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开创财政科研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新局面论文,科研论文,财政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次中国财政学会年会暨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是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是在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的大好形势下举行的,它无疑是世纪之交我国财政学界的一次盛会。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作出了全面部署。去年11、12月召开的全国金融、经济和财政工作会议根据十五大精神,对1998年的经济、金融和财政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为财政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自1995年烟台会议两年多来,中国财政学会和财政科研战线广大理论工作者,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对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许多有观点、有新意、有份量的调查报告和论文,为各级领导决策起到了参谋和咨询作用。可以说,财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与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今天我有机会来参加这次年会,十分高兴。在此,我代表中国财政学会,对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广大财政理论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敬意!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中,在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努力探索财政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争取更好的成绩。借此机会,我讲几点学习体会和意见。
一、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与我们面临的任务
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我们确立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必须善于从中国观察世界,从世界观察中国,抓住历史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速发展。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作为中心任务,寻求对话、合作和交流。世界主要大国加紧构筑面向21世纪的新型关系,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的倾向正在加强,南南合作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经济技术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经济市场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经济因素在国家间的作用更为重要,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霸权主义没有消失,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仍然不断,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威胁。世界范围内的贸易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较量越来越激烈,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涉及世界许多国家,影响极大,教训深刻。我国政府在充分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领导人与外国首脑举行的几次成功会晤,特别是我国与美、俄、法、日等大国相继构筑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合作关系;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受到会议的高度重视;同其他国家首脑直接对话和接触,都取得了很大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使国际形势朝着对我有利的方向发展。今后我们应当继续密切注意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经济的最新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对策,趋利避害。
从国内形势来看,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极不平凡的一年。香港主权回归,雪洗百年耻辱,告慰先烈前辈,推动祖国统一,真正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弘扬国威的大喜事,举世瞩目;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世纪之交,有决心、有能力率领中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就。特别是国民经济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买方市场;结构调整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积极变化,“九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从财政形势来看,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对财政工作十分重视,抓得紧,各方面配合也较以前好,财税改革措施取得重大成就。国家财政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出现了财政收入增长快于支出增长、财政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的好形势,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局面得到了遏制,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有所提高。各地财税部门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完善财税体制、加强财税管理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巩固和发展大好形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财政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于过去的新的特点,这就是财政走出国界,参加国际财经活动(如亚太经合会议、亚欧财长会议、东亚财长会议、世界银行年会等),参与合作,发表政见,宣传政策。这表明,中国财政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大国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也为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国际较量中起到了平衡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今天拥有而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条件。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财政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许多挑战:国民经济总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利用外资水平还不高。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资产负债率较高,技术改造乏力,社会负担沉重,企业亏损面较大,下岗职工增多,社会保障体系还亟待建立和完善。银行监管能力不强,金融秩序还有待规范,银行不良资产较多,金融风险因素增加。财权仍然分散,分配关系不顺,财力集中比较困难,财政的债务依存度高,致使财政宏观调控缺乏力度。支出效益不理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财政风险的因素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尽管有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是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九五”计划的顺利开局与起步,为我国全面完成“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世纪之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就近期来说,我们的任务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安排好群众生活,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长远来说,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此,十五大报告作了明确阐述:“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揽全局,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任务。
二、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做好财经工作
去年9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会议。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庄严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肯定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学习十五大报告,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意义。要充分认识到,这既是世纪末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的自觉行动,更是时代的要求,人们的愿望。我们坚信,只要全党统一在邓小平理论上,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能难倒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成功,我们的前途必定光明灿烂。对我们来说,当前至关重要的是,必须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做好财经工作。
(一)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走向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掌握好这四个“新”,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并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当今时代,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出现了巨大变化,中国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要从各自工作领域对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系统钻研和理解;既要运用这个理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要用这个理论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防腐抗变的能力。
(二)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进一步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并指出“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报告从九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要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五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实现这些纲领,将会极大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小平同志说:我们判断改革和发展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觉得,“三个有利于”对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它对于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和发挥首创精神,对于党和人民勇敢尝试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对于解决在实际工作中争论不休的干与不干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同时,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有利于解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这个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一定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保持清醒头脑,克服各种干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
(三)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转变”,到十五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指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是我们党对改革和发展方向认识的一个突破。推进“两个转变”,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既勾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景蓝图,又明确了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和目标;既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又强调了以改革促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两大课题的解决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生产方式的调整变革,一个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调整变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为增长方式转变扫清障碍;注重增长方式转变,才能巩固改革成果,达到改革所寻求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
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在初级阶段经济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这四个“坚持和完善”,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目标,也是经济体制根本转变的目标。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与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必须妥善解决的大问题。十五大报告不仅明确了公有制的含义和实现形式,而且明确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的全面的概括,又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讲到“控制力”的问题,我认为包括量的问题和质的问题两方面。量的问题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质的问题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只要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资产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由粗放型转到集约型,是提高经济总体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求。它既有水平问题,又有结构问题;既有宏观调控问题,又有微观管理问题。现在问题最大的是结构问题。结构不合理,重复生产、重复建设,“小而全”、“大而全”,是影响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效益低下的症结所在。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现阶段,在信息社会来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讲经济发展,主要应该看经济结构能否合理,主要应该看技术水平是否高超。如果仍停留在抽象地谈发展生产力,而不深入到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不深入到生产力本身的结构优化上去,只能是空谈和没有出路的。因此要彻底改变过去粗放经营的旧模式,使经济发展走上一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增长方式上来,必须充分利用当代技术进步飞速发展的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必须大力支持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产品结构的调整与技术结构的更替,才能真正向国际高水平迈进与看齐,达到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大充分估量了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十五大又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重申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中央确定的这两大战略,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实施这两大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作。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保护;它们是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事关全民、子孙后代的大事。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没有完备的教育设施体系,没有高素质的人才,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空谈,至多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同样,在一个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条件就会破坏,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在全球即将进入知识经济和高度注意环境保护的今天,不重视科学、不尊重知识,不注意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不注重环境保护,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五)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十五大报告指出:“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或者重此轻彼,都是错误的。我们做财政经济工作的同志特别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防止和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提供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同时,要把发展教育科学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抵制西方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振奋民族精神。要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一切奢侈、浪费及腐败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勤俭持家、勤俭建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重要方针。小平同志说:“我们穷,底子薄,只有长期艰苦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兴由勤俭败由奢。这些都是十分精辟的。
(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也是党的光荣传统。无论革命还是建设,不把群众动员和发动起来,什么事都办不好。在现阶段,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宏图说到底要靠人去实现,因此,人民群众对改革和发展的参与程度与支持态度,是决定改革与发展成败的根本因素。这就需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要求我们的干部正确处理好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走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吸取营养。陈云同志说过,办什么事都要注意走群众路线,“疑难不决的事情,要请教群众”、“没有这一条,就不算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并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我们在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同时,要注意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保护其胜利果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中确立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都是从我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都是人民意志和愿望的体现。在实施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中,一定会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领导者的任务是把他们这种积极、主动、创造精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滥用权力;要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
(七)树立全局观念,学会从财政观察全局,从全局观察财政。财政工作,事关全局。小平同志一贯重视财政工作,要求财政部门要管大事,要有战略全局观念;他善于从财政观察全局,从全局观察财政,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研究和把握财政问题;从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联系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和财政问题。由于他懂得抓住全局,往往是举重若轻。他常讲,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财政工作必须服从总路线,保证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实现。“数字内包括轻重缓急,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他指出:财政问题从来就是全局问题,“大道理与小道理必须弄清楚”,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制宜作主导,那就要犯原则错误。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主导。……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
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全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指导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财政工作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从政治经济的高度来考虑财政问题,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下大力气研究初级阶段财政的作用、特点、任务以及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究竟是什么?我曾多次说过,财政研究要注重研究战略性的、长远性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大问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问题就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应当作为一个战略重点来研究。对此,我想至少应该明确几点:第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应该是既体现社会主义财政本质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是为全国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财政。第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财政,是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服务的财政,是为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的财政,而不是超越初级阶段的财政。第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财政。只能从我国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中去拓展、去研究,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对于外国已有的成果,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而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更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财政模式或财政学说。第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既是一个转轨财政,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任务十分繁重的财政。也就是说,它应该既符合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又应该是为我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服务。
三、把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求正确处理分配关系,提高“两个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这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财政的现状提出的正确决策,也为今后我国财政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开创我国财政工作新局面,实现国家财政的良性循环,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按照十五大精神,认真研究贯彻落实的政策和措施。
(一)正确处理分配关系,提高“两个比重”,是振兴国家财政的基本前提。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不仅是调整分配结构,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条件。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长期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两个比重”逐步下降。1994年出台的财税体制改革,扭转了过去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中央财政收入也有明显增加,但财力分散的状况没有根本的改变,“两个比重”仍然比较低,1997年,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体在11.5%左右,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大体在48%左右,这种情况不仅与初级阶段赋予财政的历史任务不相适应,也是造成目前国家财政调控乏力的重要原因。财政部党组在认真学习十五大精神的基础上,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在发展经济、搞活国有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管理,经过几年努力,争取把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并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可能实现的。我们应当研究措施,抓紧落实,保证实施。
(二)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目前所有制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社会的比重已上升到50%左右。但非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仅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3,其税负低于国有经济。今后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收入分配还将会有重大变化。因此,按照公平税负的原则,适当提高非国有经济的财政贡献率,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商业、信息、金融等第三产业发展很快,来自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虽有所增长,但还很不够。因此,今后要在引导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注意完善这方面的税收政策,使之成为国家财政重要财源。各级财政要认真总结经验,改进和加强组织收入的办法,制止跑冒滴漏。
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经过近20年的改革,财政统收的局面被打破,但财政统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表现为财政职能范围及其支出内容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许多应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支出没有分离出去。这种状况不仅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也不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因此,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就成为新时期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要重视支出管理,注意探索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体系,实现支出体系货币化、透明化、规范化和法制化。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支出效益和效率。
(三)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增强税收调节分配的能力。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十五大报告把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作为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一项基本政策确定下来,提出“要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目前我国开征的税种中,向个人收入只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额很小,到1997年大体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35%左右,大大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为了加大收入调节力度,应当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并择机开征利息所得税、遗产与赠与税,这是非常必要的。应当抓紧研究,提出方案,逐步实施。
(四)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我们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在公有资产中国有资产又占主导地位。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监督国有资产,通过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将是我国财经工作的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任务。国有资产能否管住、管好,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能否保值增值,能否承担起国家宏观调控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否能够保持和巩固,说到底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维护问题。当前主要问题是,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流失严重,控制力弱。改变运营效率低的状况,主要依靠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通过改组、改造、改革和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和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竞争力,减少企业亏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主要依靠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来解决,既要政府的监管,又要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监管。国有资产的控制力,主要通过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来实现。
(五)更新理财观念,建立稳固、平衡的财政。财政平衡不仅仅是财政问题,也是事关全局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多年来,国家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发生赤字,债务规模过大,财政包袱沉重,财政困难增加,特别是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高,财政债务风险为各界所关注。国际上,西方各国鉴于财政赤字带来的种种问题,目前纷纷采取措施,控制支出,减少赤字,降低债务风险。特别是近几年国际金融持续动荡,财政危机引发政府危机增多,风险的防范问题摆上各国的议事日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下决心压缩直至基本消除赤字,有效控制债务规模,充实财政后备,建立稳固、平衡的财政。消除财政赤字,一靠开源增收,二靠节流减支,在目前损失浪费比较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在节约上多下一些功夫。财政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应该大力宣传财政平衡理论,宣传把国家财政建立在稳固、平衡的基础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六)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财,依法管理。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国家财政分配也应纳入法制轨道。目前,财政管理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一些经营单位和个人违反税法,偷税、漏税、骗税、欠税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财政收入大量流失;一些地方未经法定程序随意调整预算;一些地方随意开减收增支口子,以人代法的现象屡屡发生;一些部门和单位不按规定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改变支出用途。这些现象使现有财经法规形同虚设,扰乱了财政分配秩序,冲击了财政平衡。要实现建立稳固、平衡财政的目标,既要加强法制建设,包括加快国民经济分配各环节的法规建设;更要加强财政执法力度,对违反财经法规、浪费国家资财、偷漏税收等行为必须从严惩处,以维护法律尊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分配秩序混乱冲击财政平衡的状况,保证国家财政健康、稳定地发展。
四、发挥学会作用 繁荣财政科研工作
随着改革深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新问题、新矛盾会层出不穷,亟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问题和新矛盾,广大理论工作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力争使财政科研工作和学会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一)带头学习、重视研究成为衡量新时期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的名言高度概括了理论研究工作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的重要意义。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善于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都非常重视理论研究工作,把理论研究看作是保证我国财政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财政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机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就是在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成立的。1956年3月9日,毛泽东主席听取财政部领导汇报财政工作,在谈到财政部准备加强财政研究工作时,毛主席作了这样的指示:“没有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即使年年讲研究不够,结果仍然是年年研究不够”,“应当把研究机构建立起来,并培养几个博士和专家”。从此,我国财政科学研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都对财政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寄予厚望。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也非常重视新时期的理论研究工作。江泽民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当今世界发展变化中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财政科研所成立四十周年时,李鹏总理还亲自题词勉励:“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财政科学”。这一切,都是我国财经理论研究多年来取得巨大成绩的前提条件,也充分说明了理论研究工作在我们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世纪之交,我国财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与挑战,财政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宽广,历史任务艰巨;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财政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研究探讨。这样的阶段和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站得高,看得远,研究未来,预测变化,提出对策。因此,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财政科研工作,并使它成为衡量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必须从思想上真正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我们年纪大一点的同志都知道,从五六十年代起,财政部党组对财政科研工作都是非常重视的。我当财政部长后的十几年,最深的体会之一就是,重视不重视科研工作效果不一样。我们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如果不学习新的知识、研究新的问题,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方面就跟不上形势。所以我从抓科研、搞科研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二)学习理论,服务中心、服务现实。认真学习、准确领会邓小平理论,是摆在财政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首要课题。只有深入理解和透彻领会邓小平理论,并以此去解剖当前财政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才有可能对新形势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才能开拓财政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坚定不移地贯彻“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现实服务”的方针,是财政科研工作长盛不衰、蓬勃发展的活力所在。展望未来,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搞好“两个服务”。“两个服务”就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和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来制定我们的科研计划、确定选题和研究方法,抓住现实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论证,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要提倡科研人员到基层去、到厂矿企业去、到农村去,向实践学习,拜工人、农民为师,了解情况,掌握经济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在充分吸收基层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出精品,从而真正为党的中心工作,为决策部门提供带有超前性与较强理论性的参考意见。
(三)开阔眼界,从财政观察全局,从全局观察财政。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视野开阔,不能就财政论财政、就预算论预算,而应该放眼国民经济全局,做到四个结合。
1.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起来结合。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系,实际上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我们强调研究工作为现实服务,并不是不要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是整个财政科学发展的基础,基础理论研究搞扎实了,才有可能更深入地、更有效地分析现实问题。比如目前,我们亟待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职能、模式等基础理论问题。这些基础理论问题搞清楚了,研究现实问题就更有针对性、准确性。
2.把当前紧迫性问题的研究和长远战略性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我们要重视当前紧迫性问题的研究,提出对策,供领导决策参考。同时,要加大超前战略性研究力度。比如,要研究财政发展的长远规划。特别是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未来影响财政经济形势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预测分析,研究财政经济工作发展的大趋势,预计未来将发生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把财政问题研究与宏观经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财政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同时又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财政工作,要善于通过财政去观察宏观经济问题,从宏观经济出发去研究财政问题。在今天,无论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理顺分配关系,还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善人民生活,都与国家财政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财政问题,必然要从宏观经济出发,从全局问题着眼。
4.把中国财政经济问题研究与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机遇挑战同在,利益与风险共存。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正在融入全球化大潮。无论经济问题,还是财政问题,都越来越多地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要研究全球资本流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国际金融飞速发展对中国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最近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对中国财政有什么影响,很值得关注和研究,以便从中吸取教训,特别是财政方面的教训。
(四)尊重知识、改善条件。邓小平同志对人才十分重视,他常常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财政部门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部门,财政科研战线理论工作者的科研活动,也是兴财的一种重要方式。科研成果一经决策部门采纳,变成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就会对财政经济实践产生正确的指导作用,带来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财政系统内的科研人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千方百计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并加以具体落实。
(五)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财政学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要进一步在联络、组织全国财政科学研究工作者,形成强大的科研队伍,团结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繁荣我国财政科学事业方面作出新的成绩。要通过学会加强全国各地、各部门、各系统从事财政科学研究的同行之间的联系、交流,也要通过学会的桥梁作用,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科学研究部门的联系;加强财政科研部门与财政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加强财政科研界与其它经济理论研究部门的联系;加强同国外财政学术界的联系。
同志们,以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为标志,改革和发展将进入攻坚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迎来一个新局面,同时也给我们财政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希望各位代表和财政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们,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财政科研工作和科研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学会和科研队伍的凝聚力,积极发挥财政学会组织和协调科研活动的作用,不断提高我们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为全面实现十五大和全国财政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相信,有党的十五大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经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国的财政科研工作和中国财政学会的工作,一定能开创更加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财政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