改善小区气候,美化环境等保持水土, 减少水、肥、土的流失,从而增加了当地农、林,牧等业的各项收益。减轻泥沙对河道、水库和其它水利工程的危害,节省了河道、渠道等的清淤费用,延长了水库的使用寿命。采取以修(基本农田)、以移(移民)、以调(产业结构)、以封(封禁)、以替(以天然气、煤炭、沼气、太阳能等代替采樵烧薪)等促进退耕,保护并加速植被恢复。三是建立森林、特种林(如红树林、水杉林等)、草原、湿地、水源地、珍稀动物等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景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同时,加强对坡耕地、沙漠、滩涂和五荒地的治理,实现农田水利化、方田林网化,坡地梯田化、沟道川台化、荒山荒坡绿化,大地园林化,从而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对可持续生态发展战略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持水土资源整合利用,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水土保持战略发展方面的全方位探索,及对人类宜居生态生活融入的理念

我国通过为期三期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2000年底,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5.05%提高到近10%,大大减缓了风沙扩展速度。榆林市沿长城内外,建成总长1 500 km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沙漠腹地营造了165块万亩以上的成片林,大量流沙被固定,大量农田形成林网化。使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30%~50%,沙暴日数由50年代的60天减少到20天以下,沙区荒漠化每年以1.62%的逆转速度在缩小,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丘陵山区已有60多万人在沙地上开辟绿洲,重建家园,谱写着山川秀美新篇章。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三田,种林草,搞封育,禁放牧,舍养畜,扩大林草面积,增加地面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水旱、洪涝、风沙等危害,使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转化。贯彻《森林法》、《草原法》、《水保法》等法规,对林草植被实行封禁,推广舍饲养畜,防止破坏。水土保持仍是我们当今社会乃至每一个公民应参与起来的大行动,保护每一片土地,防止资源流失充分体现了我们自有的素质和觉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建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机制,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全社会素质。水土保持的发展方向应从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城市建设、可再生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着手,建立人类融入自然,自然融入人类的生态圈,让我们从破坏自然,破坏水土流失的教训中,真正汲取经验教训,再次回归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将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及保护。现代的人类生活理念已经慢慢的开始变化,对自然景观,环境保护有了进一步的素质提高,但是我们仍不能松懈,因为前方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尽可能的用一些低碳经济的产品,减少产生生态污染。

5、结语和建议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配合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合理组合优化配置的原则应当提到水保规划与实施的议事日程上来,以争取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优化的最终目标,从经济要求讲,在任务确定后力争最小的代价,在投入明确后祈求最大的效益。总的说来水土保持的合理组合优化配置,情况复杂,难度也大。应对当前局势,水土保持工作仍是任重道远,需要各个单位、集体,大家齐心参与,共同防范、治理我们的家园。让美好的生态环境重现在我们面前。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更加的感觉到幸福,只有对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两者相辅相成的推进发展,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去加入这项漫长的生态保护斗争中,相信我们只要坚守我们的信念,坚定不移的付出实际行动,我们的家园就会更加美好,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实现我们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杨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3):4~6.

[2]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韩建平,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森林的作用[J],山西林业科技.2002年3月第1期

[4孙富行,资源水利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0.19

论文作者:陈琨1,汤鑫2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与环保研究论文_陈琨1,汤鑫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