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萍 甘肃省和政县三合学校 731200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指导学生识字至关重要。曾几何时,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是看到了汉字的音、形、义,关注到了汉字的外表,却忽略了在识字教学中还应重视诸如习惯、情感、品德、兴趣、价值等方面的品质培养,缺失了汉字的“情”字内涵。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所预设的美满结果是期待学生会认、会读、会意字的内涵,由此出现了呆板化、机械化、枯燥化的识字教学,使得课堂只见文字不见人文。新的教学思想告诉我们,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智”“情”融和意识,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不要认为低段的识字教学读读背背、写写抄抄就可以了,殊不知,时间长了学生在汉字中得不到“情”的滋润,“育人”就会在课堂上消失。因此,“智”“情”融和意识不应在课堂上消失,而应在识字课中闪亮。
一、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自然美,渗透人文教育
汉字是我们祖先无穷智慧的结晶,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工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一个汉字的构成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汉字不仅有优美的外形,而且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汉字的构造原理,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加强渗透人文教育。例如在学习“赢”字时,我采用了“拆分”的教学方法,“亡”就是要有牺牲精神;“口”是要有一个好口才;“月”是指要有时间意识;“贝”是要有创造财富的意识;“凡”是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平凡心。告诉学生你只要具备了“亡”、“口”、“月”、“贝”、“凡”这五种意识,你就能成功,就能“赢”!这样一分,学生一下子记住了。这样的识字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在解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内在美,渗透人文教育
解字,就是把汉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使学生在分析理解汉字中受到人文性的熏陶感染。如在教学“打”字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听完了,我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我就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像这种识字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再如在教学“花园”时,可以把这两个词放入句子“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中去理解,这里的“花朵”是指小学生,园丁是指老师。花的娇艳是园丁辛勤浇灌的结果,小学生的蓬勃成长也有老师的一份精心培育。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特定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字新词,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园丁”——教师的辛勤:白天执鞭而教、夜晚伏案而作……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尊师爱师的情感,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和感染。
三、在用字的过程中,领悟汉字意蕴,渗透人文教育
新课标要求,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用字,即指导学生把字、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并在语言的运用中领悟汉字的意蕴、同化人文情怀。如在教学“爱”字时,先运用字理析解字义:“爱”是指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表示友好、友爱等。因此,学生很快会造出“老师像妈妈,我们爱老师”“我们热爱祖国”“同学们要互相团结友爱”等句子来,这样,既强化了语言的训练,又能领悟其中意蕴,使学生在用字的过程中,油然而生一种对人、对祖国的纯真情感,受到一种“爱”的陶冶。
四、在写字的过程中,悟会汉字的构造美,渗透人文教育
在写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写字与识字是并行的,写字是识字的重要环节。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教学生写字,实际上也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写字时,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汉字的组合美、间架结构美、汉字笔画的变形美等,教育学生根据字理识字,依据字理写字,争取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美观,并且从中体会到高雅的文化内涵:做人也要像字一样“堂堂正正”。就如书法家朱守道说的:“在今天的学校里应该重视写字的教育,因为书法艺术具有使人克服浮躁的和急功近利等不良习气的功能,这对中小学生尤其重要。”由此看来,学习写字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涉及到对人的态度、做事的原则、为人的品格等。指导学生写好字,也是一种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道德情感体验的渗透,是课标的要旨,更是教育顺应时代,是培养健全人格的要求。小学阶段是人文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现代小学语文课堂要充满人文关怀。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和精神培植作为导向,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操,把这些人文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各个内容中、各个环节中,力求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标下的“识字教学”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闪闪发光,让其独具魅力。
论文作者:谢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汉字论文; 人文论文; 学生论文; 园丁论文; 要有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