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裤:当代美国“粗糙文化”现象分析_牛仔裤论文

牛仔裤:当代美国“粗糙文化”现象分析_牛仔裤论文

牛仔裤:当代美国“粗文化”现象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牛仔裤论文,当代论文,现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语中的“jeans”一词本指蓝色斜纹布裤子,或斜纹布工装裤、蓝工装裤、紧身裤、紧身工作裤。中文译称的“牛仔裤”最早源于哪个单词不得而知,据笔者考察,仅纽约地区就用好几个词可以指代牛仔裤,如jeans,bluejeans,denimjeans,denims,dungarees等。自从1890年“李维牌”(Levi's)问世以来,牛仔裤的基本特点几乎全部保留了下来。牛仔裤以蓝色为基调,冷色调最常见,有深蓝、浅蓝、蓝黑等各色。常用布料是斜纹经纬的棉布或粗纱布,质地极富韧性,经得起洗、磨、穿和再利用。所以,“标准的”的牛仔裤就是一种用斜纹粗棉布制做、铆钉加固的紧身工作裤。人们喜爱的牛仔裤与美国西部开发及牛仔式的美国粗文化现象密不可分。笔者无法道出其中所以然,却试图通过对“牛仔裤热”的剖析,探讨美国“粗文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根源。

一、牛仔裤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仔裤起源于美国西部,是美国的国粹,这大概无人异议。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世界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美国一时出现了著名的“淘金热”(goldrush)。最令那些淘金者头痛的是,他们穿的裤子用不了几天就被锋利的矿石磨破了。当时有个商人名叫利拜·斯特劳斯,他正好来到旧金山,在淘金热中发现了难得的商机。斯特劳斯以做帐篷用的帆布为原料,制作出既结实耐磨又便宜的低腰直筒矿工裤,这就是牛仔裤的最早原型。后来,质地坚硬的帆布牛仔裤被较为柔软的粗斜纹棉布牛仔裤所取代。

牛仔裤备受大多美国人青睐。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青年人的上装怎样变化,他们肚脐下面却永远是一条方便、随意、实用和不显脏的牛仔裤。没有亲眼目睹这大众化便服的魅力,就很难想象它对美国人的精神、气质、性格及国民性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力。20世纪美国再次掀起了一般“淘金热”,各国批发商争先恐后地来到密西西比河地区,进行地毯式搜索,求购旧的牛仔裤。商人们在这里交头接耳,讨价还价,买卖旧牛仔裤和毒品交易一样神秘。他们往往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据说,一条年份上好的“李维牌”牛仔裤可以卖到3000美元的天价。每个月第二个星期天的黎明时分,加利福尼亚州玫瑰碗体育场外就会有这种有利可图的交易,旧牛仔裤就这样被炒得炙手可热。人们还记得,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旧牛仔裤重新风靡全球。中国大陆也开始流行这种舶来品,每条牛仔裤的价钱不匪,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年轻人尤其喜欢这种“洋土货”或“土洋货”。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它在自己的产生过程中有意无意间被创造出来并流传下去。那么,为何破旧的、带洞的、拖拖拉拉的牛仔裤会成为美利坚民族的国粹?到底是什么因素促进了这种牛仔式“粗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挑战,并对其他民族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牛仔裤有各种不同风格,如原创的(original)、标准的(regular)、松驰的(relaxed)、肥大的(giant)等,它们都突出了宽松(loose)、下垂(baggy)、古朴(old)和舒适(comfortable)的基本特色。美国出版的中文报纸曾刊登过一篇短文,分析了追求牛仔裤文化的心态:“年轻人的稚气真我正如Levi's对美国西部牛仔服‘原创本色’的忠贞坚持,小伙子们那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冒险精神,也活脱脱地反映在Levi's‘本中求变’的大胆、创新设计意念上。全新的anti-fit509、512系列更是义无反顾地将青少年挑战自我、跨出轨道的心态彻底展露出来,闯入不羁反叛、拒绝束缚的浪荡人生路。”(注:《星岛日报》1995年2月12日。)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仅仅有20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当17世纪早期,虔诚的英国清教徒乘上“五月花”号船抵达北美大陆普利茅斯港后,就开始了美国文化的创造与积累过程。由于美国是一个地道的移民国度,至今这里仍然成为各种文化现象的杂合、汇聚之地,尤其成为各种“粗文化”现象,包括牛仔裤文化的滋生、传播场所。牛仔裤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之高是相当惊人的,恐怕没有任何其他服装可以取代它的主宰地位。在一些小商店和大型Mall(注:Mall,指附近地区集合在一起的各种商店,它们形成功能齐全的特大型商业超级市场。)里,可以见到十几元、几十元一条的牛仔裤,也可以买到七八美元的降价牛仔裤。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报纸上讲一条1950年出厂的牛仔裤可以卖数千美元,1994~95年间竟然创下8300美元的地道天价。那种价值连城的“文物”你不一定见过,可是如果你停住脚步,稍稍观察一下美国大学校园里的“牛仔裤热”,你很快就会改变态度,从怀疑转变到将信将疑或者是肯定的立场上来。据粗略估计,纽约州联合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中,有90%的人天天穿牛仔裤,一年四季的概念对于他们并不那么重要。如果说春夏秋冬四季有什么差别的话,那也仅仅适用于上装的不同变化。他们或是穿运动衫,或是穿T恤衫,而作为下装的裤子,大多是牛仔式的,即使夏天也有牛仔短裤。那些可爱的少男少女们不但喜欢褪色而破旧的牛仔裤,而且十分偏爱那种裤脚边拖拖拽拽的、膝盖上带洞露肉的牛仔裤。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对于牛仔裤似乎也形成了基本共识,就是舒适(comfortable)、便宜(cheap)、时髦(fashionable)。校园文化只是社会心态的一种折射和夸张,毫无疑问,牛仔裤已成为美国的国民流行服。

那么,牛仔裤上的那个“洞”(hole)代表什么呢?它们是否具有特别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过客和外国人,我抱着认识文化差异不为过的想法,好奇地请教一些美国学生、教授和职员。他们总是认认真真地、很礼貌地回答我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多种不同的答案。那个“洞”表明牛仔裤主人的与众不同(different),追求时尚(stylish)和自然(natural),也可以解释为模仿效应(model)等等。那个“洞”是机器磨洗所致还是人为的结果?如果根据广告用语“torn-knee”来判断,一定是人的故意行为制造了那个非常扎眼的洞。在常人的审美观中,牛仔裤膝盖上那个洞既不漂亮,也不美观。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女孩的牛仔裤在大腿面(hip)部分开了一个露肉透风的天窗,实在不雅;甚至还有的女孩竟然穿着屁股上带洞的牛仔裤,这多少印证了一句中国俗语:“把屁股丢在外面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儿粗,但那个洞实在不美观。可那些美国学生却不以为然,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Don'tCare!”(不介意,不在乎!)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二、“牛仔裤热”是美国“粗文化”的反映

美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近代移民国家,美利坚民族的先民们多是从欧洲逃亡来的、不受拘束的各个阶层的人和从非洲贩来的黑人奴隶,此外还有各洲移植过去的文盲劳工和少数知识分子。殖民地时期,北美人的粗俗和缺乏教养是由早期开发时代那种恶劣环境所造成的,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文明程度较高的欧洲人所瞧不起。即使今天,欧洲人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潜意识,就是把美国视为一个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暴发户式国家。历史是文化的载体,缺乏文化和缺乏历史一样可悲。虽然美国是一个缺少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但是美国人经济上的成功、军事上的强大和政治上的强势,用文化霸权主义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看法。美国人也试图在文化上接近先进的欧洲和亚洲,兼采百家之长,结果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习俗的大熔炉。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自由主义国家,它的社会竞争性之残烈和生活节奏之急促,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这一方面导致美国文化带有浓重的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使各种优秀文化因素在这里的沉淀往往是事倍功半,而那些粗文化的种子却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生长的沃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人们对于传统的反叛,不亚于远涉重洋的早期移民对于脱离母国行为的义无反顾(注:高芳英著:《星条旗下的阴影》,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章(反叛青年的“反文化”)。)。失业、贫困、家庭分裂、种族冲突和暴力犯罪,似是而非的法律条文,五花八门的性爱关系,难以抗拒的爱滋病瘟疫,慑人心魂的恐怖袭击,这一切皆构成现代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取下势的主要因素。1950年代,年轻人以逃避现实的方式表现出对于社会的反叛,在他们身上留下“垮掉的一代”的深深标记。1960年代出现的嬉皮士(hippies),他们喜欢留长、蓄胡须,拒绝现存社会道德观念,热衷于褪色的牛仔裤,以及念珠、手镯等一类装束,而对传统绅士穿戴整齐的服装不屑一顾。他们希望通过穿奇装异服或群居生活,随心所欲、追求无拘无束的放荡与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找回在现代社会中丧失的永恒的、原始的情欲和文化创造的冲动力,以摆脱人类陷入的精神危机,从而达到“文化超越”的理想状态。嬉皮士主张“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追求“资本主义精神的裂变”,这种反主流文化实际上谴责了美国生活中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和传统准则。(注:参见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章(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美国是一个生活在车轮子上的现代化国家,它好象一个巨大的、漂浮不定的轻汽球,被囊括其中的人们缺少心灵上的安全感,既没有坚固的壁垒也没有可靠的根基。牛仔裤只不过是美国人随遇而安的帐篷和睡袋,它方便、省洗、随意、不在乎,适合不同阶层和各种环境的需要。黑人爱它,白人穿它,各个族裔的人都需要它。对于那些刚刚踏上这片陌生土地的非法移民而言,牛仔裤已成为他们合法地融化于这个粗文化社会中的最佳捷径。男孩穿它突出阳刚之气,女孩爱它尽呈凹凸线条。青年人喜欢它,中年人接受它,老年人也不嫌弃它。甚至连美国总统、国会议员和大学教授等社会上层、名流也不拒绝它。女权主义者从牛仔裤中开始争取到了女裤从前面开叉的性角色平等,父母们从社会上懂得了在家庭中尊重孩子权利和对新潮的认同。

1950~1960年代,总的说美国人的穿着打扮还是比较严谨的。男人西装革履打领带,女人手套帽子高跟鞋。如果你走进教堂或出现在较为正规的场合中,绝对不可以穿着太随便。时过境迁,现在一切都大为不同了。美国人好象又回到了其祖先移民北美之初的蛮荒时代,即他们称之为“粗野的”(rough)和“粗俗的”(tough)时代。所以美国人也在自问:“HowWeBecomeaNationofSlobs?”(注:意即“我们已经变成一个邋遢民族了吗?”)什么是Slob?美语所作的解释是:指一个懒散的、不修边幅的、令人讨厌的、粗鲁的人,指一个不关心穿戴打扮、不整洁的人。今天,穿裤头进教堂,穿牛仔裤看歌剧,穿旅游鞋参加董事会,这些行为举止在美国已经习已为常。甚至不穿衣、不穿鞋,也没有问题!从比尔·克林顿身着运动衫短途旅游,到好莱坞梦明星不经意穿着去参加拥挤不堪的集会,可以看出美国人好像改变了自己钟爱的传统服装。既然连最讲究着装的IBM(美国国际商用公司)都已经不再严格限制办公室服饰标准,人们更有理由发出这样的疑问:“HowtheAmericansBecomeaNationofSlobs?”实际上,为人父母的美国人,包括卸任总统克林顿和在任总统小布什在内,就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而现在他们的子女们在文化上采取反叛态度是顺理成章的。

三、“粗文化”是美国文化霸权的工具

从表面上看,美国大众心理上存在的叛逆和不满情绪,是粗文化现象得以生存的温床和赖以传播的基础。当代美国是大众文化最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大众文化构成美国文化的主体成份。美国精英文化也逐渐向大众文化靠拢,两者越来越趋向于融合。大众文化冲击着精英文化,蚕食着主流精英文化,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大众文化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和各个群体,它在社会上形成一群一群“迷”,掀起一阵一阵“热”,诸如追星族、体育迷、健身热、流行色等。但是,当代美国的粗文化现象不是仅仅用“快餐文化”、“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几个词汇就能表达清楚的。

客观地讲,牛仔裤和原来的劳动服相比增加了许多“活力”、“青春”的色彩。不论牛仔裤的质地与款式,单就样式而言也有新旧之分,有洞与无洞之别,用拉链与用钮扣之异。当今社会无常规,许多潮流如飓风,很少有人不受影响。解析美国社会流行的“牛仔裤热”,分析美国的粗文化现象及其对其他民族的影响,并无意劝告人们放弃对牛仔裤的追求,还是信守“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的信条。在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这种流感效应最容易得到证明。例如,喇叭裤(bell-bottoms,裤脚大大地张开的裤子)、灯笼裤(knicker,长至膝部,在膝部的裤口边袢上收裥的肥大裤子)、直筒裤(从臀部以下,裤腿从上到下一样宽窄的裤子),还有牛仔裤,走马灯似地变过来换过去。又如,自从有了美发行业以后,年轻人的发型总是变来变去,女人留短发,男人蓄长发,男的头发比女的长。什么大背头,阴阳头,应有尽有。明明自己是个黄种人,可是偏偏染成红发、棕发,让人觉得他是个有着高贵血统的非中国人。见怪不怪,这才是大迁世界。

从更深层面上看,现代美国粗文化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野蛮的、粗犷的斯巴达人和罗马人的精神遗产。斯巴达国家在全体公民中实行极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制度,从而使整个社会生活充满着文明发展严重滞后的粗野、蛮悍色彩。罗马人是古代世界又一个尚武民族,他们不仅建立了地中海世界的泱泱大国,竭力将各种先进的古代文明囊括其中,而且使角斗这种有史以来最粗俗、最惨无人道的古代粗文化臻于鼎盛,为整个罗马奴隶主阶级提供了鲜血淋漓的感官刺激和精神享受。在追求感官刺激方面,现代美国人是野蛮的斯巴达人和罗马人的忠实门徒,他们较之古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翻翻20世纪美国外交史,除了战争、侵略、制裁和武力炫耀外,它有多少优秀文化向外传播?自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北约东扩以来,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独步天下。尤其“9.11”事件后,美国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十分强大的军事力量去对付极端贫穷落后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把霸权主义推向至极。今天,单边主义主宰着美国政坛,这正是美国“粗文化”现象在外交政策上的反映,它日益形成对高尚典雅的东西方优秀文化的挑战。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和刚刚开始的21世纪,美国人更是钟情于刺激的、火辣辣的、近乎野蛮的肉搏式比赛。“人们在电影上看到的对暴力的残忍的炫耀并不是想达到净化,反而是追求震惊、斗殴与病态刺激。”(注: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70页。)美国人津津乐道的职业拳击赛,堪称集现代文明社会中疯狂、粗鲁与残忍之大全!正像职业拳击赛一样,美国人对牛仔裤的宠爱,从一个侧面表明主宰美国社会的粗文化是美国文化霸权的工具,它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但是,正像当初的西部开拓者的穿着一样,今日流行的牛仔裤从属于美国的生活方式,是美国大众文化中不可忽缺的一部分。

标签:;  ;  ;  

牛仔裤:当代美国“粗糙文化”现象分析_牛仔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